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某化学活动小组用稀盐酸对赤铁矿中Fe2O3含量进行测定(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且不溶于水),得到一黄色残液。为防止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对其进行了处理,过滤该残液,取100 g滤液,向其中不断加入某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得
实验数据如下表:

(资料:FeCl3+3NaOH===Fe(OH)3↓+3NaCl)
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选择合理的数据,计算所加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数据如下表:

(资料:FeCl3+3NaOH===Fe(OH)3↓+3NaCl)
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选择合理的数据,计算所加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科学探究题- (共2题)
2.
小明对铁的锈蚀进行如下探究,室温时,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胶塞上,迅速塞紧,装置如图,观察到量筒内水沿导管慢慢进入广口瓶(净容积为146mL)。当温度恢复至室温,且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变时读数(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记录起始和最终量筒的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表


(1)实验①和②说明NaCl可以________铁锈蚀的速率。
(2)实验开始后,广口瓶内温度有所上升,说明铁的锈蚀过程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3)实验结束后取出滤纸包,观察到有红棕色物质生成,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4)已知碳能够加快铁的生锈速度,小明想通过实验①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写实验③的样品组成_______。
(5)该装置还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上述数据计算氧气的体积含量是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1位)。


(1)实验①和②说明NaCl可以________铁锈蚀的速率。
(2)实验开始后,广口瓶内温度有所上升,说明铁的锈蚀过程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3)实验结束后取出滤纸包,观察到有红棕色物质生成,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4)已知碳能够加快铁的生锈速度,小明想通过实验①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写实验③的样品组成_______。
(5)该装置还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上述数据计算氧气的体积含量是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1位)。
3.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_____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发现问题]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实验验证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_____有关。
[追问]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 g;
②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
③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做出猜想]猜想一:镁;猜想二:氯化镁;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验证2]将白色沉淀洗涤干净,分别取少量沉淀于A、B、C试管中,进行如表实验:
[发现问题]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实验验证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_____有关。
[追问]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 g;
②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
③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做出猜想]猜想一:镁;猜想二:氯化镁;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验证2]将白色沉淀洗涤干净,分别取少量沉淀于A、B、C试管中,进行如表实验:
试管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加入足量盐酸 | _____,白色沉淀_____ | 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 |
B | 加入足量水 | 白色沉淀_____ | 猜想二不正确 |
C | 加入适量稀硝酸 | 白色沉淀消失 | 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Mg2+、_____ |
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 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
3.简答题- (共3题)
4.
根据对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1)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的结果,洗净后的铁锅要擦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炼铁的主要原理是:高温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Fe2O3)反应生成铁。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年5月,在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打捞出水的文物中,铜器的表面仅有铜锈,而铁器却锈迹斑斑或烂掉.这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________(填“弱”或“强”),写出一个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验证铁与铜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的结果,洗净后的铁锅要擦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炼铁的主要原理是:高温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Fe2O3)反应生成铁。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年5月,在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打捞出水的文物中,铜器的表面仅有铜锈,而铁器却锈迹斑斑或烂掉.这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________(填“弱”或“强”),写出一个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验证铁与铜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图是某品牌自行车的示意图。请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图中标示的三种材料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请用微粒的基本性质解释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空气能被压入车胎内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空气成分中与钢铁生锈有关的物质是________(填字母)。
A 水 B 氧气 C 氮气 D 二氧化碳
(4)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请写出用稀硫酸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5)金属防锈十分重要!请你就自行车使用过程,如何有效地防止自行车零部件生锈,谈谈你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图中标示的三种材料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请用微粒的基本性质解释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空气能被压入车胎内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空气成分中与钢铁生锈有关的物质是________(填字母)。
A 水 B 氧气 C 氮气 D 二氧化碳
(4)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请写出用稀硫酸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5)金属防锈十分重要!请你就自行车使用过程,如何有效地防止自行车零部件生锈,谈谈你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某实验小组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在做盐酸除铁锈的实验时发现:
(1)将带锈铁钉放入试管后加入稀盐酸,看到铁锈消失,溶液呈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铁锈消失后又看到____________现象。
(2)课后清洗仪器时,一同学发现试管中的黄色溶液变成浅绿色,表明此时的溶液已变为________溶液。这是由于过量的铁继续与黄色溶液的主要成分反应造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带锈铁钉放入试管后加入稀盐酸,看到铁锈消失,溶液呈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铁锈消失后又看到____________现象。
(2)课后清洗仪器时,一同学发现试管中的黄色溶液变成浅绿色,表明此时的溶液已变为________溶液。这是由于过量的铁继续与黄色溶液的主要成分反应造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共18题)
8.
按下表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错误的是( )
| 向少量NaOH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 | 向少量BaCl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 |
现象 | ① | 白色沉淀 |
化学方程式 | CuSO4+2NaOH=Cu(OH)2↓+Na2SO4 | ② |
A.①有蓝色沉淀 |
B.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SO4+BaCl2=BaSO4↓+CuCl2 |
C.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
D.只要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就属于复分解反应 |
12.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浓度越大,则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现有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硫酸溶液与过量的锌粉反应,为了减缓反应速率,而又不影响生成H2的总质量,可向该硫酸中加入适量的( )
A.碳酸钾溶液 |
B.稀盐酸 |
C.氧化铁 |
D.水 |
13.
如图是探究铁生锈条件的装置,调节L端和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紧活塞,一周之后,观察现象,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a管中的铁钉不生锈 |
B.b管中的铁钉不生锈 |
C.一周后L端比R端液面高 |
D.把水换成食盐水,铁生锈会更快 |
1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
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化学性质稳定 |
C.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铝制品更易生锈 |
D.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油漆,可有效防锈 |
16.
下列化学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
A. 小明用木炭代替红磷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B. 小颖用锌、铁、铜和稀盐酸确定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C. 小聪在20 ℃配制36%的氯化钠溶液(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D. 小青将过量的木炭粉和少量氧化铜粉的混合物置于蒸发皿里加强热,得到纯净的铜
A. 小明用木炭代替红磷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B. 小颖用锌、铁、铜和稀盐酸确定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C. 小聪在20 ℃配制36%的氯化钠溶液(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D. 小青将过量的木炭粉和少量氧化铜粉的混合物置于蒸发皿里加强热,得到纯净的铜
17.
2012年6月30日5时07分,新疆新源县与和静县交界地带发生6.6级地震。为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防疫人员通过喷洒含氯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该含氯消毒剂为不饱和溶液。下列对不饱和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
A.一定是浓溶液 |
B.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
C.一定是稀溶液 |
D.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
18.
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B.t1℃时,物质B的溶解度大于物质A的溶解度 |
C.t1℃时,物质A和物质C的溶解度相等 |
D.将t2℃时的物质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依然饱和 |
20.
在托盘天平的两托盘上各放一只烧杯,分别注入足量的稀盐酸,天平平衡。向左边烧杯中加入10 g金属锌,向右边烧杯中加入10 g金属镁,当反应停止后,天平指针的指向是( )
A.分度盘的左边 |
B.分度盘的中间 |
C.分度盘的右边 |
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
5.选择题- (共3题)
25.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全国范围内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探索实践。在今年底,明年初召开的省市县人大上产生三级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对于国家监察委员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完善了行政监督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完善党纪党规,健全法治监督
③创新监督形式,完善了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④这是党领导的党内监督和国家监督、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6.填空题- (共5题)
29.
20 ℃时NaNO3的溶解度是88 g。将50 g NaNO3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20 ℃时NaNO3的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该溶液的质量是_____g,此时溶液中NaNO3的质量分数等于_____%。
30.
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
(2)把t2℃时等质量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
(3)当A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用_____的方法提纯A物质。
(4)t2℃时,将90gA物质投入到100g水中,得到A物质的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的质量是_____g。
(5)t2℃时,将30gA物质投入到100g水中,可再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使之变为饱和溶液?_____。

(1)P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
(2)把t2℃时等质量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
(3)当A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用_____的方法提纯A物质。
(4)t2℃时,将90gA物质投入到100g水中,得到A物质的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的质量是_____g。
(5)t2℃时,将30gA物质投入到100g水中,可再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使之变为饱和溶液?_____。
31.
从小明同学整理的笔记中可以看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简答题:(3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3道)
填空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