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小明同学在“金属拓展阅读”活动中了解到:金属钠在常温下与水剧烈反应能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教师结合小明已有知识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小资料)金属钠一般存放在煤油中或用石蜡封存,煤油的密度为0.8g/mL。
(1)问题:采取上述保存金属钠的方法中,煤油或石蜡的作用是 。

(2)实验过程
(3)反思分析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结束,C中溶液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写出所有可能) 。
(小资料)金属钠一般存放在煤油中或用石蜡封存,煤油的密度为0.8g/mL。
(1)问题:采取上述保存金属钠的方法中,煤油或石蜡的作用是 。

(2)实验过程
| 操作 | 现象及解释 |
① | 打开止水夹a及分液漏斗活塞,待液体充满大试管后,关闭止水夹a及分液漏斗活塞。 | 液体分层,钠熔成银白色小球,在液体分层的界面上方跳动,产生大量气泡,下层溶液变成红色,并逐渐被压入B中。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写出一点即可) 。 |
② | 打开止水夹b,待B中部分溶液进入C中,迅速关闭止水夹b。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 | 打开止水夹c。 | 溶液红色消失。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④ | 将燃着的木条伸到导管尖嘴处,打开止水夹a;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 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生成,A中气体为氢气。 |
(3)反思分析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结束,C中溶液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写出所有可能) 。
2.计算题- (共1题)
2.
某小组同学将100 g稀盐酸加入到25 g石灰石(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样品中,使之恰好完全反应,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CO2的溶解忽略不计),计算加入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单选题- (共11题)
4.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操作为:
① 从b端通入氮气
② 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 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
④ 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其中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操作为:
① 从b端通入氮气
② 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 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
④ 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其中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A.①②③④ | B.④③②① | C.④①③①② | D.④③①②③ |
6.
要配制100 g 5%的NaCl溶液,用到的主要仪器是
A.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
B.托盘天平、量筒、烧杯、酒精灯、玻璃棒 |
C.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试管、玻璃棒 |
D.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漏斗 |
7.
已知:Na2O + H2O = 2NaOH,向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O,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增多,溶液的质量减少 |
B.溶质质量增多,溶液的质量增加 |
C.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
D.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
9.
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的某些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4.选择题- (共6题)
14.
小华升入中学后发现自己身上发生了很多变化。
变化1:小华的个头长高了,不但喉结突出,脸上还长了黑乎乎的胡须。
变化2:小华总觉得自己长大了,做起事来我行我素,还觉得爸爸妈妈的话“真烦人”。
变化3:小华开始喜欢关注社会热点,并经常与同学一起讨论。
变化4:小华近来的情绪总是大起大落,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不知道该怎样解决。
5.填空题- (共4题)
20.
金属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下图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有导热性、导电性和______________。

铁锅 铜导线 铝箔
(2)下列四个实验中,铁钉最易生锈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




A B C D
(3)工业常用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炼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将带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黄色,并有气泡产生,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左右两盘上,调节至平衡,再向两只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锌和铁,待反应停止后,请判断:若天平仍保持平衡,烧杯中一定没有剩余的物质是_________;若天平失去平衡,则指针偏向的一侧的烧杯中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
(1)下图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有导热性、导电性和______________。

铁锅 铜导线 铝箔
(2)下列四个实验中,铁钉最易生锈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




A B C D
(3)工业常用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炼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将带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黄色,并有气泡产生,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左右两盘上,调节至平衡,再向两只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锌和铁,待反应停止后,请判断:若天平仍保持平衡,烧杯中一定没有剩余的物质是_________;若天平失去平衡,则指针偏向的一侧的烧杯中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
21.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在氧气、汞和氯化钠3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_____.
(2)如图所示的2个实验,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分析,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通过B实验证明水是由_____组成的.

(3)A、B、C、D表示4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
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C和
①4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②4种物质中D属于单质 ③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④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 ⑤生成C、D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2:7.
(1)在氧气、汞和氯化钠3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_____.
(2)如图所示的2个实验,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分析,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通过B实验证明水是由_____组成的.

(3)A、B、C、D表示4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
反应前 | 反应后 | ![]() | ||
A | B | C | D | |
![]() | ![]() | ![]() | ![]() |
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C和
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
22.
燃料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
(1)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__ __、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填化学式) 。因为化石燃料资源有限,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潮汐能、地热能、__ __等新能源。
(2)家庭燃气热水器上常标注“燃气热水器切勿安装于密闭浴室或通风不良处”,标注此标识的原因是__ _ ;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_ _ 。
(3)很多新型汽车使用铅酸蓄电池作为主要动力来源,避免了尾气的排放。某铅酸蓄电池用的酸溶液是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稀硫酸,若用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该稀硫酸,需要蒸馏水的质量为 g。
(1)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__ __、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填化学式) 。因为化石燃料资源有限,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潮汐能、地热能、__ __等新能源。
(2)家庭燃气热水器上常标注“燃气热水器切勿安装于密闭浴室或通风不良处”,标注此标识的原因是__ _ ;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_ _ 。
(3)很多新型汽车使用铅酸蓄电池作为主要动力来源,避免了尾气的排放。某铅酸蓄电池用的酸溶液是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稀硫酸,若用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该稀硫酸,需要蒸馏水的质量为 g。
23.
化学实验室有A~E五瓶无色溶液,他们分别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中的一种。化学小组同学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对五种溶液进行鉴别。
I.将A分别滴入到B、C、D、E中,B中有气泡冒出,其他均无明显现象。
II.将B分别滴入到C、D、E中,E中有白色浑浊现象,其他均无明显现象。
结合以上实验现象,完成以下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 E
(2)产生白色浑浊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对还没有确定的液体,下列几种鉴别方法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
①分别通入CO2
②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③分别通入CO2,再滴加足量稀硫酸
③分别滴加少量稀盐酸,再滴加适量碳酸钠溶液
I.将A分别滴入到B、C、D、E中,B中有气泡冒出,其他均无明显现象。
II.将B分别滴入到C、D、E中,E中有白色浑浊现象,其他均无明显现象。
结合以上实验现象,完成以下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 E
(2)产生白色浑浊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对还没有确定的液体,下列几种鉴别方法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
①分别通入CO2
②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③分别通入CO2,再滴加足量稀硫酸
③分别滴加少量稀盐酸,再滴加适量碳酸钠溶液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6道)
填空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