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2题)
1.
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两支相同的木条,将其中一支的一端浸入酒精中约10秒,将另一支的一端浸入水中约10秒,然后将两支木条的浸入端分别靠近酒精灯火焰片刻.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物质的燃烧与 的关系。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g固体碘,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酒精,振荡,观察现象.据此可知,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
(3)用图A所示方法,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本实验中,放置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是 。
(4)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B所示.曲线上a点所表示的意义是 。
(1)取两支相同的木条,将其中一支的一端浸入酒精中约10秒,将另一支的一端浸入水中约10秒,然后将两支木条的浸入端分别靠近酒精灯火焰片刻.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物质的燃烧与 的关系。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g固体碘,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酒精,振荡,观察现象.据此可知,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
(3)用图A所示方法,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本实验中,放置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是 。
(4)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B所示.曲线上a点所表示的意义是 。

2.
在实验复习课上,某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用碳酸钠溶液鉴别失去标签的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请你参与探究并填空:
(进行实验)

上述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将A、B、C三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烧杯中,然后过滤得到滤液①.为确定滤液①的成分,同学们进一步做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4)同学们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滤液①中共含有种溶质.
(实验反思)(5)向滤液①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 .
(进行实验)

上述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将A、B、C三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烧杯中,然后过滤得到滤液①.为确定滤液①的成分,同学们进一步做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4)同学们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滤液①中共含有种溶质.
(实验反思)(5)向滤液①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 .
2.单选题- (共16题)
7.
根据如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和硫元素属于同一周期
B. 镁离子核内有12个质子
C. 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
D. 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

A. 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和硫元素属于同一周期
B. 镁离子核内有12个质子
C. 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
D. 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
8.
对下列化学用语中“2”所表示意义的理解,错误的是()
A. Fe2+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B. 2C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C.
中的“2”表示碳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
D. 2O中的“2”表示两个氧元素
A. Fe2+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B. 2C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C.

D. 2O中的“2”表示两个氧元素
10.
认识和遵循自然界中元素循环或物质循环的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循环现象,如:①碳循环②氧循环③水的天然循环,上述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 D. ①③
A. ①② B. ②③ C. ③ D. ①③
11.
在已调节至平衡的托盘天平的两盘上各放一只质量相同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分别放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然后在左盘的烧杯中放入2.4g镁粉,在右盘的烧杯中放入2.4g铝粉,反应后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若只将天平左盘烧杯里的稀硫酸换成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盐酸,其他实验操作不变,反应后也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酸的挥发忽略不计)()
A. 两次天平指针最终都在刻度盘中间
B. 两次天平指针最终都偏向放铝粉的烧杯一边
C. 两次天平指针最终都偏向放镁粉的烧杯一边
D. 天平指针第一次最终偏向放镁粉的烧杯一边,第二次偏向放铝粉的烧杯一边
A. 两次天平指针最终都在刻度盘中间
B. 两次天平指针最终都偏向放铝粉的烧杯一边
C. 两次天平指针最终都偏向放镁粉的烧杯一边
D. 天平指针第一次最终偏向放镁粉的烧杯一边,第二次偏向放铝粉的烧杯一边
13.
水煤气是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而生成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氢气及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验证水煤气的成分,装置与药品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与推理错误的是()

下列相关分析与推理错误的是()
A.验证水煤气中各成分的顺序依次是水蒸气、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 |
B.实验中两次用到甲装置,其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是验证水煤气中含有水蒸气,第二次是通过验证生成物有水来证明水煤气中含有氢气 |
C.丙装置的作用是将二氧化碳除净,避免对后续实验的干扰 |
D.若撤去丁装置不会对后续实验产生干扰 |
16.
下列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无法消化吸收纤维素,所以食物中的纤维素对人体毫无意义 |
B.煤气中毒主要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 |
C.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每人每天都应当通过服用保健品补充各种营养素 |
D.低血糖发作时,吃馒头比喝葡萄糖水见效快 |
18.
下列关于化学与日常生活关系的归纳中,存在错误的是( )
A | 化学与健康 | ①食用鲜黄瓜﹣可大量补钙 | ②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 |
B | 化学与生活 | ①减轻车内异味﹣开窗通风 | ②防止食品受潮﹣用氧化钙做干燥剂 |
C | 化学与安全 | ①重金属盐中毒﹣喝鲜牛奶解毒 | ②煤气泄漏﹣关闭阀门,严禁烟火 |
D | 化学与环境 | ①使用乙醇汽油﹣减少空气污染 | ②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水污染 |
A.A | B.B | C.C | D.D |
3.选择题- (共2题)
4.多选题- (共2题)
21.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有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属于中和反应 |
B.合金是在某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所有合金一定属于混合物 |
C.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
D.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变化,所以凡是伴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
22.
如图中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由某种物质可通过一步反应直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只能是氧化物
B. 甲、乙、丙、丁的物质类别可能依次为氧化物、碱、单质、盐
C. 含铜元素的物质都能与稀盐酸通过一步反应直接生成氯化铜
D. 乙、丁之间可以有双向转化关系,且乙、丁分别和稀盐酸反应能够生成同一种物质

A. 甲物质只能是氧化物
B. 甲、乙、丙、丁的物质类别可能依次为氧化物、碱、单质、盐
C. 含铜元素的物质都能与稀盐酸通过一步反应直接生成氯化铜
D. 乙、丁之间可以有双向转化关系,且乙、丁分别和稀盐酸反应能够生成同一种物质
5.填空题- (共6题)
23.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填写下列空格:
(1)现有水、氮气、氧气、铁四中物质,其中:(填写化学式)
①可供给人类呼吸的是 。②可作溶剂,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
③可用于食品防腐的是 。④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 。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水在通电作用下的反应:
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
(1)现有水、氮气、氧气、铁四中物质,其中:(填写化学式)
①可供给人类呼吸的是 。②可作溶剂,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
③可用于食品防腐的是 。④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 。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水在通电作用下的反应:
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
24.
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主要从蔬菜、水果中摄取。请计算:
(1)维生素C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 。
(2)若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0.3%的维生素C溶液1000g,需要维生素C的质量为 g,水的质量为 g。
(1)维生素C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 。
(2)若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0.3%的维生素C溶液1000g,需要维生素C的质量为 g,水的质量为 g。
25.
某化工厂的废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亚铁和硝酸锌.某同学取适量的上述废液样品,将一定质量的镁粉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请填空:
(1)若得到的滤液为浅绿色,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 (填写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 。
(2)若得到的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至少含有 种金属。
(3)反应后得到滤渣的质量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反应前加入镁粉的质量。
(1)若得到的滤液为浅绿色,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 (填写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 。
(2)若得到的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至少含有 种金属。
(3)反应后得到滤渣的质量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反应前加入镁粉的质量。
26.
下列图象一定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A B. B C. C D. D
![]() | ![]() | ![]() | ![]() |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铁溶液 |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水稀释 | D.向两个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氢氧化镁和氧化镁固体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 |
A. A B. B C. C D. D
27.
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图示为部分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1)图A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以看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 关系密切;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工业上可用氯化钠生产一种常用的碱,即氯化钠饱和水溶液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这种碱、氯气(Cl2)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B示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知,这两个反应在微观实质上的共同点是 。

请据图回答:
(1)图A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以看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 关系密切;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工业上可用氯化钠生产一种常用的碱,即氯化钠饱和水溶液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这种碱、氯气(Cl2)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B示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知,这两个反应在微观实质上的共同点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2道)
多选题:(2道)
填空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