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利用能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1)充分燃烧1000 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所示,则________燃烧对环境影响较小,1000 g煤中硫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假设硫元素完全转化为SO2)。
(2)在煤燃烧后将烟气通入吸收塔并“喷淋”石灰水进行“脱硫”可减少SO2的排放,石灰水需要“喷淋”的目的是_________;石灰水与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SO2和碱反应与CO2相似)。

(1)充分燃烧1000 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所示,则________燃烧对环境影响较小,1000 g煤中硫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假设硫元素完全转化为SO2)。
(2)在煤燃烧后将烟气通入吸收塔并“喷淋”石灰水进行“脱硫”可减少SO2的排放,石灰水需要“喷淋”的目的是_________;石灰水与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SO2和碱反应与CO2相似)。
2.计算题- (共2题)
2.
实验室有一瓶硫酸溶液,老师请小刚同学设计方案测定该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小刚先取一只洁净的小烧杯,称其质量为16.4g,然后往其中倒入少量硫酸溶液后称量,总质量为30.2g,之后,将一枚质量为11.8g的铁钉(已用砂纸打磨去铁锈)放入该小烧杯中,待铁钉表面不再有气泡产生后,再次称量,总质量为41.9g。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后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是______g。
(2)计算该硫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______。
(1)反应后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是______g。
(2)计算该硫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______。
3.
尿素[CO(NH2)2]是氮肥中最主要的一种,其含氮量高,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计算:
(1)尿素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
(2)若CO(NH2)2中含有7 g氮元素,则该CO(NH2)2的质量为_______g。
(1)尿素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
(2)若CO(NH2)2中含有7 g氮元素,则该CO(NH2)2的质量为_______g。
3.推断题- (共1题)
4.
(5分)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表示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B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E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B的化学式为 ,物
质D的类别为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2)若A是能供给人类呼吸的气体,B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D的水溶液显蓝色。
则C—D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若A、B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E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B的化学式为 ,物
质D的类别为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2)若A是能供给人类呼吸的气体,B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D的水溶液显蓝色。
则C—D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5.
实验桌上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氢氧化钠、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铜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现将其放入一干净的烧杯M中,加入足量的水后,固体全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和以上实验,可以排除白色粉末中无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讨论猜想)经过分析,针对白色粉末的组成,大家提出如下猜想:
小红:氢氧化钠、硫酸钠; 小华:氢氧化钠、碳酸钠;
小明:碳酸钠、硫酸钠; 小亮: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
(实验分析)四位同学共同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完毕后,同学们将试管A、B中的物质倒在同一个烧杯中,然后过滤,滤液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讨论猜想)经过分析,针对白色粉末的组成,大家提出如下猜想:
小红:氢氧化钠、硫酸钠; 小华:氢氧化钠、碳酸钠;
小明:碳酸钠、硫酸钠; 小亮: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
(实验分析)四位同学共同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取烧杯M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A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有气泡产生 | ________的猜想不正确 |
2.另取烧杯M中的少量溶液于另一试管B中,向其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 | ______ | 小明的猜想不正确 |
3.继续向试管B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 ______ | ________的猜想不正确,小亮的猜想正确 |
实验完毕后,同学们将试管A、B中的物质倒在同一个烧杯中,然后过滤,滤液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共15题)
6.
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 B.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数比为1∶1∶1 |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 | D.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1∶4 |
9.
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 客观事实 | 微观解释 |
A | NaOH溶液能导电 |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OH- |
B | H2O在通电条件下产生H2 | H2O分子中存在H2 |
C | 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 搅拌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更多 |
D |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 | 水分子间存在间隙 |
A.A | B.B | C.C | D.D |
10.
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与铁粉的氧化。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C. 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 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A. 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C. 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 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12.
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采用将其中的一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三种金属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丙、甲、乙 | B.乙、丙、甲 |
C.乙、甲、丙 | D.丙、乙、甲 |
14.
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
B.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一定能形成溶液 |
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
D.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
16.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
A.碱的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
B.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
C.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
D.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
17.
下列除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杂试剂 | 实验操作 |
A | MnO2(KClO3) | 水 | 溶解、过滤 |
B | CO2(CO) | O2 | 点燃 |
C | KCl(KOH) | 稀 H2SO4 | 蒸发结晶 |
D | 铁粉(碳粉) | 稀 HCl | 过滤 |
A.A | B.B | C.C | D.D |
18.
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氦等。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油是可燃物 |
B.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
C.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
D.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
19.
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
B.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
C.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
D.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
20.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点燃一氧化碳气体时,发出蓝色火焰 |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
D.将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
6.填空题- (共3题)
21.
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①所示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②所示元素的单质的化学式是______。
(2)X3+与O2-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X的元素符号是_____,它处在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周期,它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是________。
(3)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填“得”或“失”)电子,所以氟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通常为______价。

(1)上表中①所示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②所示元素的单质的化学式是______。
(2)X3+与O2-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X的元素符号是_____,它处在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周期,它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是________。
(3)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填“得”或“失”)电子,所以氟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通常为______价。
22.
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1)目前部分农村的饮用水,主要是取地下水,可用________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常用________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净水时,通常用________的方法,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常用________做吸附剂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小明同学设计了电解水简易装置,其中A、B电极由金属曲别针制成。通电后的现象如图所示。
与A电极相连的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来水中含有少量Ca(HCO3)2等可溶性化合物,烧水时Ca(HCO3)2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这就是壶中出现水垢的原因之一。Ca(H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目前部分农村的饮用水,主要是取地下水,可用________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常用________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净水时,通常用________的方法,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常用________做吸附剂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小明同学设计了电解水简易装置,其中A、B电极由金属曲别针制成。通电后的现象如图所示。

与A电极相连的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来水中含有少量Ca(HCO3)2等可溶性化合物,烧水时Ca(HCO3)2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这就是壶中出现水垢的原因之一。Ca(H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与温度(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2)下列对P点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填标号)。
(3)25 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 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______℃。
(4)t2℃时,若从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______(填“甲”或“乙”)物质饱和溶液。

(1)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2)下列对P点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填标号)。
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B.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C.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
(4)t2℃时,若从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______(填“甲”或“乙”)物质饱和溶液。
7.实验题- (共1题)
24.
根据下列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仪器a、b的名称:a____,b____。
(2)写出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装置C收集氧气,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____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氧气收集满时可观察到水槽中有____________。
(4)若用装置B制取CO2,为了防止CO2从长颈漏斗逸出,正确的操作是____。收集CO2应选用装置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CO2的验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写出装置图中仪器a、b的名称:a____,b____。
(2)写出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装置C收集氧气,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____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氧气收集满时可观察到水槽中有____________。
(4)若用装置B制取CO2,为了防止CO2从长颈漏斗逸出,正确的操作是____。收集CO2应选用装置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CO2的验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计算题:(2道)
推断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5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