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2题)
![]() | 1 | 2 | 3 | 4 |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 25 | 25 | 25 | 25 |
生成沉淀的质量/g | 2.9 | X | 8.7 | 8.7 |
(1)上表中X的数值为_________;
(2)计算原固体混合物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上述实验中所用到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小明同学利用实验室中已有的80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氢氧化钠溶液现配制的,试计算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实验中所需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2.单选题- (共12题)
甲.2Na+Cl2点燃2NaCl
乙.2Mg+CO2点燃2MgO+C
并形成以下几点认识:①反应乙属于置换反应 ②工业上常用反应甲生产食盐
③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④使用CO2灭火应有所选择
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②④ | B.只有①④ | C.只有①③④ | D.只有②③ |
A.碱性溶液的pH都大于7,所以pH大于7的溶液都是碱溶液 |
B.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
C.水是纯净物,所以海水也是纯净物 |
D.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那么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
A.仅有①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A.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质量增加 |
B.久置在潮湿空气中的铁钉质量增加 |
C.久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增加 |
D.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 |

A.t2℃时,a是饱和溶液,b是不饱和溶液 |
B.将两份溶液温度降到t1℃时,a、b中都有晶体析出 |
C.从a→b:先将a降温到t1℃,过滤后将滤液升温到t2℃ |
D.从b→a:在b中加入M至刚好饱和 |




A B C D
A.向一定量的铁粉中加入稀硫酸 |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
C.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 |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
A.香烟烟气中的CO会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 |
B.某些无机盐和水虽不能提供能量,却是人体必需的 |
C.胃液中少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
D.低血糖病症发作时,可以多喝一些水 |
3.选择题- (共9题)
右图是由棱长为l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表面积是{#blank#}1{#/blank#}平方厘米;至少再加{#blank#}2{#/blank#}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才能拼一个大正方体。
花园小学校园长120米,宽50米,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长的线段表示校园的宽,该图的比例尺是{#blank#}1{#/blank#},平面图上的长应画{#blank#}2{#/blank#}厘米。
花园小学校园长120米,宽50米,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长的线段表示校园的宽,该图的比例尺是{#blank#}1{#/blank#},平面图上的长应画{#blank#}2{#/blank#}厘米。
右图是六(1)班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六(1)班有学生40人,最喜欢踢足球的有{#blank#}1{#/blank#}人。如果要统计六(1)班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用{#blank#}2{#/blank#}统计图更合适。
右图是六(1)班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六(1)班有学生40人,最喜欢踢足球的有{#blank#}1{#/blank#}人。如果要统计六(1)班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用{#blank#}2{#/blank#}统计图更合适。
4.填空题- (共1题)
(1)硫酸钠中的阴离子______;氯化亚铁中的阳离子_____;能使木材、纸张变黑的酸______;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气体_____;用于造纸、洗涤剂的盐_________。
(2)一种暗红色的固体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炉炼铁(以赤铁矿为例)过程中还原成铁的主要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
(4)有沉淀生成的中和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____________。
5.实验题- (共4题)
⑴四种金属中,不是银白色的是 。
⑵铁制品容易锈蚀,铁生锈的条件是 。生锈的废钢铁可回收重新冶炼,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⑶根据下图所示回答:滤渣中一定有的金属是 ,滤渣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滤液中的溶质是 。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
。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 。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 性;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①实验方法
,②观察到的现象 。
方案三: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 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编号 | 盐酸 | NaOH溶液 | △t/℃ |
1 | 3.65﹪ | 2.00﹪ | 3.5 |
2 | 3.65﹪ | 4.00﹪ | x |
3 | 7.30﹪ | 8.00﹪ | 14 |
(1)表中x = 。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
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⑶关于实验中的细节和意外情况:
①实验中,稀盐酸必须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这样做的目的是 。
②实验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这样做的目的是 。
③在实验过程中意外发现有气泡出现,你认为原因是 。
④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白色粉末。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对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① 可能是NaOH;你认为:② 可能是__________; ③ 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为了进一步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取了13.3g氢氧化钠固体样品加适量的水配成溶液,
向其中加入200g10%的稀盐酸,使其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2g。求:
⑴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⑵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
⑶在右图中画出以纵坐标表示二氧化碳质量,横坐标表示盐酸的质量的关系图。
(已知Na2CO3+2HCl ="==" 2NaCl + H2O+CO2↑)

(知识回放)
通过判断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能否发生反应,我能写出其中符合下列条件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⑴一个中和反应 ;
⑵一个有沉淀生成的反应 。
(挖掘实质)

⑴图26-1是HCl和NaOH在水中解离出离子的示意图,小丽发现HCl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Cl-,NaOH在水中会解离出Na+和OH-,以此类推硝酸钡在水中会解离出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⑵图26-2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该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表示为H++ OH-= H2O
我也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发生反应时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实质 。
(实践运用)
⑴通过上述探究发现,在溶液中H+和OH-不能大量共存,我还发现在溶液中 和 (填离子符号,下同)也不能大量共存。
⑵利用上述四种物质的溶液完成实验后,将所得物质混合并过滤,得到一种无色溶液。经测定,该溶液显酸性。则在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为了验证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否存在,我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 | 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步骤、现象及对应的结论) |
| |
(知识升华)
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再探究,我发现在分析多种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离子的成分时,应考虑的因素是 。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2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9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