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1.
下列各项中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侧隐(cè) 干瘪(bié) 不屑置辩 荒辟(pì) |
B.攒动(cuán) 莅临(lì) 无精打采 随声附和(hè) |
C.戏虐(xuè) 炽热(chì) 别出心裁 强聒不舍(guō) |
D.孱弱(chán) 证券(quàn) 留连忘返 魁梧(wǔ)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在“课内比较学”活动中,郭老师的课讲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
B.“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春夏之交,龟峰山上的杜鹃花开得正盛,落英缤纷,红霞耀天。 |
C.我们感谢他光临做客,惋惜他即将离去,两种情感都溢于言表,这实在是一次完美的送别了。 |
D.央视“激情广场”在黄州遗爱湖公园激情上演,节目精彩纷呈,观众乐此不疲,非常开心。 |
3.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句话中加点的词依次为助词、副词、形容词、名词。 |
B.“一带一路”“人物描写”“精力充沛”“吃了三碗”依次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
C.“以古代丝绸之路兴盛时期的中国汉唐建筑特色为设计灵感的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如同一只展开双翅的鸿雁。”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中心如同鸿雁”。 |
D.“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这个二重复句的第一重是因果关系。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期待“五四的火炬”再次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注入青春的能量,激励新时代的广大青年,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新的青春乐章。 |
B.他的脸上是一张晴雨表,喜怒哀乐总是挂在表面上,让人一眼就可以看明白。 |
C.在昨天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李小璐介绍了三条学习方法,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
D.汪勇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全国政法机关要通过广泛开展向汪勇同志学习的活动,形成学赶英模、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
5.
2016年“感动中国”评委会给屠呦呦的颁奖词: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①执着于千百次实验②深深植入当代世界③帮人类渡过一劫
④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①执着于千百次实验②深深植入当代世界③帮人类渡过一劫
④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
A.③②①④ | B.②③①④ | C.①④②③ | D.②①④③ |
6.
下面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出自战国时期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庄子》。 |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提出的八条目。 |
C.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其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个贪婪、阴险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 |
D.《水浒传》中塑造了许多传奇英雄,像鼓上蚤时迁、小李广杨志、神行太保戴宗等,各个身怀绝技,个性鲜明. |
2.诗歌鉴赏- (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①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小题1】【小题2】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小题3】【小题4】第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加以赏析。
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①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小题1】【小题2】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小题3】【小题4】第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加以赏析。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安禄山将三道兵①六万以讨契丹,以奚②骑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③,遇雨。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④。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解】①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②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③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④弓驽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______)
(2)思德貌类禄山(_____)
(3)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_____)
(4)吾兵虽多(_____)
【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
(2)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
【小题4】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安禄山将三道兵①六万以讨契丹,以奚②骑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③,遇雨。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④。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解】①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②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③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④弓驽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______)
(2)思德貌类禄山(_____)
(3)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_____)
(4)吾兵虽多(_____)
【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
B.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
C.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
D.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
(1)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
(2)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
【小题4】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A.行军途中遇雨,导致兵器不可用。 |
B.安禄山麾下无贤才良将可用。 |
C.奚族骑兵临阵倒戈。 |
D.安禄山急躁冒进,不听谏言,在战机不利的情况下发起进攻。 |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9.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沤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小题1】【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3】【小题4】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小题5】【小题6】如何理解第段中的“均等”一词?
【小题7】【小题8】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沤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小题1】【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3】【小题4】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小题5】【小题6】如何理解第段中的“均等”一词?
【小题7】【小题8】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5.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