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如图中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已知B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金属,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表示有某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均为初中化学学习中常见的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E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__;
(2)写出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D→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①②③④⑤五个化学反应中基本反应类型相同的是(填序号)_________.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E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__;
(2)写出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D→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①②③④⑤五个化学反应中基本反应类型相同的是(填序号)_________.
2.简答题- (共2题)
2.
为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某化学社团设计了如下实验:取3段光亮无锈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放入3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底部,装置如图所示,进行下列实验,实验要保证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观察现象


(1)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填名称)发生反应的结果。
(2)当铁丝足量,时间足够长,实验③进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约占试管体积的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创新之处在于:可根据铁丝表面的铁锈和________两种现象来判断铁丝反应进行的情况。


(1)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填名称)发生反应的结果。
(2)当铁丝足量,时间足够长,实验③进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约占试管体积的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创新之处在于:可根据铁丝表面的铁锈和________两种现象来判断铁丝反应进行的情况。
3.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g;
(2)40℃时,把4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的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的;
(3)欲将40℃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
(4)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20℃,所得甲物质溶液的质量_____(填“>”“=”或“<”)乙物质溶液的质量。

(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g;
(2)40℃时,把4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的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的;
(3)欲将40℃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
(4)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20℃,所得甲物质溶液的质量_____(填“>”“=”或“<”)乙物质溶液的质量。
3.计算题- (共1题)
4.
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称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3)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3)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4.单选题- (共16题)
5.
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只是为了减少污染 |
B.铜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铜制品不会生锈 |
C.篮球架的表面涂漆,主要是为了美观 |
D.“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
6.
质量相等的金属镁和铝分别加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两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毕后,金属均有剩余。则反应两种溶液质量关系是( )
A.相等 |
B.镁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大 |
C.铝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大 |
D.无法比较 |
8.
如图是探究铁生锈条件的装置,调节L端和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紧活塞,一周之后,观察现象,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a管中的铁钉不生锈 |
B.b管中的铁钉不生锈 |
C.一周后L端比R端液面高 |
D.把水换成食盐水,铁生锈会更快 |
10.
化学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金、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都是有机合成材料 |
B.酒精、吗啡、海洛因都是毒品 |
C.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粉尘都是大气污染物 |
D.石油、煤、氢气都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
11.
小明家里收藏了一件清代的铝制佛像,该佛像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该佛像未大量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
B.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
C.铝不易被氧化 |
D.铝易被氧化,但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
12.
在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量筒量取90mL水时俯视读数 |
B.氢氧化钠易潮解,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
C.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后,立即溶解氢氧化钠 |
D.实验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量筒 |
13.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5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
B.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
15.
下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
B.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
C.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的方法 |
D.要使A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
16.
常温下,在两只各盛有100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
B.常温下,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
C.升高温度,剩余的甲固体一定能继续溶解 |
D.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
17.
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有错误的一组是
A.A B.B C.C D.D
A.物质鉴别 | 硫酸钾和硫酸铵—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羊毛纤维与合成纤维—灼烧、闻气味 |
B.物质除杂 | 盐酸中混有硫酸—加适量氯化钡溶液过滤 木炭粉中混有铁粉—磁铁吸引 |
C.安全知识 | 电器着火—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居室装修—常开窗通风,防止甲醛中毒 |
D.物质与微粒构成 | 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
A.A B.B C.C D.D
19.
我们穿的衣服通常是由纤维织成的,常见的纤维有棉花、羊毛、涤纶等。小明灼烧棉花、羊毛、涤纶三种纤维得到下列气味,则棉花、羊毛的编号分别为( )
纤维编号 | ① | ② | ③ |
灼烧时气味 | 特殊气味 | 烧纸气味 | 烧焦羽毛味 |
A.①② |
B.③① |
C.②③ |
D.无法断定 |
20.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措施与保护环境无关的是( )
A.提倡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
B.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
C.减少户外运动时间,避免呼吸道疾病 |
D.废旧电池回收集中处理 |
5.选择题- (共3题)
6.填空题- (共1题)
24.
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
(2)把t2℃时等质量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
(3)当A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用_____的方法提纯A物质。
(4)t2℃时,将90gA物质投入到100g水中,得到A物质的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的质量是_____g。
(5)t2℃时,将30gA物质投入到100g水中,可再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使之变为饱和溶液?_____。

(1)P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
(2)把t2℃时等质量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
(3)当A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用_____的方法提纯A物质。
(4)t2℃时,将90gA物质投入到100g水中,得到A物质的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的质量是_____g。
(5)t2℃时,将30gA物质投入到100g水中,可再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使之变为饱和溶液?_____。
7.实验题- (共2题)
25.
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用图中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测定含有杂质的镁带中镁单质的质量分数(杂质与酸接触不产生气体)。实验过程如下:

①取一段镁带样品,准确称得其质量为0.030g;
②往量气管内装水至低于刻度“0”的位置,如图所示,(未装药品)装配好仪器;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稍倾斜试管,将用水湿润的镁带小心贴在试管壁上,塞紧橡皮塞;
⑤调整量气管液面,使两边的液面保持同一水平,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⑥把试管底部略为抬高,使镁带与稀硫酸接触完全反应;
⑦待冷却至室温后,再次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⑧算出量气管中增加的气体体积为23.96 mL;
已知: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混合后体积等于混合前各气体体积之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能否用托盘天平称量0.030 g镁带样品________(填“能”或“不能”)。
(3)操作③是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⑦中再次记录量气管的液面位置时,试管中留有氢气,是否会影响实验最终结果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
(5)若实际测得氢气的体积与理论值相比偏大,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①取一段镁带样品,准确称得其质量为0.030g;
②往量气管内装水至低于刻度“0”的位置,如图所示,(未装药品)装配好仪器;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稍倾斜试管,将用水湿润的镁带小心贴在试管壁上,塞紧橡皮塞;
⑤调整量气管液面,使两边的液面保持同一水平,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⑥把试管底部略为抬高,使镁带与稀硫酸接触完全反应;
⑦待冷却至室温后,再次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⑧算出量气管中增加的气体体积为23.96 mL;
已知: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混合后体积等于混合前各气体体积之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能否用托盘天平称量0.030 g镁带样品________(填“能”或“不能”)。
(3)操作③是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⑦中再次记录量气管的液面位置时,试管中留有氢气,是否会影响实验最终结果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
(5)若实际测得氢气的体积与理论值相比偏大,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简答题:(2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3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