1.流程题- (共1题)
1.
氧化钠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经过下操作流程:

(1)操作①中必须用到的一种仪器是_____(填序号)。
A.研钵 B.量筒
C.烧杯 D.试管
(2)操作④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_____(填序号)。

(3)操作⑤中除用到三脚架、酒精灯、玻璃棒、坩埚钳外,还需要用到______等仪器。该操作中容易造成食盐固体飞溅,为尽量减少飞溅,除连锁搅拌外还可采取______等措施。
(4)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制得率,发现制得率较低,其可能原因是______(填序号)。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1)操作①中必须用到的一种仪器是_____(填序号)。
A.研钵 B.量筒
C.烧杯 D.试管
(2)操作④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_____(填序号)。

(3)操作⑤中除用到三脚架、酒精灯、玻璃棒、坩埚钳外,还需要用到______等仪器。该操作中容易造成食盐固体飞溅,为尽量减少飞溅,除连锁搅拌外还可采取______等措施。
(4)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制得率,发现制得率较低,其可能原因是______(填序号)。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2.推断题- (共1题)
2.
已知:①金属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与水反应生成氧氧化钠和氢气;②难溶于水的碱受热分解生成相应的氧化物和水。A、B、C、D、E、F、G、H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甲、乙、丙是三种金属。其中甲最活泼,乙是红色金属,丙能被磁铁吸引。各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E、G的化学式:A_____,E_____,G_____。
(2)操作X的名称是______。
(3)①无色溶液D与蓝色溶液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金属甲与无色液体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______;
③蓝色沉淀H受热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无色气体C在点燃或加热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E、G的化学式:A_____,E_____,G_____。
(2)操作X的名称是______。
(3)①无色溶液D与蓝色溶液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金属甲与无色液体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______;
③蓝色沉淀H受热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无色气体C在点燃或加热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3.计算题- (共1题)
3.
实验室有一瓶未知浓度的BaCl2溶液,某同学取出150g该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6.5%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用Na2CO3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BaCl2+Na2CO3=BaCO3↓+2NaCl。请计算:

(1)配制26.5%的Na2CO3溶液80g,需要Na2CO3固体___g。
(2)B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1)配制26.5%的Na2CO3溶液80g,需要Na2CO3固体___g。
(2)B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4.单选题- (共8题)
4.
为除去Cu(NO3)2溶液中含有的少量AgNO3,某同学给出了两种方法.Ⅰ.加入足量NaCl溶液,过滤;Ⅱ.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方法Ⅰ中产生的沉淀只有AgCl |
B.回收方法Ⅱ的不溶物,可直接得到纯净的银 |
C.方法Ⅰ过滤后得到的滤液还含有NaNO3,所以不可行 |
D.两种方法均需用到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
7.
小李和小刚正在做实验:在室温下,他们向20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发现尚有约2g固体未溶解.再加入20mL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面是两个同学实验后得到的一些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原200 g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B.加入固体搅拌后得到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
C.固体不能全部溶解或有固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
D.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8.
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
B.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
C.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 |
D.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
9.
在配制10% NaCl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的NaCl质量分数大于10%的可能的原因是( )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②配制溶液时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纸,调整天平至平衡后,将NaCl固体放在纸上称量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⑤氯化钠晶体已潮解.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②配制溶液时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纸,调整天平至平衡后,将NaCl固体放在纸上称量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⑤氯化钠晶体已潮解.
A.① | B.①②④⑤ | C.①②③ | D.②③④⑤ |
10.
在甲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然后再滴加乙溶液,当滴至甲、乙两物质正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紫色;再继续滴加乙溶液时,溶液呈红色.在上述过程中,表示溶液的pH(纵坐标)与滴加乙溶液的体积V(横坐标)之间的关系的正确图象是()
A.![]() | B.![]() |
C.![]() | D.![]() |
5.选择题- (共4题)
6.多选题- (共1题)
1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和水组成的混合物中,冰是溶质,水是溶剂 |
B.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所以20℃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
C.发生乳化后得到的依然是乳浊液 |
D.能导电的物质中不一定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
7.填空题- (共1题)
17.
下表是NaOH和Ca(OH)2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表中数据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写一条).
(2)把80℃时NaOH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现有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得到的溶液(乙溶液),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 甲(填>、<、=).
(3)某兴趣小组对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提纯,设计了如下操作流程:请回答:

(Ⅰ)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入过量Ca(OH)2的目的是 .
(Ⅱ)滤液B中的溶质是 、 (写化学式);步骤③所包含的具体操作是加热浓缩、 、过滤.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
溶解度 (g) | NaOH | 31 | 91 | 111 | 129 | 313 | 336 |
Ca(OH)2 | 0.19 | 0.17 | 0.14 | 0.12 | 0.09 | 0.08 |
(2)把80℃时NaOH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现有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得到的溶液(乙溶液),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 甲(填>、<、=).
(3)某兴趣小组对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提纯,设计了如下操作流程:请回答:

(Ⅰ)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入过量Ca(OH)2的目的是 .
(Ⅱ)滤液B中的溶质是 、 (写化学式);步骤③所包含的具体操作是加热浓缩、 、过滤.
8.实验题- (共1题)
18.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测定含有杂质的镁带中镁单质的质量分数(杂质与酸接触不产生气体).实验过程是:

①取一段镁带样品,准确称得其质量为0.030g.
②往量气管内装水至低于刻度“0”的位置.按如图所示(未装药
品)装配好仪器.
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在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稍倾斜试管,将用水湿润的镁带小心贴在试管壁上,塞紧橡皮塞.
⑤调整量气管液面,使两边的液面保持同一水平,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⑥把试管底部略为抬高,使镁带与稀硫酸接触完全反应.
⑦待冷却至室温后,再次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⑧算出量气管中增加的气体体积为23.96mL.
已知: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混合后体积等于混合前各气体体积之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能否用托盘天平称量0.030g镁带样品? (填“能”或“不能”).
(3)若不改变温度,如何用较简单的方法检查如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 .
(4)经换算,该实验获得的氢气质量为0.002 0g.该镁带中单质镁的质量分数是 .
(5)实验过程⑦中再次记录量气管的液面位置时,试管中留有氢气,是否会影响实验最终结果? (填“是”或“否”),理由是 .

①取一段镁带样品,准确称得其质量为0.030g.
②往量气管内装水至低于刻度“0”的位置.按如图所示(未装药
品)装配好仪器.
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在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稍倾斜试管,将用水湿润的镁带小心贴在试管壁上,塞紧橡皮塞.
⑤调整量气管液面,使两边的液面保持同一水平,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⑥把试管底部略为抬高,使镁带与稀硫酸接触完全反应.
⑦待冷却至室温后,再次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⑧算出量气管中增加的气体体积为23.96mL.
已知: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混合后体积等于混合前各气体体积之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能否用托盘天平称量0.030g镁带样品? (填“能”或“不能”).
(3)若不改变温度,如何用较简单的方法检查如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 .
(4)经换算,该实验获得的氢气质量为0.002 0g.该镁带中单质镁的质量分数是 .
(5)实验过程⑦中再次记录量气管的液面位置时,试管中留有氢气,是否会影响实验最终结果? (填“是”或“否”),理由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推断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4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