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湖北省荆州市九年级初中毕业班生4月调研考试化学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8401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3

1.单选题(共7题)

1.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聚沙成塔B.死灰复燃C.破釜沉舟D.滴水成冰
2.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Cu→CuOB.CaCO3→CO2C.H2SO4→Fe2(SO4)3D.Mg(NO3)2→MgCl2
3.
用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等质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和反应所用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a、b分别表示锌、铁的反应情况
B.盐酸均反应完,锌、铁均有剩余
C.盐酸均反应完,锌恰好完全反应,铁有剩余
D.锌、铁都反应完,盐酸有剩余
4.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溶液均是无色透明的
B.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100mL
C.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任何物质
D.当某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
5.
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在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AB.BC.CD.D
6.
已知家庭中一些物质的pH如下:
物质

食盐水
牙膏
肥皂水
pH
3
7
9
10
 
黄蜂的毒液是碱性的,若你被黄蜂蜇了,涂在皮肤上的物质应选用
A.醋B.牙膏C.食盐水D.肥皂水
7.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2.填空题(共6题)

8.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提出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请画出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填粒子符号);
(3)根据上表,请你写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_______________;
(4)在上表中,第二、三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
9.
从H、C、O、Na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填写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各写一个):
(1)常用于扑灭火灾的固态氧化物______________;
(2)清洗炉具的洗洁剂中的碱__________________;
(3)汽水饮料中存在的一种酸__________________;
(4)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或“=”)。
(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D.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E.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
(4)在实验室用固体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甲溶液,需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盒)、烧杯和   。(填序号)
A.酒精灯  B .药匙   C.玻璃棒   D.漏斗   E.铁架台  
A.量筒   G 胶头滴管
11.
某活动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传统腌制松花蛋的主要配料是生石灰、纯碱和食盐。小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2CO3、Ca(OH)2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Na2CO3
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Ca(OH)2
丁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
【交流与评价】
(1)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______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一是__________________;理由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与探究】
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OH、Na2CO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2)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Na2CO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得出了和乙同学相同的结论.丁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结论也取原滤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盐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解释与结论】
(3)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上述四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
【应用与拓展】
(4)假设乙同学的猜想是合理的,现只用一种试剂对滤液进行处理,回收NaCl晶体。请简述其操作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有一包固体,可能由Cu(NO3)2、Na2SO4、NaCl、NaHCO3、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固体的组成,某化学小组设计并开展以下实验:

已知:步骤Ⅰ中的固体全部消失,溶液呈蓝色,无气泡产生;步骤Ⅱ、Ⅲ中均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
(2)步骤Ⅱ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Ⅲ所得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我们常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室可用B装置制取多种气体,请你写出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气体的收集装置可以是______(填字母编号,下同)。
(2)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甲和固体乙的混合物来制取气体丙,则制取丙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若收集气体丙时只能用C装置,则可推知丙的性质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7道)

    填空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