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已知草酸(H2C2O4)在加热条件下会发生分解反应,同学们对生成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用实验的方法对生成的物质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产生的气体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1)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2)H2在高温条件下可以还原氧化铁。
(实验过程)同学们经过讨论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并进行了实验(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A B C D E
(1)观察到装置D中产生的现象为 。
(2)装置C的作用为吸收混合气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其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观察到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由此得出的结论为 。又知装置C的质量增加了,E中石灰水变浑浊了,并结合上述实验现象,某同学得出了结论。
(得出结论)同学认为猜想正确,请写出草酸分解的方程式 。
(反思与评价)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有的同学认为草酸分解不一定生成CO。你认为他的看法是否合理?
原因是 。
(2)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中还有不合理的地方,你认为下列建议正确的是 。(填数字序号)
①应在装置A、B之间增加检验水蒸气的装置
②应在装置E后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③可将装置C换成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④可在装置C、D之间增加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
(提出猜想)产生的气体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1)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2)H2在高温条件下可以还原氧化铁。
(实验过程)同学们经过讨论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并进行了实验(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A B C D E
(1)观察到装置D中产生的现象为 。
(2)装置C的作用为吸收混合气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其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观察到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由此得出的结论为 。又知装置C的质量增加了,E中石灰水变浑浊了,并结合上述实验现象,某同学得出了结论。
(得出结论)同学认为猜想正确,请写出草酸分解的方程式 。
(反思与评价)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有的同学认为草酸分解不一定生成CO。你认为他的看法是否合理?
原因是 。
(2)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中还有不合理的地方,你认为下列建议正确的是 。(填数字序号)
①应在装置A、B之间增加检验水蒸气的装置
②应在装置E后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③可将装置C换成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④可在装置C、D之间增加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
2.计算题- (共1题)
2.
某碳酸钠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现将一定量样品放入烧杯中,称得总质量为163.9g,加入146.1g氯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沉淀10g,过滤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反应方程式为:Na2CO3+CaCl2=== 2NaCl + CaCO3↓)
(反应方程式为:Na2CO3+CaCl2=== 2NaCl + CaCO3↓)
3.简答题- (共1题)
3.
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但也是一种宝贵的碳氧资源。在高温高压下可合成尿素 [CO(NH2)2 ]:CO2 + 2NH3 CO(NH2)2 + H2O。现有二氧化碳440 g,理论上可以得到多少尿素?
4.单选题- (共13题)
4.
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表示碳原子,“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 B.该反应中共有六种分子 |
C.生成物的质量比11:9 | D.参加反应的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1 |
9.
菠萝酯(C11H12O3)学名苯氧乙酸烯丙酯,广泛用于饮料、糖果等食品工业。下列关于菠萝酯化学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菠萝酯由26个原子构成 | B.各元素质量的比为11∶12∶3 |
C.菠萝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2 | D.菠萝酯是一种无机化合物 |
10.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杂质的方法 |
A | 稀硫酸 | 铜 | 过滤 |
B | 氯化钙溶液 | 稀盐酸 | 过量碳酸钙、过滤 |
C | 硫酸亚铁溶液 | 硫酸铜 | 过量铁粉、过滤 |
D | 二氧化碳 | 一氧化碳 | 点燃 |
A.A | B.B | C.C | D.D |
11.
下列4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 B | C | D |
![]() | ![]() | ![]() | ![]() |
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至质量不再减轻 | 向pH=1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 |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 | 通过实验绘制得到的溶解度曲线 |
A.A | B.B | C.C | D.D |
13.
茶树生长最佳的土壤pH是4.5~5.5。某同学对武夷山区域内的4块土壤的酸碱度(pH)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如下表,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 B | C | D |
土壤种类 | 草甸土 | 黄壤 | 红壤 | 棕化黄红壤 |
酸碱度/pH | 4.2 | 4.6 | 5.3 | 5.7 |
A.A | B.B | C.C | D.D |
14.
下表列举了四组待鉴别的物质和对应的鉴别方法,其中合理的是
| 待鉴别的物质 | 鉴别方法 |
A | 纯碱和熟石灰 | 加入无色酚酞,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
B | H2、CO、CO2 |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
C | 食盐水和烧碱溶液 | 滴加稀盐酸溶液,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
D | 硝酸铵和生石灰 | 加水溶解,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温度的变化 |
A.A | B.B | C.C | D.D |
16.
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
B.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
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
5.选择题- (共13题)
17.在横线上填上“>”“<”或“=”.
100÷5{#blank#}1{#/blank#}10; 20{#blank#}2{#/blank#}40÷8; 72÷36{#blank#}3{#/blank#}30; 45{#blank#}4{#/blank#}90÷11.
18.在横线上填上“>”“<”或“=”.
100÷5{#blank#}1{#/blank#}10; 20{#blank#}2{#/blank#}40÷8; 72÷36{#blank#}3{#/blank#}30; 45{#blank#}4{#/blank#}90÷11.
21.125×32×25=({#blank#}1{#/blank#}×{#blank#}2{#/blank#})×({#blank#}3{#/blank#}×{#blank#}4{#/blank#})
6.填空题- (共3题)
30.
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密切相关。
(1)汽车进入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①汽车表面喷漆,可以延缓汽车的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隔绝空气中的 。
②制造汽车需要大量钢铁,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喷漆前需将铁制品放入稀盐酸中除锈(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反应初期可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 ,这是因为 (填化学方程式)的缘故;反应进行一会儿,又可以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铝、铁、铜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三种金属,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分别用下列一种试剂就能直接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是 (填字母序号)。
(3)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过滤后得到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
(1)汽车进入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①汽车表面喷漆,可以延缓汽车的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隔绝空气中的 。
②制造汽车需要大量钢铁,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喷漆前需将铁制品放入稀盐酸中除锈(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反应初期可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 ,这是因为 (填化学方程式)的缘故;反应进行一会儿,又可以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铝、铁、铜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三种金属,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分别用下列一种试剂就能直接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是 (填字母序号)。
|
(3)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过滤后得到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
31.
下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
(2)20℃时,食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保留一位小数)
(3)用上表数据来画溶解度曲线,两种物质的曲线相交时的温度范围应是 。(填字母序号)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4)70℃时,将138gKNO3、37gNaCl分别溶解在各装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其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若从70℃降到20℃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KNO3析出,NaCl不析出
B.其溶剂的质量不变
C.KNO3和NaCl的质量分数都降低
D.KNO3的质量分数降低,NaCl的质量分数不变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KNO3 | 20.9 | 32 | 45.8 | 64 | 85.5 | 110 | 138 | 169 |
NaCl | 35.8 | 36 | 36.3 | 36.6 | 37 | 37.3 | 37.8 | 38.4 |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
(2)20℃时,食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保留一位小数)
(3)用上表数据来画溶解度曲线,两种物质的曲线相交时的温度范围应是 。(填字母序号)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4)70℃时,将138gKNO3、37gNaCl分别溶解在各装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其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若从70℃降到20℃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KNO3析出,NaCl不析出
B.其溶剂的质量不变
C.KNO3和NaCl的质量分数都降低
D.KNO3的质量分数降低,NaCl的质量分数不变
32.
利用能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1)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长,煤、 、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这迫切要求人们开发新能源。如氢能、核能、 (填一种)等。
(2)水在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分解可制得氢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垃圾中的有机物发酵可得到沼气,写出沼气的主要成分 。(填化学式)
(4)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能发生反应:SO2+NO2 === SO3+X,其中X的化学式为 。
(1)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长,煤、 、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这迫切要求人们开发新能源。如氢能、核能、 (填一种)等。
(2)水在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分解可制得氢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垃圾中的有机物发酵可得到沼气,写出沼气的主要成分 。(填化学式)
(4)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能发生反应:SO2+NO2 === SO3+X,其中X的化学式为 。
7.实验题- (共2题)
33.
根据下图所示制取气体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装置选择用序号填写):

A B C D E
(1)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是 。
(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所选用的装置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收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 ,说明瓶中已充满氧气。

A B C D E
(1)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是 。
(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所选用的装置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收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 ,说明瓶中已充满氧气。
34.
某学习小组利用右图装置完成如下实验,以验证所学物质的性质。

(1)若A中盛有浓盐酸,B中盛有紫色的石蕊试液,将A、B中液体分别滴入烧杯①、②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化学反应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反应。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若A中盛有稀盐酸,烧杯①中盛有固体氢氧化钠,将A中的稀盐酸滴入烧杯①,观察到气球变瘪,则证明反应发生了。有的同学提出:该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他的理由是: 。(填一种即可)
(3)若将集气瓶中充满CO2,先将B中盛放的NaOH溶液滴入烧杯②中少量,会看到气球微微变鼓;再将A中的液体滴入烧杯①。请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将下表中的试剂补充完整。

(1)若A中盛有浓盐酸,B中盛有紫色的石蕊试液,将A、B中液体分别滴入烧杯①、②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化学反应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反应。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若A中盛有稀盐酸,烧杯①中盛有固体氢氧化钠,将A中的稀盐酸滴入烧杯①,观察到气球变瘪,则证明反应发生了。有的同学提出:该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他的理由是: 。(填一种即可)
(3)若将集气瓶中充满CO2,先将B中盛放的NaOH溶液滴入烧杯②中少量,会看到气球微微变鼓;再将A中的液体滴入烧杯①。请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将下表中的试剂补充完整。
![]() 装置 | ① 气球变瘪又恢复原状 | ② 气球变瘪 | ③ 气球先变瘪后又变得更鼓 |
滴管A | | | H2O |
烧杯① | H2O | 固体Na2CO3 |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计算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3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