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实验室中现有一种固体混合物,其中可能含有Mg、Na2SO4、Na2CO3、BaCl2、BaSO4五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所有可能发生的反应均已发生)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判断:
(1)产生的气体B是(写化学式) 。
(2)混合物A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
(3)滤渣D中含有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
(4)写出步骤③中一定发生的一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判断:
(1)产生的气体B是(写化学式) 。
(2)混合物A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
(3)滤渣D中含有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
(4)写出步骤③中一定发生的一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
2.流程题- (共1题)
2.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制碱原理可表示为: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1)X的化学式为 .
(2)Y是滤液中最主要成分,Y与Ca(OH)2反应的产物之一可用于循环使用,Y的化学式为 ,此反应产生的可循环利用的物质的名称为 .
(3)Y常用作氮肥使植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现有用熟石灰改良过的酸性土壤需要施加氮肥, (填“可以”或“不可以”)使用Y.

制碱原理可表示为: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1)X的化学式为 .
(2)Y是滤液中最主要成分,Y与Ca(OH)2反应的产物之一可用于循环使用,Y的化学式为 ,此反应产生的可循环利用的物质的名称为 .
(3)Y常用作氮肥使植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现有用熟石灰改良过的酸性土壤需要施加氮肥, (填“可以”或“不可以”)使用Y.
3.单选题- (共8题)
5.
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对该粒子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A.该粒子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
B.该元素在化合物中显-2价 |
C.该元素1个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
D.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
6.
自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后,“低碳生活”已成为全球人的热门话题。下列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中,不恰当的是
A.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
B.广泛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 |
C.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
D.开发无污染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
7.
归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红同学对一些知识归纳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现象与解释:热胀冷缩——分子大小改变 |
B.家庭卫生与相关原理:水中加入洗洁精去油污——溶解油污 |
C.实验操作与安全:稀释浓硫酸——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
D.环境问题与相关物质:温室效应——CO2 |
8.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CO2气体(CO气体) | 在氧气中 | 点燃 |
B | CO2气体(水蒸气) | 生石灰 | 干燥 |
C | NaOH固体(CaCO3) | 足量的水 | 溶解、过滤、蒸发 |
D | KCl固体(Na2CO3) | 过量稀盐酸 | 蒸干 |
A.A | B.B | C.C | D.D |
9.
下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NaCl大 |
B.t1℃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20 g KNO3 |
C.t2℃时,NaCl饱和溶液与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
D.温度高于t2℃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
4.填空题- (共2题)
11.
为增加驾乘人员的安全,驾驶室中设计了安全气囊(由碰撞传感器、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组成)。当行驶的汽车受到强烈震动时,传感器发出信号,气囊中的叠氮化钠(NaN3)发生分解,迅速产生氮气和固体金属钠,气囊的体积迅速膨胀,以达到保护驾乘人员安全的目的。请写出上述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属于 反应(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之一),试计算NaN3中钠、氮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NaN3属于 (填“有机物”、“无机物”之一)
12.
填写下列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的化学式:
(1)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3)人的胃液里含有的一种酸是 ,该酸分泌过多,就会引起胃病;
(4)医学上常用作透视的“钡餐”
(1)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3)人的胃液里含有的一种酸是 ,该酸分泌过多,就会引起胃病;
(4)医学上常用作透视的“钡餐”
5.实验题- (共3题)
13.
(共7分)为了测定蜡烛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先分别称量装置Ⅰ中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按图示连接好仪器装置,点燃蜡烛,同时从a导管抽气。一段时间后熄灭蜡烛,再分别称量装置Ⅰ中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提示:氢氧化钠和氯化钙固体即可以吸收水分也可以出去二氧化碳)实验数据如下表。

(1)该实验中测得水的质量为_______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2)由该实验数据计算,蜡烛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
(3)装置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理论上,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总质量大于蜡烛失去的质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该实验能否准确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
| 蜡烛 | 装置Ⅱ | 装置Ⅲ |
反应前的质量/g | 15.8 | 182.3 | 212.2 |
反应后的质量/g | 14.4 | 184.1 | 216.6 |

(1)该实验中测得水的质量为_______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2)由该实验数据计算,蜡烛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
(3)装置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理论上,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总质量大于蜡烛失去的质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该实验能否准确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
14.
(7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测定Na2CO3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探究实验。他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1)“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___,溶液M中的溶质 (写化学式)。
(2)滴加CaCl2溶液应“过量”,否则可能会使测定的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确定CaCl2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 。
(3)该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解题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___,溶液M中的溶质 (写化学式)。
(2)滴加CaCl2溶液应“过量”,否则可能会使测定的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确定CaCl2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 。
(3)该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解题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5.
(共8分)我区很多乡镇建起了沼气池,不仅为我区节约了能源,而且为减少污染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甲 CO2H2O;乙 CO H2O;丙 NH3CO2H2O;丁 CO2CO H2O.
你认为________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

(1)A、B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填“能“或“否”)________.
(2)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_______同学猜想成立.
(4)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反思与交流):为避免有毒的CO污染环境,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5)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们认为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利用下装置中的一种重复利用,避免污染环境或浪费能源。于是设计如下装置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准备进行后续地探究。其中最合理的装置是 (填序号,瓶内为氢氧化钠溶液)。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甲 CO2H2O;乙 CO H2O;丙 NH3CO2H2O;丁 CO2CO H2O.
你认为________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

(1)A、B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填“能“或“否”)________.
(2)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_______同学猜想成立.
(4)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反思与交流):为避免有毒的CO污染环境,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5)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们认为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利用下装置中的一种重复利用,避免污染环境或浪费能源。于是设计如下装置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准备进行后续地探究。其中最合理的装置是 (填序号,瓶内为氢氧化钠溶液)。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8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