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如图中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已知B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金属,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表示有某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均为初中化学学习中常见的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E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__;
(2)写出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D→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①②③④⑤五个化学反应中基本反应类型相同的是(填序号)_________.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E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__;
(2)写出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D→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①②③④⑤五个化学反应中基本反应类型相同的是(填序号)_________.
2.科学探究题- (共2题)
2.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_____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发现问题]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实验验证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_____有关。
[追问]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 g;
②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
③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做出猜想]猜想一:镁;猜想二:氯化镁;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验证2]将白色沉淀洗涤干净,分别取少量沉淀于A、B、C试管中,进行如表实验:
[发现问题]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实验验证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_____有关。
[追问]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 g;
②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
③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做出猜想]猜想一:镁;猜想二:氯化镁;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验证2]将白色沉淀洗涤干净,分别取少量沉淀于A、B、C试管中,进行如表实验:
试管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加入足量盐酸 | _____,白色沉淀_____ | 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 |
B | 加入足量水 | 白色沉淀_____ | 猜想二不正确 |
C | 加入适量稀硝酸 | 白色沉淀消失 | 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Mg2+、_____ |
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 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
3.
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对两个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一: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哪一种粒子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猜想]可能是水分子、钠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实验]
(1)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溶液不变色;
(2)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氯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_____;
(3)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_____。
[结论]________
实验二:用注射器向充满某种气体的软塑料瓶中注入一种液体(如图),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探究气体和液体可能是什么物质?

[猜想]气体和液体可能是________(写一组即可)。
[实验]用试管取少量实验后塑料瓶中的溶液,加入试剂__,产生相应的现象,其化学方程式为___。
[评价]上述实验完成后,能否验证你的猜想______,理由是__
实验一: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哪一种粒子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猜想]可能是水分子、钠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实验]
(1)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溶液不变色;
(2)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氯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_____;
(3)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_____。
[结论]________
实验二:用注射器向充满某种气体的软塑料瓶中注入一种液体(如图),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探究气体和液体可能是什么物质?

[猜想]气体和液体可能是________(写一组即可)。
[实验]用试管取少量实验后塑料瓶中的溶液,加入试剂__,产生相应的现象,其化学方程式为___。
[评价]上述实验完成后,能否验证你的猜想______,理由是__
3.简答题- (共1题)
4.
为测定标有质量分数为32%的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小明实验时先在烧杯中加入20g40%的氢氧化钠溶液,再逐滴加入该盐酸,测定出加入盐酸的质量与烧杯中溶液pH的关系如图。

(1)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g。
(2)请认真看清上图信息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当滴加盐酸到C点时,所消耗的盐酸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_____。
②该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是多少?(保留到0.1%)_____。
③导致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改变的原因是_____。
④当滴加盐酸到图像中D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

(1)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g。
(2)请认真看清上图信息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当滴加盐酸到C点时,所消耗的盐酸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_____。
②该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是多少?(保留到0.1%)_____。
③导致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改变的原因是_____。
④当滴加盐酸到图像中D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
4.单选题- (共17题)
6.
下列离子组在强酸性和强碱性溶液中都能大量共存的是()
A.Ca2+、Cu2+、NO3﹣、Cl﹣ |
B.Na+、Mg2+、SO42﹣、Cl﹣、 |
C.Na+、K+、CO32﹣、SO42﹣ |
D.Na+、Ba2+、Cl﹣、NO3﹣ |
7.
化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你认为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符合“1+1=2”的事实是( )
A. 1 L水与1 L酒精混合后体积等于2 L
B. 1 g锌粒与1 g 20%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为2 g
C. 1 g 10%的稀硫酸加入1 g水后溶液变为2 g
D. 20 ℃,1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 g硝酸钾固体能得到2 g硝酸钾溶液
A. 1 L水与1 L酒精混合后体积等于2 L
B. 1 g锌粒与1 g 20%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为2 g
C. 1 g 10%的稀硫酸加入1 g水后溶液变为2 g
D. 20 ℃,1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 g硝酸钾固体能得到2 g硝酸钾溶液
8.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宇宙飞船成功登月,并将“玉兔号”月球车永远留在了月球。月球车大量使用了新材料“铝锂合金”,使其能轻便运行,为科学实验提供有力的保障。下列关于合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金不属于金属材料 |
B.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金属大 |
C.合金属于金属单质 |
D.多数合金的熔点高于组成它的成分金属 |
10.
为防止家中菜刀生锈,小风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每天用汽油擦拭一遍 ②用完后保存在盐水中 ③擦干后用植物油涂抹 ④用干布把它擦干,悬挂 ⑤用食醋涂抹 ⑥用酱油涂抹。请选出你认为合理的方案()
①每天用汽油擦拭一遍 ②用完后保存在盐水中 ③擦干后用植物油涂抹 ④用干布把它擦干,悬挂 ⑤用食醋涂抹 ⑥用酱油涂抹。请选出你认为合理的方案()
A.①②③④⑥⑦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⑤⑥⑦ |
12.
根据所给信息和图示,判断下列错误的是( )
A | B | C | D |
《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 《梦溪笔谈》中记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 ![]() | ![]() |
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 这里的石油指的是一种油脂 | 看到有该标志的丢弃物,应远离并报警 | 贴有该标志的物品是可回收物 |
A.答案A |
B.答案B |
C.答案C |
D.答案D |
13.
201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下面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大理开采矿物,保障金属材料的使用 |
B.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缓解温室效应 |
C.采用焚烧的方法处理农作物秸秆和垃圾 |
D.生活中尽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便于给水体提供养分 |
15.
列表和作图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所绘图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
| 氢氧化钠 | 碳酸钠 | ||
20℃ | 40℃ | 20℃ | 40℃ | |
水 | 109g | 129g | 21.8g | 49g |
酒精 | 17.3g | 40g | 不溶 | 不溶 |

A.图象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表格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 |
B.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 |
C.40℃时,将50g 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都能得到饱和溶液 |
D.40℃时,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 |
16.
下图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在冬天气温为5℃时配制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在夏天气温为38℃时(水的蒸发忽略不计),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溶液变浑浊 |
B.溶液变为不饱和 |
C.溶液质量变小 |
D.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
21.
关于“舌尖上的化学”,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A.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均衡膳食 |
B.为预防缺碘性疾病,可食用适量海带 |
C.为延长食品保质期,在食品中添加大量的防腐剂 |
D.为使馒头、面包等发面食品松软可口,制作时可添加适量碳酸氢钠 |
5.选择题- (共7题)
6.填空题- (共5题)
29.
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当温度低于20 ℃时,溶解度:a_____b (选填“>”或“<”或“=”,下同)。
(2)t℃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均加热至40 ℃(a、b不分解,水分未蒸发),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_____b。
(3)40 ℃时,将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操作为_____或_____。

(1)当温度低于20 ℃时,溶解度:a_____b (选填“>”或“<”或“=”,下同)。
(2)t℃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均加热至40 ℃(a、b不分解,水分未蒸发),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_____b。
(3)40 ℃时,将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操作为_____或_____。
30.
实验室欲从一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分离出硝酸钾晶体,其操作流程如图所示。其中①点代表了90 ℃时100 g水中溶解了109 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读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现将温度由90 ℃降至60 ℃,①点向左平移至②点,在此转化过程中,硝酸钾的溶解度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继续将温度由60 ℃降至40 ℃,此时②点怎么移动?_____,烧杯中有_____g硝酸钾晶体析出,此时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

(1)现将温度由90 ℃降至60 ℃,①点向左平移至②点,在此转化过程中,硝酸钾的溶解度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继续将温度由60 ℃降至40 ℃,此时②点怎么移动?_____,烧杯中有_____g硝酸钾晶体析出,此时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1.
下图为几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
(2)30℃时,KNO3溶液的最大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只列计算式,不需要计算结果)。
(3)60℃时,10g NaCl和90g KNO3完全溶解于100g蒸馏水,冷却到30℃后,_________(“有”或“没有”)NaCl析出,有_______g KNO3结晶析出。

(1)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
(2)30℃时,KNO3溶液的最大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只列计算式,不需要计算结果)。
(3)60℃时,10g NaCl和90g KNO3完全溶解于100g蒸馏水,冷却到30℃后,_________(“有”或“没有”)NaCl析出,有_______g KNO3结晶析出。
32.
小盘同学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100g,以备实验。
(1)通过计算,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 g。
(2)配制该溶液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 (写仪器名称)。
(3)量取水的体积时,小盘同学仰视读数,则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1)通过计算,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 g。
(2)配制该溶液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 (写仪器名称)。
(3)量取水的体积时,小盘同学仰视读数,则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7道)
填空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