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回答有关问题:
(1)用镁粉做焰火: 。
(2)“正常雨水”(不是酸雨)的pH < 7,根据有关知识,解释原因: 。
(3)用稀盐酸来除铁锈: ,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色。
(4)用生石灰做干燥剂: ,基本反应类型是 。
(1)用镁粉做焰火: 。
(2)“正常雨水”(不是酸雨)的pH < 7,根据有关知识,解释原因: 。
(3)用稀盐酸来除铁锈: ,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色。
(4)用生石灰做干燥剂: ,基本反应类型是 。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在一次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将饱和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到5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以下异常实验现象:
在实验①中同学们根据所学初中化学知识判断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请你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①中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同学们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I.氢氧化铜在室温下温度,70℃—80℃时可脱水分解生成氧化铜
II.铜酸钠[Na2Cu(OH)4]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
(猜想与讨论)
小陶认为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发生了分解。其他同学一致否定了他的猜测,理由是 。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提出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少许氢氧化铜可溶于足量水中。
猜想二:氢氧化铜可在足量氢氧化钠浓溶液中溶解,溶液呈亮蓝色。
(实验探究)
为验证猜想,同学们用氢氧化铜粉末(其它试剂可任选)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填写表中的空格。
(结论与反思)
(1)根据实验,并进一步查阅资料知道,氢氧化铜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生成Na2Cu(OH)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根据实验可知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
实验序号 | 滴加CuSO4溶液的量 | 实验现象 |
① | 第1~6滴 | 产生蓝色沉淀,但震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 |
② | 第7~9滴 | 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逐渐增多,振荡后沉淀不消失,很快沉淀逐渐变黑色 |
在实验①中同学们根据所学初中化学知识判断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请你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①中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同学们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I.氢氧化铜在室温下温度,70℃—80℃时可脱水分解生成氧化铜
II.铜酸钠[Na2Cu(OH)4]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
(猜想与讨论)
小陶认为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发生了分解。其他同学一致否定了他的猜测,理由是 。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提出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少许氢氧化铜可溶于足量水中。
猜想二:氢氧化铜可在足量氢氧化钠浓溶液中溶解,溶液呈亮蓝色。
(实验探究)
为验证猜想,同学们用氢氧化铜粉末(其它试剂可任选)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填写表中的空格。
实验序号 | 实验方法与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③ | 将少许Cu(OH)2粉末加到5mL蒸馏水中,充分振荡 | | 猜想一错误 |
④ | | | 猜想二正确 |
(结论与反思)
(1)根据实验,并进一步查阅资料知道,氢氧化铜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生成Na2Cu(OH)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根据实验可知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
3.单选题- (共15题)
3.
下列各组物质中,难以满足左图所示物质间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A.X—O2,Y—CO,Z—CO2 |
B.X—Cu,Y—CuO,Z—CuSO4 |
C.X—CaO,Y—Ca(OH)2,Z—CaCO3 |
D.X—O2,Y—H2O,Z—H2O2 |
4.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H2O2和H2O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
B.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
C.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
D.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
8.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B.t2℃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 |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
D.t2℃时,60g a物质溶解于100g 水中,形成溶液质量为160g |
11.
Na2CO3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为红色,某同学想探究是Na+还是CO32-的作用使酚酞变红,他设计的下列实验中,能证明是CO32-的作用而不是Na+作用使酚酞变红色的是
A.向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 |
B.向K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 |
C.向Na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观察红色是否消失 |
D.向Na2CO3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红色是否消失 |
12.
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无法鉴别的是
A.HNO3NaCl Na2CO3CaCl2 | B.HCl NaOH H2SO4MgSO4 |
C.Na2CO3K2SO4BaCl2HCl | D.KNO3HCl CuCl2KOH |
13.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有错误的是
选项 | 物质 | 杂质(少量) | 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N2 | O2 | 铜网 | 将混合气体缓缓通过灼热铜网 |
B | KCl | K2CO3 | 盐酸 | 加入过量盐酸、蒸发 |
C | KNO3 | NaCl | 热水 | 溶解、降温结晶、过滤 |
D | MnO2 | K2MnO4 | 足量水 | 溶解、过滤、蒸发 |
A.A | B.B | C.C | D.D |
14.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天然气替代煤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 |
B.为了个人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和餐盒 |
C.将活性炭投入水中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
D.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混合使用可以明显提高肥效 |
17.
烧杯中有一定质量的CaO和CaCO3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2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一定温度下,得到228g不饱和溶液。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A.14.6% | B.7.3% | C.18.25% | D.10.0% |
4.选择题- (共2题)
5.多选题- (共1题)
20.
“绿色化学”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即原子利用率为100%.由C2H4(乙烯)合成C4H8O2(乙酸乙酯)的过程中,为使原子利用率达到100%,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加入的物质是
A.CH3COOH | B.H2O和CO2 | C.O2和H2O | D.O2 |
6.填空题- (共2题)
21.
图①、②是钙元素、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碘元素为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2)图B中x= 。
(3)A、B、C、D中属于离子的是 (填离子符号)。
(4)钙原子的化学性质与A、B、C、D粒子中 (填字母)的化学性质相似。

请回答:
(1)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碘元素为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2)图B中x= 。
(3)A、B、C、D中属于离子的是 (填离子符号)。
(4)钙原子的化学性质与A、B、C、D粒子中 (填字母)的化学性质相似。
22.
用化学用语表示:
(1)水银 ;
(2)最简单的有机物 ;
(3)两个硝酸根离子 ;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5)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
(6)侯氏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 ;
(1)水银 ;
(2)最简单的有机物 ;
(3)两个硝酸根离子 ;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5)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
(6)侯氏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 ;
7.实验题- (共1题)
23.
我们的初中化学实验中有很多都与气压变化有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如图A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充分反应后,待钟罩内液面不再变化,应先 ,再读数,否则测得结果将 1/5(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实验室可用注射器连接到装置B的导管处,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实验步骤:向锥形瓶中加水至 ,向后拉动注射活塞,若观察到 时,则说明装置B气密性良好。
(3)实验室利用装置C制备H2,化学方程式为 ,相比较装置B,它的优点是
,若选用装置D、E测定生成H2的体积,仪器连接顺序为a→ → →d。
(4)装置F和G可用于验证NH3极易溶于水,F装置的实验现象是 ,G装置的实验现象是 。
(5)在装置H中,某样品投入到水中,右侧U型管出现液面左低右高现象,则该样品不可能是 。
① CaO ② NaOH固体 ③ 浓硫酸 ④ NH4NO3固体

(1)用如图A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充分反应后,待钟罩内液面不再变化,应先 ,再读数,否则测得结果将 1/5(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实验室可用注射器连接到装置B的导管处,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实验步骤:向锥形瓶中加水至 ,向后拉动注射活塞,若观察到 时,则说明装置B气密性良好。
(3)实验室利用装置C制备H2,化学方程式为 ,相比较装置B,它的优点是
,若选用装置D、E测定生成H2的体积,仪器连接顺序为a→ → →d。
(4)装置F和G可用于验证NH3极易溶于水,F装置的实验现象是 ,G装置的实验现象是 。
(5)在装置H中,某样品投入到水中,右侧U型管出现液面左低右高现象,则该样品不可能是 。
① CaO ② NaOH固体 ③ 浓硫酸 ④ NH4NO3固体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2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