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程题- (共1题)
1.
废旧电路板中主要含有塑料、铜和锡(Sn)等,为实现对其中锡的绿色回收,某工艺流程如下。已知:Sn+SnCl4=2SnCl2 。

(1)SnCl4中锡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__。
(2)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锡的________(填“强”或“弱”),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_。
(3)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4)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工艺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1)SnCl4中锡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__。
(2)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锡的________(填“强”或“弱”),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_。
(3)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4)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工艺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提示:本实验所用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l)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2)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结论)由上述实验可得出____________。
(反思与应用)
(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_____(选填“分层”或“不分层”).
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
(实验l)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 实验操作图示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步骤1 | ![]() | 振荡后静置: (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_______色;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 |
步骤2 | ![]() | 将步骤1中A试管内溶液倒人B试管中,振荡后静置; (2)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 。 |
(实验2)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图示 | 实验结论或解释 |
![]() | (3)由图2所示现象可知:碘___(选填“不”、“微”或“易”)溶于水 (4)图3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______(选填“强”或“弱”) |
(实验结论)由上述实验可得出____________。
(反思与应用)
(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_____(选填“分层”或“不分层”).
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
3.计算题- (共1题)
3.
徐州地区石灰石资源丰富。某化学兴趣小组称取4.0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假设杂质不反应也不溶解),得实验数据如下:
请计算:
(1)4.0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____g。
(2)10g稀盐酸能与_____g碳酸钙正好完全反应。
(3)求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稀盐酸的用量 | 剩余固体的质量 |
第一次加入10g | 3.0g |
第二次加入10g | 2.0g |
第三次加入10g | 1.0g |
第四次加入10g | 0.6g |
请计算:
(1)4.0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____g。
(2)10g稀盐酸能与_____g碳酸钙正好完全反应。
(3)求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4.单选题- (共10题)
4.
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诗句、成语等进行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
B.“点石成金”﹣﹣化学反应改变了元素种类 |
C.“真金不怕火炼”﹣﹣金(Au)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D.“釜底抽薪”(釜:烹煮食物的容器.薪:柴禾)﹣﹣破坏了燃烧的条件 |
5.
能验证 Zn、Cu、Ag 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组试剂是
A.Zn、Ag、CuSO4溶液 |
B.Zn、Cu、Ag、H2SO4溶液 |
C.Cu、Ag、ZnSO4溶液 |
D.Ag、ZnSO4溶液、CuSO4溶液 |
6.
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编号 | A | B | C | D |
实验设计 | ![]() | ![]() | ![]() | ![]() |
实验目的 |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 探究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 |
A.A | B.B | C.C | D.D |
7.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
B.溶液中无固体剩余时,该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
10.
右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 |
B.甲物质的溶液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
C.在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
D.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 |
11.
如图是固体物质M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0℃时,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
B.M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一直增大 |
C.将40℃是M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有固体析出 |
D.将50℃时M的饱和溶液升温至80℃,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
12.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 |
B.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 |
C.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 |
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 |
13.
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⑤






资料:A的溶解度 | |||||
温度/℃ | 20 | 30 | 40 | 50 | 60 |
溶解度/g | 37.2 | 41.4 | 45.8 | 50.4 | 55.2 |
A.②中A的质量分数最大 | B.③⑤中A的质量分数相等 |
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 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 |
5.选择题- (共2题)
6.填空题- (共1题)
16.
根据下列甲、乙图示和相关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铝元素的核电荷数为______,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2)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______(填“延展性”或“导电性”)。
(3)图乙表示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铝丝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由此实验可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铝______铜(填“>”、“<”或“=”)。

(1)图甲中铝元素的核电荷数为______,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2)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______(填“延展性”或“导电性”)。
(3)图乙表示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铝丝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由此实验可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铝______铜(填“>”、“<”或“=”)。
7.实验题- (共2题)
17.
根据下列装置图填写有关空格:

(1)装置A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
(2)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氢气的装置可选用上述______(填序号)装置;
(3)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是______、过滤和蒸发结晶,用到的蒸发装置是______.(填序号),还必须用下列玻璃仪器组合中的______(填序号)才能完成实验.
①漏斗、烧杯、玻璃棒②滴管、量筒、试管③集气瓶、表面皿、广口瓶
(4)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用到上图装置中的______(填序号).
若配制过程中,在已经有少量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和95mL水,其他操作均规范,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填“>”或“<”,或“=”)5%.

(1)装置A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
(2)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氢气的装置可选用上述______(填序号)装置;
(3)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是______、过滤和蒸发结晶,用到的蒸发装置是______.(填序号),还必须用下列玻璃仪器组合中的______(填序号)才能完成实验.
①漏斗、烧杯、玻璃棒②滴管、量筒、试管③集气瓶、表面皿、广口瓶
(4)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用到上图装置中的______(填序号).
若配制过程中,在已经有少量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和95mL水,其他操作均规范,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填“>”或“<”,或“=”)5%.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