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根据下列化合物与单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回答:

(1)若乙的溶液是浅绿色,Y是红色固体,则X是___,如:(用化学方程式表达)____
(2)在常温下若乙是气体,则X是________,如:(用化学方程式表达)__________
(3)在常温下若甲是固体,乙是无色液体,则X是________,如:(用化学方程式表达)_______

(1)若乙的溶液是浅绿色,Y是红色固体,则X是___,如:(用化学方程式表达)____
(2)在常温下若乙是气体,则X是________,如:(用化学方程式表达)__________
(3)在常温下若甲是固体,乙是无色液体,则X是________,如:(用化学方程式表达)_______
2.计算题- (共2题)
3.简答题- (共3题)
4.
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是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铁锈很_______,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等反应,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5.
某学生分别用1 g的铁屑、锌粒、镁片与足量的某酸反应以制取氢气,完全反应所需时间与当地的金属价格如下表所示。
你认为实验室中一般不选用铁屑、镁片与酸反应制取氢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 | 所需时间 | 价格 |
铁屑 | 约13900 s | 10.00元/1000 g |
锌粒 | 约50 s | 20.00元/500 g |
镁片 | 约20 s | 10.80元/25 g |
你认为实验室中一般不选用铁屑、镁片与酸反应制取氢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7.
铁易生锈,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铁的生锈,既不单纯是水的作用,也不单纯是氧气(空气中)的作用,而是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 | 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 | _____ |
… | | |
5.单选题- (共15题)
9.
下列反应符合事实的是
A.4Fe+3O2![]() | B.2Fe+6HCl=2FeCl3+3H2↑ |
C.Fe+H2SO4=FeSO4+H2↑ | D.2Fe+3CuSO4=Fe2(SO4)3+3Cu |
12.
下列有关铁的化合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Fe2O3、Fe2(SO4)3、FeCl3中,铁的化合价都为+3价 |
B.在FeO、FeSO4、FeCl2中,铁的化合价都为+2价 |
C.在Fe(OH)2、Fe(OH)3中,铁的化合价分别为+2、+3价 |
D.在铁粉中,铁的化合价为+2价 |
13.
检测司机酒后驾车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下列有关K2Cr2O7,说法正确的是( )
A.K+的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 |
B.铬元素的化合价为+7价 |
C.K2Cr2O7,属于盐类 |
D.它难溶于水 |
16.
通过对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学习,你认为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将硫酸铜溶液盛放在铁桶里 | B.要制取2 g氢气,用56 g生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
C.将裸露的铁管埋在潮湿的土里 | D.将锌镀在铁的表面,以保护铁不受腐蚀 |
6.填空题- (共5题)
23.
要除去FeSO4溶液中含有的CuSO4杂质。可以在其溶液中加入足量________(填名称),充分反应后,再用_______方法除去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如果血液中缺乏亚铁离子,就会造成缺铁性贫血。市场出售的某种麦片中,含有微量的颗粒极细小的还原铁粉。这些铁粉在人体胃液(胃酸的主要成分是HCl)作用下转化成亚铁盐,这个转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和铁元素能形成哪几种化合物?写出化学式和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计算题:(2道)
简答题:(3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5道)
填空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