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广饶经济开区乐安中学(五四学制)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807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5

1.科学探究题(共2题)

1.
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的某些性质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象进行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它们溶液的酸碱性及与酸反应时溶液的pH如何变化?
(实验探究1)向等体积、等浓度的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加入几滴紫甘蓝汁液,同时用蒸馏水进行对比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如下:
液体名称
蒸馏水
碳酸氢钠溶液(A)
碳酸钠溶液(B)
氢氧化钠溶液(C)
紫甘蓝汁液显示的颜色
蓝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查阅资料:
pH
7.5~9
10~11.9
12~14
紫甘蓝汁液显示的颜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得出结论1)三种溶液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用A、B、C表示)
(实验探究2)甲同学在烧杯溶液中加入约5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此时溶液由 _____色变为____色。向其中加入稀盐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乙同学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得到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得出结论2)①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
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只有NaCl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盐酸的烧杯中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2.
(发现问题)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小张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通常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吸收CO2用浓NaOH溶液。
(实验探究)在体积相同盛满CO2的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溶液。实验装置和现象如图所示,请你一起参与。

(现象结论)甲装置中产生的实验现象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解释通常用石灰水而不用浓NaOH溶液检验CO2的原因_________;乙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
(计算验证)另一位同学小李通过计算发现,等质量的Ca(OH)2和NaOH吸收CO2的质量,Ca(OH)2大于NaOH。因此,他认为通常吸收CO2应该用饱和石灰水。
(思考评价)请你对小李同学的结论进行评价:_________。

2.推断题(共1题)

3.
A~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为气体,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是 _________ ,E物质是 _________ 
(2)写出气体D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3)溶液G中含有的溶质是 _________ (填化学式).

3.计算题(共1题)

4.
为测定某铁粉样品(含少量木炭粉)中铁的含量,往盛有219g该盐酸的烧杯中不断加入铁粉样品,测得生成氢气质量与所加铁粉样品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g.
(2)6g铁粉样品中含铁单质的质量为      g.
(3)求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4.单选题(共10题)

5.
古人曾将铅锻打成细细的铅条,作为笔来写字,这也是“铅笔”名字的由来.铅条能像铅笔一样写字,这一现象与铅的下列性质有关的是( )
A.硬度小B.熔点低C.密度大D.能导电
6.
下表中不同的金属被开发和利用的年代不同,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看,决定这一年代先后顺序的关键因素是( )
A.金属的活动性B.金属的导电性
C.金属的延展性D.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7.
向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下列情况可能出现的是( )
①溶液中有Fe2+,不溶物为Fe、Cu
②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Fe
③溶液中有Fe2+、Cu2+
④溶液中有Cu2+,不溶物为Fe
A.②③B.①④C.①③D.③④
8.
等质量的X、Y两种金属分别和足量的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产生气体的质量:X>Y
B.t2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
C.t3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
D.t3时,消耗盐酸的质量:X=Y
9.
某同学用25℃的水溶解一定量的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有部分硝酸钾晶体没有溶解,然后该同学又用酒精灯加热60℃,固体全部溶解。那么在加热前后,以下各量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B.溶质的质量
C.溶剂的质量D.溶质的质量分数
10.
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
A.氢氧化钠B.食盐C.浓硫酸D.硝酸铵
11.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t1℃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两种物质,再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充分振荡后,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将两支试管升温到t2℃(不考虑溶剂质量变化)。由t1℃到t2℃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B.装有乙物质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增多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质量相同
12.
室温下,称取氯化钠和碳酸钠各30g放入同一烧杯中,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得到二者的混合溶液.请参照氯化钠、碳酸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表判断,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温度/℃
溶解度/g
物质
0
10
20
30
40
氯化钠
35
35.5
36
36.5
37
碳酸钠
6
10
18
36.5
50
 
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B.20℃时,未溶解固体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C.30℃时,溶液中氯化钠和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相同
D.30℃时,溶液为氯化钠和碳酸钠的不饱和溶液
13.
实验室中下列药品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药品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与空气中CO2有关的一组是( )
①氢氧化钠固体  ②澄清石灰水  ③浓盐酸  ④浓硫酸。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14.
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下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
A.AB.BC.CD.D

5.选择题(共2题)

15.只要你能取得好成绩,我就高兴。

{#blank#}1{#/blank#} you can get good grades, I'll be happy.

16.

生活中如果遇到意外情况,应积极应对.以下处理措施中,不合适的是(  )

6.填空题(共4题)

17.
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一般来说,合金的熔点低于任何一种组成金属的熔点。下表是一些金属的熔点数据。
金属






熔点/℃
1083
419.6
231.9
327.5
271.3
320.9
 
①铅锡合金中某种金属的质量分数与合金的熔点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其中横坐标表示的是_________的质量分数;当合金熔点最低时,合金中铅与锡的质量比为_________。

②保险丝由铋、铅、锡、镉组成,其熔点约为__________。
A.15~30℃ B.60~80℃    C.235~250℃    D.300~320℃
18.
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
(1)新型材料纳米级铁粉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比普通铁粉更易与氧气反应,其制备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高温反应器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反应前需向反应器中通入氮气,目的是_________。
(2)金属活动性顺序有重要的应用。铝、铜、铁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铝、铜、铁三种金属的有关性质时,进行了如图的实验:

在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将A实验结束后①②试管内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过滤,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填化学式)。
(3)某同学在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他对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几个图像(横坐标表示加入铁的质量),其中错误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19.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遵循自下而上,先左后右的原则;
B 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为获得最佳实验效果,要尽可能多地添加实验药品;
C 振荡试管内溶液时,用手腕力量摆动,不可上下颠动,以防液体溅出;
D 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E 过滤液体时,漏斗里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F 测定溶液的pH时,应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
20.
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

(1)t1℃时,氯化铵的济解度为______g。
(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________(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
(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
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B.若使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
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2道)

    推断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