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2题)
1.
人被蚊虫叮咬后,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使叮咬处又痛又痒。化学小组同学对蚁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
[查阅资料] I.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
II.蚁酸在隔绝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实验探究]
(1)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____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2)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________元素,推测出蚁酸在隔绝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的一种产物是水;
(3)蚁酸在隔绝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的另一种氧化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
①猜想I:该气体是CO2;猜想II:该气体是________;
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下图的装置。

②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I 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若猜想II成立,则:
③实验时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时装置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实验时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 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存在明显的缺陷,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当你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下列物质中,你不会选择的物质是_____。
A 苏打水 B 肥皂水 C 食醋 D 氨水
[提出问题] 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
[查阅资料] I.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
II.蚁酸在隔绝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实验探究]
(1)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____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2)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________元素,推测出蚁酸在隔绝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的一种产物是水;
(3)蚁酸在隔绝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的另一种氧化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
①猜想I:该气体是CO2;猜想II:该气体是________;
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下图的装置。

②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I 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若猜想II成立,则:
③实验时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时装置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实验时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 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存在明显的缺陷,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当你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下列物质中,你不会选择的物质是_____。
A 苏打水 B 肥皂水 C 食醋 D 氨水
2.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CuSO4、Na2SO4、Na2CO3、BaCl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探究其组成,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NaCl、BaCl2溶液呈中性,经过思考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1)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
(2)为最终确定白色粉末的组成,还需要对无色滤液中呈碱性的物质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无色滤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Na2CO3
猜想Ⅱ:NaOH
猜想Ⅲ:Na2CO3和NaOH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白色粉末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1)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
(2)为最终确定白色粉末的组成,还需要对无色滤液中呈碱性的物质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无色滤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Na2CO3
猜想Ⅱ:NaOH
猜想Ⅲ:Na2CO3和NaOH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取无色滤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 ________ | 猜想Ⅱ不成立 |
② 在①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________ | 溶液变为红色 | 猜想Ⅲ成立 |
(得出结论)白色粉末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2.计算题- (共5题)
3.
苯甲酸(C6H5COOH)是一种酸性比醋酸更强的有机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常用作食品防腐剂。请回答:
(1)苯甲酸分子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
(2)苯甲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结果保留到0.1%)。
(1)苯甲酸分子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
(2)苯甲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结果保留到0.1%)。
4.
为测定某样品(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以下实验,取50g的样品放置于烧杯中,向烧杯中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求:

(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精确到0.1%)。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精确到0.1%)。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5.
为测定某样品(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以下实验,取50g的样品放置于烧杯中,然后取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200g,分四等分,每次向装样品的烧杯中加入50g,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如下表。求:
(1)表中m的值为________。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精确到0.1%)。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50 | 100 | 150 | 200 |
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g | 91.2 | 132.4 | 182.4 | m |
(1)表中m的值为________。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精确到0.1%)。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6.
为测定某样品(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以下实验,取50g的样品放置于烧杯中,然后取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100g,加入到装样品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32.4g溶液。求:
(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精确到0.1%)。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3)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精确到0.1%)。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3)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7.
为测定某样品(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以下实验,取50g的样品放置于气体发生装置中,然后取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5次加到该气体发生装置中,每次向装样品的烧杯中加入25g,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实验时所得气体的质量的关系如下表。求:
(1)表中m的值为________。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精确到0.1%)。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25 | 50 | 75 | 100 | 125 |
所得气体的质量/g | 4.4 | m | 4.4 | 4.4 | 0 |
(1)表中m的值为________。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精确到0.1%)。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3.推断题- (共2题)
8.
A、B、C、D、E 分别为氧化铁、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钙、铁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反应或转化关系如图(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可相互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 C 是盐酸,D 是氧化铁,则 A、B、E 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②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1)已知 C 是盐酸,D 是氧化铁,则 A、B、E 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②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9.
A—J都是初中化学常用的物质。其中B、E、H、J是单质,其余均为化合物,气体C可用于灭火。“C→B”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中称为光合作用。它们相互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D、J的化学式:D___________,J_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反应条件_____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实现“H+I→红色固体J”的转化,物质I可能是___________。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D、J的化学式:D___________,J_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反应条件_____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实现“H+I→红色固体J”的转化,物质I可能是___________。
4.单选题- (共19题)
10.
在一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对该反应,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物质质量/g | 25 | m | 18 | 8 |
反应后物质质量/g | 9 | 待测 | 38 | 4 |
A.“待测”数值一定为2g | B.该反应中甲和丁为反应物 |
C.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D.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9:38 |
18.
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A.用CuSO4溶液除去铁粉中混有的铜粉 |
B.用CaCO3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稀盐酸 |
C.用稀H2SO4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CO3 |
D.用点燃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CO |
19.
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其中只有甲在自然界中能以单质形态存在,将丙放入乙的盐溶液中,丙的表面有乙析出。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乙>丙>甲 | B.甲>乙>丙 |
C.丙>乙>甲 | D.乙>甲>丙 |
20.
某化学小组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他们对所得滤液和滤渣有如下描述:
①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
②滤渣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Cu和Zn
③若滤液呈蓝色,则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④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
上述四种描述中正确的个数为( )
①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
②滤渣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Cu和Zn
③若滤液呈蓝色,则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④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
上述四种描述中正确的个数为( )
A.1个 | B.2个 | C.3个 | D.4个 |
22.
下列曲线能正确表达对应的反应或过程的是( )
A.![]() |
B.![]() |
C.![]() |
D.![]() |
24.
除去食盐水中的CaCl2和Na2SO4杂质的操作有:①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②过滤;③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④蒸发结晶;⑤加适量盐酸。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提示BaSO4、BaCO3难溶于水)
A.③①②⑤④ | B.①⑤③②④ | C.①③⑤④② | D.①③②⑤④ |
25.
分类法是化学元素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石灰、烧碱、浓硫酸都可以用作干燥剂 |
B.铁、锌、碘元素都属于微量元素 |
C.CH4、C2H5OH、CH3OOH都属于有机化合物 |
D.KNO3、CO(NH2)2、NH4H2PO4都属于复合肥料 |
27.
工业制镁的方法为:将含碳酸钙的贝壳制成石灰乳;在海水中加入石灰乳;过滤;在氢氧化镁中加入盐酸,结晶;电解熔融氯化镁,该方法中不包括
A.化合反应 | B.置换反应 | C.分解反应 | D.复分解反应 |
28.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需要加入其他试剂才能鉴别出来的是
A.NaOH NaCl KNO3MgCl2 |
B.NaOH NaCl HCl FeCl3 |
C.Na2SO4BaCl2HCl K2CO3 |
D.Na2CO3H2SO4HCl Ba(NO3)2 |
5.填空题- (共3题)
30.
盐酸、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浓硫酸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干燥剂,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_____性;
(2)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以用于金属除锈,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__;
(1)浓硫酸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干燥剂,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_____性;
(2)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以用于金属除锈,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__;
6.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2道)
计算题:(5道)
推断题:(2道)
单选题:(19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