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842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4/3

1.综合题(共1题)

1.
金属钠投入到NH4Cl溶液中,钠浮在液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并生成大量气体。为确定气体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1)猜想:气体可能是HCl、NH3、H2中的一种或几种,作此猜想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甲同学为判断气体成分,查阅资料得知:2NH3+3CuO3Cu+N2+3H2O。于是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3)现象与结论:A中观察到酚酞试剂变为红色,证明有______;B中玻璃管内观察到固体表面由黑色变红色,证明有_______。
(4)实验反思:
①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认为甲的设计不能确定是否含有HCl,于是他将气体通入混有稀硝酸的________溶液中,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该气体中_____HCl(填“有”或“无”)。
③请完善Na与NH4Cl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NH4Cl=2NH3↑+H2↑+2________。
(5)已知2.3g的钠与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铵溶液正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氨气的质量是多少?______

2.简答题(共1题)

2.
对于学习中遇到的无现象一类的化学反应,应多多思考创设情境使现象外显,证明反应的发生。

(1)对于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若从反应物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消耗)考虑证明反应的发生,可设计如右图实验,图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证明CO2与NaOH溶液中的溶质确实发生了反应,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或从生成物的产生角度(检验碳酸钠)证明反应的发生,设计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用简洁的文字简要叙述),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反应:HCl+NaOH=NaCl+H2O,下列证明反应发生的方法可行的是_________。(可多选)
A.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酸碱度    B.测定反应前后的温度
C.用硝酸银检验产物氯化钠的存在D.比较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3.单选题(共13题)

3.
泰州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下列过程与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是
A.用木头做“兴化木船”B.用泥土筑成泰州城墙
C.古泰州盐场晒盐D.用粮食酿“梅兰春”酒
4.
下图为某化工企业生产流程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钛铁矿学名叫钛酸亚铁(FeTiO3),由此可推知其中钛元素为+3价
B.氯化过程反应为:2FeTiO3+6C+7Cl2一定条件2FeCl3+2TiCl4+6CO
C.TiCl4转化为Ti反应中,氩气(Ar)作保护气,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D.由流程示意图分析,该冶炼Ti法对环境友好
5.
有关初中常见反应类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唯一标准是物质的类别B.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单质生成
C.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是并列关系D.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一定存在单质
6.
“银针验毒”的原理是4Ag+2H2S+O2=2X+2H2O,关于物质X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氢元素B.一定含有硫元素,且化合价为+2价
C.X是一种氧化物D.一定含有银元素和硫元素
7.
归纳比较是学习的一种方法.下列各组的归纳正确的是( )
A.碳酸钠、碳酸镁、硝酸银都与盐酸反应,其本质都与盐酸中的氢离子有关
B.洗涤剂、汽油和炉具清洁剂均能除油污,因为都具有乳化功能
C.氮气、铁粉、生石灰均能用于保存食品,延长保质期,因为都具有稳定性
D.烧碱、熟石灰都是碱,其水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8.
下列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很快就熄灭,是因为温度达不到木材的着火点
B.武德合金常用作保险丝,是因为武德合金的熔点较高
C.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备氧气,是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的
D.许多物质在溶液中反应快,是因为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接触面积大
9.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的是
A.铜丝在空气中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B.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浓硫酸敞口放置,瓶口有白雾产生D.铁锈加入稀盐酸中,得到浅绿色溶液
10.
下列利用初中化学知识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B.龋齿的形成是由于缺乏碘元素所致,可在生活中增加碘的摄取量加以预防
C.某固体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氨味,证明该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
D.电解水时加入稀硫酸,其作用是增加了生成气体的质量
11.
大量硝酸钾固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式除杂,氯化钠不析出的原因是
A.氯化钠在降温时其溶解能力反而增大B.氯化钠量少,在降温时形成的仍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变化较大D.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12.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相应量变化的是
A.图①: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
B.图②: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过量稀硫酸
C.图③: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D.图④: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
13.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过滤 B. 称取氯化钠
C. 稀释浓硫酸 D. 测溶液的pH值
14.
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就不能鉴别的是
A.NaOH、NaCl、石蕊B.AgNO3、NaCl、CaCl2
C.HCl、Ca(OH)2、K2CO3D.CuSO4、NaOH、KNO3
15.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Fe2O3(Fe)——用盐酸浸泡,然后过滤、洗涤、烘干
B.Na2CO3(NH4HCO3) ——加热至质量不再减少为止
C.CaO(CaCO3) ——加水溶解,过滤、烘干
D.NaCl(Na2CO3) ——加入过量CaCl2溶液,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4.选择题(共5题)

16.平面上动点M到直线x=﹣1的距离比它到点F(2,0)的距离少1.
17.

It was in his {#blank#}1{#/blank#} (forty)that Liu Cixin completed his famous novel Three bodies.

18.

It was in his {#blank#}1{#/blank#} (forty)that Liu Cixin completed his famous novel Three bodies.

19.

It was in his {#blank#}1{#/blank#} (forty)that Liu Cixin completed his famous novel Three bodies.

20.习近平深情阐述了“中国梦”之后,又多次谈及“中国梦”。近日,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了一次探究活动。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部分资料:

百年中国梦

    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中华民族也从此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直到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历史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努力实现梦

    一个人一生中有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新的梦想,当你实现了这个梦想,下一个阶段的梦想随之而来。让我们大家从今天做起,一起努力吧!来实现我们自己心中美丽、骄傲的梦!

5.多选题(共1题)

21.
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其生产或应用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小苏打可治疗胃酸过多,同样也可以焙制糕点
B.高温锻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生石灰遇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C.利用氢氧化钠能与酸反应原理,可降低土壤的酸性
D.将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混合施用,会增加肥效

6.填空题(共2题)

22.
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用语表示: 由4个磷原子构成的一个白磷分子_______,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石灰水显碱性是由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_________。
(2)碳酸钠溶液的pH______7(填“>”或“=”或“<”),用pH试纸检验苹果汁得pH=3,则苹果汁显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小芬还发现放置后苹果汁由原来的浅绿色变成了黄色,她认为苹果汁中含有的一种金属元素是________(写元素符号)
(3)氯化钠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 将100g25%的NaCl溶液稀释为10%的NaCl溶液,需要加水____________g。
(4)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为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3.
下图是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的操作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a、b两种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的一处错误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⑤的操作为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其操作要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上面溶解得到的NaCl溶液中还含有少量不溶性物质,则步骤⑤还需增加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配制溶液时,量取水的时候仰视读数,若其他操作都正确,则配制的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写“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5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