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93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7

1.选择题(共7题)

1.
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陨落(yùn)   暗哑 (yīn)   解元(xiè)  涕泗横流(sì)
B.脊粱(liáng) 桑梓(zǐ) 褴褛(lǚ)   舐犊之情(tiǎn)
C.汲取(xī) 商酌(zhuó)   亵渎(dú)   廓然无累(lèi)
D.胡诌(zhōu)  颔联(hàn) 滞碍(zhì)  怒不可遏(è)
2.
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希望他们不要再像我……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B.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长大的。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C.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寻章摘句:是指读书时要搜寻、摘取文章中的片段词句。)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12月25日,瑞典外交大臣公然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我国外交部强硬表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方坚决反对其他国家在此问题上说三道四。
B.生活中,人们往往因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乃至完全不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的。
C.在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所以说公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D.期中考试我们的语文成绩有的130 多分,有的40多分,真是良莠不齐。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对十九大报告的认真学习,让我们懂得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的真正内涵。
B.今年的12月13 日,是第四个国家公祭日,每一位中国人该铭记的,是民族的悲怆,更是“落后必亡”的训诫。
C.11月25日下午,央视《乡村大世界》栏目组走进蓬溪,在天福万象广场实地拍摄录制,给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不仅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涪江号子》搬上了舞台,而且蓬溪本土书法家还挥洒泼墨,赠送了书法作品。
D.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一次讲话中提到: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改革。阅读速度很重要,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约一万字左右。
5.
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和我叹息他的境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
B.“什么呀!”赵小贞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读得不对?”
C.母亲生气了,就问我:“你是跟着你父亲出去打工?还是继续读书?”
D.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人主义社会,中国思想一直强调“天人合一。”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星星变奏曲》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B.《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与苏洵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体现了他豪放派的词风。
D.《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
7.
下列关于名著的介绍有误的一项是( )
A.《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汇编,它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读者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B.《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非常注重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例如鲁智深和李逵同是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C.《培根随笔》说理透彻、警句隽永。培根被马克思称为“法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听说过他那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D.《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比较广阔的社会现实。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文言语段,回答小题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诸葛亮)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注】 (1)淫慢:放纵、懈怠。(2)险躁:狭隘、浮躁。(3)多不接世: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词。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非学无以广才。
(4)意与日去 。
【小题2】翻译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小题3】请简要概括【甲】文第二段叙述了什么内容?
【小题4】【甲】文是诸葛亮出征前对后主刘禅的叮嘱,【乙】文是诸葛亮临死前对儿子的告诫。请概括他在为政、为人、治学这三方面的观点。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9.
阅读《“知入”与“知出”》,回答下列小题。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小题1】本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第④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4】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出’于书”“用的透脱”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4.综合性学习(共2题)

10.
下面的征稿启事有两处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征稿启事
为活跃校园生活,贵刊将增设“校园生活”栏目。行征集以下方面稿件:文艺作品、读书笔记、班级新闻报道等。来稿要求书写工整,一千字左右。欢迎同学们踊跃投稿。本征稿启事长期有效。
2017年9月5日
新华中学《校园专刊》编辑部
修改意见:
(1)
(2)
11.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低头族”指不论在何时何地,手上都捧着电子产品上网聊天或玩游戏、阅读和看电影,把自己与社会隔绝开来的人。“低头族”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往往不喜欢与人交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危害极大。
材料二:“低头族”除了频发交通安全事故外,医疗专家分析认为,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会引起颈椎问题,天天保持一个姿势的话,会对脖子腰椎等产生压迫;长时间观看高亮度的屏幕,会造成视觉疲劳,进而压迫神经和血管;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等症状,并引起失明、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材料三: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1)请认真探究上面三则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2)为终结学校“低头族”,请你拟写一条具有警醒意味的宣传标语。
(3)学校发起“远离手机,不做低头族”的活动倡议,请你为“低头族”支招。(写两条建议即可)

5.作文(共1题)

12.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时间永不停息,周而复始;江河永不停息,一路奔流;脚步永不停息,勇往直前......
请以“步履不停”为题,写一篇作文。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心中,同样有属于自己的一面风帆:或许是我们童年的梦想、现在的追求;或许是我们正在享受的亲情、友情、关爱;或许是我们心中铭刻的快乐、勇敢、自信;或许是我们坚守的努力、奋斗、超越......扬起风帆,你就会跨越“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请将题目“扬起  的风帆”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