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程题- (共2题)
1.
硝酸锂(LiNO3)用于制造荧光体。其制备的主要流程如下:

(1)反应釜1中逸出的气体X是_____。
(2)反应釜2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
(3)蒸发结晶设备流出的LiNO3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1)反应釜1中逸出的气体X是_____。
(2)反应釜2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
(3)蒸发结晶设备流出的LiNO3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
亚氯酸钠(NaClO2)是常用的高效漂白剂,可用氯酸钠(NaClO3)制取,主要流程如下:

(1)NaClO3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②中,为防止H2O2分解过快,温度应控制在35 ℃以下。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NaClO3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②中,为防止H2O2分解过快,温度应控制在35 ℃以下。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3.
酱油在使用及储藏过程中颜色会变深,逐渐降低品质。实验小组通过实验研究温度、氧气、光照3个因素对酱油颜色的影响。
(查阅资料)① 通过色差仪检测L*值可监控酱油颜色变化,酱油颜色越深,L*值越小。
② 保鲜瓶具有的特点是挤出盛放的物质后,空气不会进入。
(实验准备)
将等量样品(同品牌、同批次、初始L*值为43.82的酱油)分装到500 mL的不同容器中,密封。
(进行实验)
实验1:将装有样品的多个透明玻璃瓶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每15天,分别取出未开封样品,用色差仪检测L*值,结果如下。
实验2:将装有样品的两个容器置于28 ℃的恒温箱中。每15天,分别倒出100 mL酱油,剩余样品放回恒温箱。用色差仪检测倒出样品的L*值,结果如下。
实验3:将装有样品的多个容器置于28 ℃的恒温箱中。每15天,分别取出未开封样品,用色差仪检测L*值,结果如下。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_____。
(2)实验2的目的是_____。
(3)实验3欲研究光照对酱油颜色的影响,应选用的容器是_____。
(4)家庭常使用透明玻璃瓶盛放酱油。解释“在相同时间内,使用过的酱油比未开封的酱油颜色深”可依据的实验是_____(填编号)。
(反思与评价)
(5)结合本实验,你对使用或储藏酱油的建议是_____。
(6)酱油在酿造过程中,有时会产生过量的铵盐(如NH4Cl)影响酱油的口感。可用碳酸钠除去铵盐,原理如下,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 + 2NH4Cl === 2NaCl + 2NH3↑ + H2O +_____
(查阅资料)① 通过色差仪检测L*值可监控酱油颜色变化,酱油颜色越深,L*值越小。
② 保鲜瓶具有的特点是挤出盛放的物质后,空气不会进入。
(实验准备)
将等量样品(同品牌、同批次、初始L*值为43.82的酱油)分装到500 mL的不同容器中,密封。
(进行实验)
实验1:将装有样品的多个透明玻璃瓶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每15天,分别取出未开封样品,用色差仪检测L*值,结果如下。
编号 | 温度 | 15天 | 30天 | 45天 |
1-1 | 5 ℃ | 43.77 | 43.53 | 42.91 |
1-2 | 28 ℃ | 43.71 | 43.19 | 42.85 |
1-3 | 45 ℃ | 43.67 | 42.55 | 40.89 |
实验2:将装有样品的两个容器置于28 ℃的恒温箱中。每15天,分别倒出100 mL酱油,剩余样品放回恒温箱。用色差仪检测倒出样品的L*值,结果如下。
编号 | 容器 | 15天 | 30天 | 45天 |
2-1 | 透明玻璃瓶 | 43.45 | 42.36 | 41.30 |
2-2 | 透明保鲜瓶 | 43.72 | 42.98 | 42.53 |
实验3:将装有样品的多个容器置于28 ℃的恒温箱中。每15天,分别取出未开封样品,用色差仪检测L*值,结果如下。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_____。
(2)实验2的目的是_____。
(3)实验3欲研究光照对酱油颜色的影响,应选用的容器是_____。
(4)家庭常使用透明玻璃瓶盛放酱油。解释“在相同时间内,使用过的酱油比未开封的酱油颜色深”可依据的实验是_____(填编号)。
(反思与评价)
(5)结合本实验,你对使用或储藏酱油的建议是_____。
(6)酱油在酿造过程中,有时会产生过量的铵盐(如NH4Cl)影响酱油的口感。可用碳酸钠除去铵盐,原理如下,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 + 2NH4Cl === 2NaCl + 2NH3↑ + H2O +_____
3.简答题- (共2题)
5.
下图为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硬币,主要材料含有铁、铝、铜等。

(1)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需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填序号)。
A 金属的硬度 B 金属的导电性 C 金属的耐腐蚀性

(1)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需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填序号)。
A 金属的硬度 B 金属的导电性 C 金属的耐腐蚀性
4.科普阅读题- (共1题)
6.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与传统汽车使用化石燃料不同,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来源更加多元化。
电动汽车

电池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几类电池的部分性能指标如图1所示。其中能量密度表示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具有的能量。
氢内燃车
氢内燃车以氢气为燃料,不排放任何污染物。氢气可通过电解水(原理如图)等多种方式获得。据测算,1 kg氢气完全燃烧可释放14.3×104 kJ的热量,1 kg汽油完全燃烧可释放4.6×104 kJ的热量。

乙醇汽车
乙醇汽车以乙醇为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发酵甘蔗、玉米等农作物,或发酵粮食收割后剩余的秸秆大量提取。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未来可期。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汽车采用化石燃料为能源。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_____。
(2)依据图1,锂电池优于镍氢电池的性能指标是_____。
(3)1 kg氢气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为_____kg。
(4)依据测算数据可知,氢内燃车与汽油车相比的优势是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依据图1可知,提供相同能量时,铝空电池的体积最小
B 图2中, A口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C 农业大国盛产甘蔗和玉米,有利于推广乙醇汽车
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与传统汽车使用化石燃料不同,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来源更加多元化。
电动汽车

电池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几类电池的部分性能指标如图1所示。其中能量密度表示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具有的能量。
氢内燃车
氢内燃车以氢气为燃料,不排放任何污染物。氢气可通过电解水(原理如图)等多种方式获得。据测算,1 kg氢气完全燃烧可释放14.3×104 kJ的热量,1 kg汽油完全燃烧可释放4.6×104 kJ的热量。

乙醇汽车
乙醇汽车以乙醇为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发酵甘蔗、玉米等农作物,或发酵粮食收割后剩余的秸秆大量提取。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未来可期。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汽车采用化石燃料为能源。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_____。
(2)依据图1,锂电池优于镍氢电池的性能指标是_____。
(3)1 kg氢气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为_____kg。
(4)依据测算数据可知,氢内燃车与汽油车相比的优势是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依据图1可知,提供相同能量时,铝空电池的体积最小
B 图2中, A口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C 农业大国盛产甘蔗和玉米,有利于推广乙醇汽车
5.单选题- (共12题)
8.
下列关于N2 + O2
2N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后原子种类减少 |
B.表示氮气加氧气等于一氧化氮 |
C.参加反应的氮气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一氧化氮的质量比为16∶15 |
12.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除去CO2中的CO | 点燃 |
B | 检验NaOH是否全部变质 | 取样,加入过量稀盐酸 |
C | 证明CO2和H2O发生反应 | 将CO2通入水中 |
D | 鉴别CO2、O2、空气 |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
A.A | B.B | C.C | D.D |
16.
4 ℃时,将一定质量的蔗糖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烧杯底部有固体。升温至25 ℃,充分溶解后仍有少量固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4 ℃时糖水中的微粒不再运动 |
B.4 ℃时加入蔗糖的质量可能为210 g |
C.25 ℃时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210∶100 |
D.若使固体继续溶解,可采取升温或加水的方法 |
6.填空题- (共1题)
7.实验题- (共5题)
21.
如图所示,在白色点滴板1~3的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稀盐酸,4~6的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硫酸铜溶液。

(1)1、3孔穴中有气泡产生。孔穴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的孔穴是_____(填序号,下同)。
(3)比较Ni、Cu、Ag 3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可选择的孔穴有_____(写1组即可)。

(1)1、3孔穴中有气泡产生。孔穴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的孔穴是_____(填序号,下同)。
(3)比较Ni、Cu、Ag 3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可选择的孔穴有_____(写1组即可)。
22.
用下列实验研究酸与碱的反应。

(1)实验一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_____。
(2)实验二在滴加盐酸过程中,多次测量溶液的pH。证明反应发生的依据是_____。

(1)实验一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_____。
(2)实验二在滴加盐酸过程中,多次测量溶液的pH。证明反应发生的依据是_____。
23.
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主要操作如下图所示。

(1)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_____(填序号,下同)。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 溶解和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相同
B 蒸发过程中,待溶液全部蒸干停止加热
C 过滤后得到的滤液为纯净物

(1)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_____(填序号,下同)。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 溶解和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相同
B 蒸发过程中,待溶液全部蒸干停止加热
C 过滤后得到的滤液为纯净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2道)
科学探究题:(1道)
简答题:(2道)
科普阅读题:(1道)
单选题:(12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