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一种工业原料。将其固定及利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环境问题。
(1)用二氧化碳合成甲醇。
已知:2H2(g)+O2(g)=2H2O(g) △H1=-484 kJ/mol
2CH3OH(g) +3O2(g)=2CO2(g)+4H2O(g) △H2=-1348 kJ/mol
在催化剂作用下,CO2(g)和H2(g)反应生成CH3OH(g)和H2O(g),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用二氧化碳合成低密度聚乙烯(LDPE)。以纳米二氧化钛膜为工作电极,常温常压电解CO2,可制得LDPE,该电极反应可能的机理如下图所示。

① 过程Ⅰ~Ⅲ中碳元素均发生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② CO2转化为LDPE的电极反应式是(补充完整并配平)________
2n CO2 +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③工业上生产1.4×104 kg 的LDPE,理论上需要标准状况下CO2的体积是______L。
(3)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
)反应合成可降解塑料PPC,同时也能生成副产物CPC,其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PPC的选择性(产物中PPC的质量与产物总质量的比值)和总产率(产物总质量与反应物投料总质量的比值)如下表所示。

①通过表中数据ⅰ、ⅱ、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在25℃时,实际生产中选择反应压强为1.5MPa,而不是2.0MPa,理由是________。
②通过表中数据ⅱ、ⅳ、ⅴ可知温度升高会使PPC的选择性下降,结合上图说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1)用二氧化碳合成甲醇。
已知:2H2(g)+O2(g)=2H2O(g) △H1=-484 kJ/mol
2CH3OH(g) +3O2(g)=2CO2(g)+4H2O(g) △H2=-1348 kJ/mol
在催化剂作用下,CO2(g)和H2(g)反应生成CH3OH(g)和H2O(g),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用二氧化碳合成低密度聚乙烯(LDPE)。以纳米二氧化钛膜为工作电极,常温常压电解CO2,可制得LDPE,该电极反应可能的机理如下图所示。

① 过程Ⅰ~Ⅲ中碳元素均发生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② CO2转化为LDPE的电极反应式是(补充完整并配平)________
2n CO2 + □________ +□________=

③工业上生产1.4×104 kg 的LDPE,理论上需要标准状况下CO2的体积是______L。
(3)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


①通过表中数据ⅰ、ⅱ、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在25℃时,实际生产中选择反应压强为1.5MPa,而不是2.0MPa,理由是________。
②通过表中数据ⅱ、ⅳ、ⅴ可知温度升高会使PPC的选择性下降,结合上图说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2.
羰基硫(COS)广泛应用于农药、医药和其它化工生产中。
(1)氧和硫元素位于同一主族,其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是______;羰基硫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
(2)CO和H2S混合加热生成羰基硫的反应是CO(g) + H2S(g)
COS(g) + H2(g),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某温度下,在1L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10mol CO和10mol H2S,平衡时测得CO转化率为40%,则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
②由下图分析该反应是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③请解释上图250℃以前, 曲线 ⅰ 变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1)氧和硫元素位于同一主族,其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是______;羰基硫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
(2)CO和H2S混合加热生成羰基硫的反应是CO(g) + H2S(g)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某温度下,在1L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10mol CO和10mol H2S,平衡时测得CO转化率为40%,则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
②由下图分析该反应是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③请解释上图250℃以前, 曲线 ⅰ 变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2.单选题- (共6题)
4.
醌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有抑菌、杀菌作用,可由酚类物质制备: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Ⅰ、Ⅱ均为氧化反应 |
B.对苯醌、萘醌均属于芳香化合物 |
C.苯酚与萘酚含有相同官能团,但不互为同系物 |
D.![]() ![]() |
5.
药物利喘贝(结构如下)主要用于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病症的治疗,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是C18H17O5N | B.一定存在顺反异构体 |
C.一定能发生聚合反应 | D.一定能发生银镜反应 |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Si、P、S、Cl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B. HF、HCl、HBr、HI稳定性依次减弱
C. C、N、O、F 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D. NaOH、Mg(OH)2、Al(OH)3碱性依次增强
A. Si、P、S、Cl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B. HF、HCl、HBr、HI稳定性依次减弱
C. C、N、O、F 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D. NaOH、Mg(OH)2、Al(OH)3碱性依次增强
7.
是一种放射性核素,可治疗多种皮肤病。下列有关该核素说法正确的是

A.![]() |
B.![]() ![]() |
C.1mol ![]() |
D.由质量数可以判断其在周期表的位置 |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 |
B.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新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C |
C.阿司匹林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可以长期大量服用 |
D.葡萄糖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单糖,在人体中发生氧化反应,放出能量 |
3.实验题- (共1题)
9.
某小组研究Na2S溶液与KMnO4溶液反应,探究过程如下。

资料:ⅰ.
在强酸性条件下被还原为Mn2+,在近中性条件下被还原为MnO2。
ⅱ. 单质硫可溶于硫化钠溶液,溶液呈淡黄色。
(1)根据实验可知,Na2S具有________性。
(2)甲同学预测实验I中S2–被氧化成
。
①根据实验现象,乙同学认为甲的预测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
②乙同学取实验I中少量溶液进行实验,检测到有
,得出S2–被氧化成
的结论,丙同学否定了该结论,理由是________。
③同学们经讨论后,设计了如下实验,证实该条件下
的确可以将S2–氧化成
。

a.右侧烧杯中的溶液是________。
b.连通后电流计指针偏转,一段时间后,_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
(3)实验I的现象与资料i存在差异,其原因是新生成的产物(Mn2+)与过量的反应物(
)发生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4)实验II的现象与资料也不完全相符,丁同学猜想其原因与(3)相似,经验证猜想成立,他的实验方案是______。
(5)反思该实验,反应物相同,而现象不同,体现了物质变化不仅与其自身的性质有关,还与________因素有关。

资料:ⅰ.

ⅱ. 单质硫可溶于硫化钠溶液,溶液呈淡黄色。
(1)根据实验可知,Na2S具有________性。
(2)甲同学预测实验I中S2–被氧化成

①根据实验现象,乙同学认为甲的预测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
②乙同学取实验I中少量溶液进行实验,检测到有


③同学们经讨论后,设计了如下实验,证实该条件下



a.右侧烧杯中的溶液是________。
b.连通后电流计指针偏转,一段时间后,_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
(3)实验I的现象与资料i存在差异,其原因是新生成的产物(Mn2+)与过量的反应物(

(4)实验II的现象与资料也不完全相符,丁同学猜想其原因与(3)相似,经验证猜想成立,他的实验方案是______。
(5)反思该实验,反应物相同,而现象不同,体现了物质变化不仅与其自身的性质有关,还与________因素有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6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