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在一次科技活动中,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其中A、C是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B是未包过氧化钠的棉花.实验中观察到A、C棉花依次燃烧,B棉花未燃烧.

(1)B棉花起的作用是_____.
(2)棉花能燃烧,除了满足棉花是可燃物之外,还需满足_____的条件.
(提出问题)上述实验中是如何给棉花提供燃烧条件的?
(查阅资料)
1°Na2O2与稀盐酸反应时,生成NaCl、H2O和O2.
2°在常温下Na2O2与CO2、H2O均能发生化学反应.
3°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设计)经过讨论,小组同学设计用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①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
②把相关的试剂放入对应的仪器内;
③用力推动针筒的活塞,把稀盐酸注入试管内;
④一段时间后,在P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①无水硫酸铜没有变蓝色;
②_____;
③_____.
(实验分析)
(3)B装置的作用是_____.
(4)E装置中产生现象的原因是_____.
(实验结论)
①Na2O2和CO2反应产生的一种气体,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一个条件.
②Na2O2和CO2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
(拓展提高)
①Na2O2和CO2反应除生成一种气体外,还生成了一种固体,学生甲认为生成的固体是NaOH,学生乙认为是Na2CO3,同学们经思考后认为_____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
②写出Na2O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B棉花起的作用是_____.
(2)棉花能燃烧,除了满足棉花是可燃物之外,还需满足_____的条件.
(提出问题)上述实验中是如何给棉花提供燃烧条件的?
(查阅资料)
1°Na2O2与稀盐酸反应时,生成NaCl、H2O和O2.
2°在常温下Na2O2与CO2、H2O均能发生化学反应.
3°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设计)经过讨论,小组同学设计用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①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
②把相关的试剂放入对应的仪器内;
③用力推动针筒的活塞,把稀盐酸注入试管内;
④一段时间后,在P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①无水硫酸铜没有变蓝色;
②_____;
③_____.
(实验分析)
(3)B装置的作用是_____.
(4)E装置中产生现象的原因是_____.
(实验结论)
①Na2O2和CO2反应产生的一种气体,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一个条件.
②Na2O2和CO2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
(拓展提高)
①Na2O2和CO2反应除生成一种气体外,还生成了一种固体,学生甲认为生成的固体是NaOH,学生乙认为是Na2CO3,同学们经思考后认为_____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
②写出Na2O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推断题- (共1题)
2.
已知A、B、C、D、E、F、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图中已略去部分物质)试回答以下问题。

⑴D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
⑵E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
⑶向G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为无色,则G溶液中溶质的所有可能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溶液为红色,则G溶液中溶质的所有可能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写出F→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D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
⑵E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
⑶向G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为无色,则G溶液中溶质的所有可能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溶液为红色,则G溶液中溶质的所有可能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写出F→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题- (共1题)
3.
向原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可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削弱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
⑴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aO+2SO2+______ 高温 2CaSO4
⑵若加入含氧化钙5.6 g的生石灰,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多少克?
⑴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aO+2SO2+______ 高温 2CaSO4
⑵若加入含氧化钙5.6 g的生石灰,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多少克?
4.计算题- (共1题)
4.
工业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NaCl杂质。下图是测定纯碱样品中Na2CO3质量分数的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样品质量为11.0 g,装置D的质量为172.2 g)。操作步骤为:将样品装入广口瓶中→打开止水夹,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连接装置D→关闭止水夹,向盛有样品的广口瓶中滴加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打开止水夹,再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176.6 g。(假设每套装置均反应完全)。

⑴若去掉C装置,则测定结果 (填序号)。
①偏大 ②偏小 ③不变 ④无法判断
⑵开始时和结束时都要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其目的分别是
。
⑶计算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⑴若去掉C装置,则测定结果 (填序号)。
①偏大 ②偏小 ③不变 ④无法判断
⑵开始时和结束时都要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其目的分别是
。
⑶计算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5.单选题- (共16题)
6.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X2+3Y2═2Z”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Z的化学式为X2Y3
B. mgX2和ngY2恰好完全反应,则一定生成(m+n)gZ
C. 若有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2b﹣a)gY2
D. 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A. Z的化学式为X2Y3
B. mgX2和ngY2恰好完全反应,则一定生成(m+n)gZ
C. 若有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2b﹣a)gY2
D. 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11.
下列描述内容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安全常识:室内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用水灭火——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
B.环保知识: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减少空气污染;控制使用塑料袋——防止“白色污染” |
C.实验现象: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
D.物质用途: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磷酸二氢钙[Ca(H2PO4)2]——用作复合肥料 |
12.
我们每天扔掉的垃圾中,很多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因此生活中的垃圾要分类回收。下列物质中,属于可回收物的是①废旧纸箱 ②空塑料瓶 ③厨余垃圾 ④易拉罐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3.
某同学根据右图所示溶解度曲线获得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B.3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
C.1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
D.NaCl的溶解度与KNO3的溶解度不可能相等 |
14.
甲、乙、丙、丁是四种化合物,其中乙是一种常见的气体(“→”表示物质经一步反应可实现转化,“—”表示两端物质可发生反应),则甲为


A.NaCl | B.NaOH | C.CaCO3 | D.Ca(OH)2 |
15.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选用的方法或试剂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去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
A | 氯化铁固体 | 氯化铜固体 | 铁粉 过滤 |
B | 二氧化碳 | 氧气 | 点燃混合气体 |
C | 铁 | 氧化铁 | 加盐酸 蒸发 |
D | 碳酸钠粉末 | 碳酸钙粉末 | 加水 过滤、蒸发 |
A.A | B.B | C.C | D.D |
17.
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的某些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向含有稀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 |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 | 稀释pH =2的稀硫酸 |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 |
![]() | ![]() | ![]() | ![]() |
A.A | B.B | C.C | D.D |
6.选择题- (共20题)
7.实验题- (共3题)
41.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设计了以下实验研究某混合气体的组成。
(1)第一组:取三支试管,在其容积的二分之一处做标记。分别充满气体(甲为CO2,乙为A气体,丙为CO2和A的混合气)后倒扣在NaOH溶液中。最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压强差忽略不计)。

据此推测:气体A的化学性质有 。
(2)第二组:同学们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关闭止水夹,向充满丙的集气瓶中注入10 ml NaOH溶液(足量),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一组:取三支试管,在其容积的二分之一处做标记。分别充满气体(甲为CO2,乙为A气体,丙为CO2和A的混合气)后倒扣在NaOH溶液中。最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压强差忽略不计)。

据此推测:气体A的化学性质有 。
(2)第二组:同学们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关闭止水夹,向充满丙的集气瓶中注入10 ml NaOH溶液(足量),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回答下列问题。
⑴铁在食品防腐上有重要的作用。为防止月饼变质,常在内包装中放入一小包防腐剂,其主要成分是铁粉。铁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将锌粉加入到由AgNO3和Cu(NO3)2组成的一定质量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发现有气体逸出,则滤渣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

向“人”字型管的甲、乙两端分别装入适量表中所示物质,并进行相应操作,填写下表。
⑴铁在食品防腐上有重要的作用。为防止月饼变质,常在内包装中放入一小包防腐剂,其主要成分是铁粉。铁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将锌粉加入到由AgNO3和Cu(NO3)2组成的一定质量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发现有气体逸出,则滤渣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

向“人”字型管的甲、乙两端分别装入适量表中所示物质,并进行相应操作,填写下表。
甲中的物质 | 乙中的物质 | 操 作 | 现 象 |
饱和石灰水 | 浓硫酸 | 盖上塞子,较长时间后 | ①_________________ |
碳酸钠溶液 | 盖上塞子,倾斜装置,使乙中液体流入甲中 | ②_________________ | |
少量碳酸钙固体 | 向乙中滴入少量稀盐酸后盖上塞子 | ③_________________ | |
底部有少量KNO3固体的KNO3溶液 | 将甲、乙两端同时放入热水中 | ④_________________ | |
⑤甲中 __________ | 乙中 ___________ | 倾斜装置,使乙中液体流入甲中 | 甲中有无色气泡产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推断题:(1道)
简答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20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