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86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25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颀长(qí)  慰藉(jí)   挣脱(zhēng)  万恶不赦(shè)
B.蓬蒿(hāo) 星宿(sù)  和面(huò)   奄奄一息(yǎn)
C.嗤笑(chī) 伛偻(lǚ)  恻隐(cè)   引颈受戮(jǐng)
D.襁褓(qiǎng) 窈窕(tiǎo) 庖代(bāo)   矫揉造作(jiǎo)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坍塌   打牙祭   抑扬顿挫   声色俱厉
B.威慑   堰塞湖   楞角分明   俯首贴耳
C.宫阙   拌脚石   格物致知   明察秋毫
D.旁鹜   全天候   遍稽群藉   通宵达旦
3.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责令限期整改。
B.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获得的科研成果,足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C.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D.新出版的百科全书汇集了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分条编排,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B.“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将不断扩大。
C.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个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D.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
5.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武侯”即诸葛亮。
B.《简·爱》中简伤心地离开罗切斯特,随后答应了圣约翰的求婚,与他一起去了印度。
C.《草房子》中的杜小康是个善良、有担当的孩子,他把家里的镰刀借给学校,随父亲放鸭,承受了孤独的考验。
D.《老人与海》中真正与老人对抗的或许并不是鲨鱼,而是残酷的现实。
6.
下面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白脸代表奸诈。
B.《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正是浴兰时节动,葛蒲酒头清尊共”,描写的是端午节的情景。
D.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词语,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如“惠存”“惠赠”、“惠顾”。

2.诗歌鉴赏(共1题)

7.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山披月色”、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心情。
【小题2】请自选角度,赏析“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8.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诘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过四五龠②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③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字后》)
【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指文章书画等。
【小题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画一处)
性 喜 酒 然 不 过 四 五 龠 已 烂 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
【小题3】结合文章分析,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其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损:削减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阴:水的北岸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移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撤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10.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①我的高中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说到这个时候,大家很快会想到一个词,叫“荒漠”。因为这是一个一望无际的荒漠的时代。可是你们大概谁都不能想到,本人受到的最好的教育恰恰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为什么?因为当时有一批苏州城、无锡城名校里头的名师,下放在江苏盐城那一大片芦苇荡里。他们到了我所在的中学,做了我的老师。
②那些老师各有各的品性,各有各的脾气。特别要感激的是我的语文老师,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这位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再也没有找到过一位这样的女性。
③我记得地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了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
④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傍晚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千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⑤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杆。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⑥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
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地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看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地认真。你再看看那最后一本作丈,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⑦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拉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含,走进校园,只见明月当空,清激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温婉如水。那个夜晚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
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⑨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这里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老师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老师永远是一所学校品质的构建者和体现者。我无法想象一所学校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
⑩我们应当对语文老师充满敬意。全世界都应当如此!
(文章有删改)
【小题1】文章讲述了“我的语文老师”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小题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品味第⑤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含,走进校园,只见明月当空,清激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温婉如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④段和第⑥段结尾,两次写到“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4】文中的语文老师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对此你怎么理解?
11.
时间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宪全形成,这需要前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馒,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七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三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七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七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年长的人,剩往往过了1分钟才认为这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胡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种单调的重复刺激。半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五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
总过程的5%;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小题1】联系全文回答:为什么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感觉时间越来越快?
【小题2】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七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
【小题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一个五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

5.综合性学习(共1题)

12.
班上开展主题为“见贤思齐,崇尚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动,请做以下的准备。
(1)【观点论述】英雄一直是根植于民心的榜样形象,可是,一段时间以来,花木兰被小品另类演绎,邱少云、刘胡兰等英雄的事迹屡遭质疑。“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英雄”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英雄与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深入思考、鲜明表达。请围绕话题,写出你的观点、理由及结论。字数在7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撰写对联】我国文学和历史上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巾帼英雄。下面的对联拟描述其中的两位,只有上联,请续写下联。
上联:穆桂英挂帅出征立伟业
下联: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