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小丽来到实验室,看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于是对其是否变质产生了兴趣。她和同学们准备对这瓶固体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a.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b.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可以发生反应:Na2CO3+ CaCl2=CaCO3↓+2NaCl。
(作出猜想)猜想1.固体没有变质
猜想2.固体部分变质
猜想3.
(设计方案)
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两个方案都不合理。方案一不合理的原因是 ;
方案二不合理的原因是 。同学们重新设计了方案并进行了实验。
(实验探究)
若猜想3正确,该实验的现象应该是 。
(继续探究)同学们继续探究该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利用以下装置进行了实验。

你认为她们需要测的数据是 (填字母序号)。
a.固体样品的质量 b.碱石灰实验前后的质量
c.浓硫酸实验前后的质量 d.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前后的质量
e.所用稀硫酸的质量
(实验反思)根据所得数据进行计算发现结果比实际偏小,原因可能是 。
(查阅资料)a.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b.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可以发生反应:Na2CO3+ CaCl2=CaCO3↓+2NaCl。
(作出猜想)猜想1.固体没有变质
猜想2.固体部分变质
猜想3.
(设计方案)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方案一 | 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1正确 |
方案二 | 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 | 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2正确 |
取上层清液放入另一只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 溶液变为红色 |
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两个方案都不合理。方案一不合理的原因是 ;
方案二不合理的原因是 。同学们重新设计了方案并进行了实验。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加足量 | 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2正确 |
取上层清液放入另一只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 |
若猜想3正确,该实验的现象应该是 。
(继续探究)同学们继续探究该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利用以下装置进行了实验。

你认为她们需要测的数据是 (填字母序号)。
a.固体样品的质量 b.碱石灰实验前后的质量
c.浓硫酸实验前后的质量 d.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前后的质量
e.所用稀硫酸的质量
(实验反思)根据所得数据进行计算发现结果比实际偏小,原因可能是 。
2.推断题- (共1题)
2.
A~F为初中常见的六种不同物质。下图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请根据以下每小题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

(1)若A为火碱,则A的化学式为 ,C的化学式为 ,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将(1)中推出的六种物质改变位置,仍然符合上图中的转化关系。当F为火碱时,则A的化学式为 ,⑤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从上述六种物质中选取适当的物质,按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胶塞,向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某种固体和液体后,迅速盖好胶塞,可以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符合条件的固体和液体分别为 。

(1)若A为火碱,则A的化学式为 ,C的化学式为 ,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将(1)中推出的六种物质改变位置,仍然符合上图中的转化关系。当F为火碱时,则A的化学式为 ,⑤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从上述六种物质中选取适当的物质,按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胶塞,向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某种固体和液体后,迅速盖好胶塞,可以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符合条件的固体和液体分别为 。
3.简答题- (共2题)
3.
(3分)小刚想用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测定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他做了如下实验:首先称取50g贝壳样品于烧杯中,烧杯质量为100克。然后将150g的盐酸平均分5次加入(假设杂质均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到烧杯中。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如下:
(1)X= g;
(2)贝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第三次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烧杯+剩余物质质量 | 175.6g | X | 226.8g | 252.4g | 280.2g |
(2)贝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第三次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单选题- (共12题)
8.
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某种催化剂可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转化为两种空气中的无毒成分。请根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四种物质均属于氧化物 B. 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44:7
C. 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 丁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

A. 四种物质均属于氧化物 B. 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44:7
C. 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 丁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

1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t1℃时,甲、乙100g饱和溶液中,均含溶质30g
B. 将甲和乙的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大
C. t2℃时,在l00g水中放入60g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
D. 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20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乙先达到饱和

A. t1℃时,甲、乙100g饱和溶液中,均含溶质30g
B. 将甲和乙的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大
C. t2℃时,在l00g水中放入60g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
D. 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20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乙先达到饱和
12.
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A.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
B. 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C. 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石灰水至过量
D. 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A.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
B. 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C. 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石灰水至过量
D. 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13.
在做电解水实验时常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增强导电性。已知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电解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100g,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变为1.2%。则原溶液中钠离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
A.1:20 | B.2:3 | C.1:220 | D.1:222 |
14.
如图所示,某无色溶液能分别与四种物质发生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X一定是稀盐酸
B. 黄色溶液中的溶质为FeCl2
C. 溶液X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D. X与铁反应后,生成浅绿色溶液和氢气

A. 溶液X一定是稀盐酸
B. 黄色溶液中的溶质为FeCl2
C. 溶液X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D. X与铁反应后,生成浅绿色溶液和氢气
5.选择题- (共8题)
1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2与R3的阻值相等.闭合开关s,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之比为2:3.把电流表A1和A2分别换成电压表V1和V2后,电压表V1、V2的示数分别为U1、U2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1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2与R3的阻值相等.闭合开关s,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之比为2:3.把电流表A1和A2分别换成电压表V1和V2后,电压表V1、V2的示数分别为U1、U2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23.如图,在半径为3m的 圆形(O为圆心)铝皮上截取一块矩形材料OABC,其中点B在圆弧上,点A、C在两半径上,现将此矩形铝皮OABC卷成一个以AB为母线的圆柱形罐子的侧面(不计剪裁和拼接损耗),设矩形的边长AB=xm,圆柱的体积为Vm3.
6.填空题- (共2题)
25.
(5分)牙膏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日用品。
(1)生活中使用的加氟牙膏中的“氟”是指 (填“原子”或“元素”)。
(2)牙膏中的摩擦剂是极细小的碳酸钙粉末,它的生产过程如右图所示:

①步骤Ⅰ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②步骤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右图牙膏说明书中,单氟磷酸钠(Na2PO3F)由 种元素组成。该牙膏中单氟磷酸钠(相对分子质量为144)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生活中使用的加氟牙膏中的“氟”是指 (填“原子”或“元素”)。
(2)牙膏中的摩擦剂是极细小的碳酸钙粉末,它的生产过程如右图所示:

①步骤Ⅰ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②步骤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右图牙膏说明书中,单氟磷酸钠(Na2PO3F)由 种元素组成。该牙膏中单氟磷酸钠(相对分子质量为144)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6.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请根据下列情况回答问题。
(1)图1是简易净水装置,该净水装置中小卵石、石英砂的主要作用是 (填“过滤”或“消毒”),将硬水通过该净水器后得到的水是 (填“硬水”或“软水”)。


图1 图2
(2)图2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的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学校饮水处可以将自来水净化为饮用水,其中处理步骤如下图所示:

①对应的作用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③对应的作用是 。
a.杀菌消毒 b.吸附杂质 c.沉淀过滤 d.蒸馏
(1)图1是简易净水装置,该净水装置中小卵石、石英砂的主要作用是 (填“过滤”或“消毒”),将硬水通过该净水器后得到的水是 (填“硬水”或“软水”)。


图1 图2
(2)图2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的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学校饮水处可以将自来水净化为饮用水,其中处理步骤如下图所示:

①对应的作用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③对应的作用是 。
a.杀菌消毒 b.吸附杂质 c.沉淀过滤 d.蒸馏
7.实验题- (共2题)
27.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装置A中是用 法收集气体。
(2)实验室用装置B完成的实验是 (填字母序号)。
a.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
c.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3)装置C中玻璃管内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澄清石灰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仪器a的名称是 ,装置A中是用 法收集气体。
(2)实验室用装置B完成的实验是 (填字母序号)。
a.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
c.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3)装置C中玻璃管内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澄清石灰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8.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也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关于燃烧的三个实验,请回答问题。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1)a、b、c三处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 (填字母序号),其燃烧时伴随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2)集气瓶中充满氧气,胶塞处装有一对石墨电极,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两极,电极之间连有一段很细的铁丝。实验时,通入20v的直流电,能够看到铁丝剧烈燃烧。对该现象的解释为 。
(实验3)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继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已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这个实验使你对燃烧条件产生的新认识是 。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1)a、b、c三处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 (填字母序号),其燃烧时伴随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2)集气瓶中充满氧气,胶塞处装有一对石墨电极,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两极,电极之间连有一段很细的铁丝。实验时,通入20v的直流电,能够看到铁丝剧烈燃烧。对该现象的解释为 。
(实验3)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继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已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这个实验使你对燃烧条件产生的新认识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推断题:(1道)
简答题:(2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8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