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7937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3/5/31

1.流程题(共1题)

1.
如图是某工厂生产烧碱的主要流程.

(1)X的化学式为_____.
(2)该厂生产过程中煅烧了含碳酸钙75%的石灰石12t,理论上可制得氧化钙_____t.
(3)足量的A与纯碱在反应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结晶得到的固体烧碱,经测定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9.2%,还含的少量的杂质,杂质是_____,原因是_____.
(5)滤液2中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你的建议是_____.

2.科学探究题(共1题)

2.
实验小组对铁的锈蚀按下表探究。室温时,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固定在橡胶塞上,迅速塞紧,装置如图。观察到量筒内水沿导管慢慢进入广口瓶(净容积为146 mL)。当温度恢复至室温,且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变时读数(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记录起始和最终量筒的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表.
序号
样品
量筒起始读数
/mL
量筒最终读数
/mL
所需时间
/min

1 g铁粉、0.2 g碳和10滴水
100
70
约120

l g铁粉、0.2 g碳、10滴水和少量NaCl
100
70
约70

 
 
 
 
 

(1)实验①和②说明NaCl可以 (填“加快”或“减慢”)铁锈蚀的速率。
(2)实验开始后,广口瓶内温度有所上升,说明铁的锈蚀过程是    (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3)实验结束后取出滤纸包,观察到有红棕色物质生成,该物质的化学式是
(4)实验①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写实验③的样品组成。

3.简答题(共1题)

3.
三瓶没有标签的白色粉末是Ba(NO3)2、MgCl2和CaO。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鉴别,并贴上标签。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提供的试剂有:蒸馏水、氢氧化钠 提供的仪器有: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4.单选题(共17题)

4.
下了各种物质的用途中,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气焊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盐酸用于除铁锈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5.
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盐、有机物顺序排列的是
A.空气、纯碱、乙醇B.煤、食盐水、石油
C.水、盐酸、甲烷D.大理石、干冰、葡萄糖
6.
物质的化学式和相应名称均书写正确的是
A. Fe(OH)2:氢氧化铁 B. Hg:氦
C. K2CO3:碳酸钾 D. BaCl:氯化钡
7.
有一些物质,它们中的一些原子集团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下列物质中含有原子集团的是
A.NH4ClB.Na2SC.MnO2D.P2O5
8.
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碳酸钙用作发酵粉
C.聚乙烯制成装食品的塑料袋D.稀盐酸用于除铁锈
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铝片放置在空气中,不需加热就能在表面生成Al2O3
B.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SO4)3
C.硫粉加热后放入氧气中,燃烧产生SO3气体
D.铁丝加热后放入氧气中,燃烧产生Fe203固体
10.
现有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将它们分别投人盐酸中,只有丙、丁发生反应并产生气泡;将丁投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有金属丙析出,将甲投入乙的硝酸盐溶液中,有金属乙析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丁>丙>甲>乙B.乙>甲>丙>丁C.丙>丁>甲>乙D.丁>丙>乙>甲
11.
下列除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方法
A
NaCl(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B
FeCl2(CuCl2)
加入适量铁粉
C
CaCl2溶液(盐酸)
加入过量CaCO3
D
CO2(CO)
通人澄清石灰水
 
A.AB.BC.CD.D
12.
下列液体不能导电的是
A.澄清石灰水B.氢氧化钡溶液C.乙醇D.稀硫酸
13.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为使配制更为准确,在量筒中配制100毫升10%的NaOH溶液
B.为了防止滤液溢出,过滤时滤纸边缘应高于漏斗边缘
C.测定溶液酸碱性时,为使现象更明显,加入的指示剂越多越好
D.检验铵盐和碱共热时有无氨气放出,应将红色石蕊试纸用水湿润
14.
下列使用盐酸肯定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除去菜刀上的铁锈B.除去水壶壁上的水垢
C.清洗溅到皮肤上的碱液D.鉴别黄金饰品中是否含有锌
15.
将稀硫酸分别滴入下列物质中,无明显现象的是
A.镁条B.铜丝C.BaCl2溶液D.Na2CO3溶液
16.
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A.用澄清石灰水鉴别一氧化碳和氧气
B.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C.用酚酞溶液鉴别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
D.用氢氧化钠溶液鉴别氯化铜和硫酸铜
17.
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是一项实验基本技能。某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错误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2.9gNaCl固体
B.用10mL量筒量取8.3mL蒸馏水
C.向50mL小烧杯中倒入约20mL蒸馏水
D.用pH试纸(即广泛pH试纸)测得某盐酸的pH为2.5
18.
下列关于化肥的说法正确的是
A.CO(NH2)2(尿素)、K2CO3和Ca(H2PO4)2均可做氮肥
B.在K2SO4中加入熟石灰研磨能闻到刺激性气味
C.区分各种化肥一般先观察外观、溶解性,再观察化学反应中的现象
D.生产天然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的方法一样
19.
下列公共标识中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A.AB.BC.CD.D
20.
实验需要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现将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  )
A.245g
B.195g
C.100g
D.50g

5.选择题(共18题)

21.如图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对应图形正确的是(   )
22.下列图象能反应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23.某同学梳理归纳了以下知识点:

①稀释浓硫酸时,将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②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③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④用食盐水浸泡可以除去水垢

⑤用紫色的石蕊溶液鉴别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⑥用降温结晶法除去硝酸钾中混用的少量氯化钠杂质.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24.某同学梳理归纳了以下知识点:

①稀释浓硫酸时,将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②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③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④用食盐水浸泡可以除去水垢

⑤用紫色的石蕊溶液鉴别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⑥用降温结晶法除去硝酸钾中混用的少量氯化钠杂质.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25.某些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NaH+H2O═NaOH+H2↑.CaH2与足量Na2CO3溶液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是(   )
26.科学探究中常用到推理的方法,根据下列实验事实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27.科学探究中常用到推理的方法,根据下列实验事实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28.下列图象信息与对应描述之间有错误的是(   )
29.下列图象信息与对应描述之间有错误的是(   )
30.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31.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32.下表记录了在物质  X  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三种物质的溶液后产生的现象.由此可知,物质 X 可能是(   )

物质X

氢氧化钠

碳酸钠

石蕊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溶液变红

33.如图图象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合的是(   )
34.在一定条件下跟酸、碱、盐都能反应的物质是(   )
35.如表中的选项不符合图中所示曲线的是(   )

选项

横坐标

纵坐标

A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锌粉的质量

产生氢气的体积

B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产生气体的质量

C

向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

生成沉淀的质量

D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食盐晶体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在常温、常压下,用一定质量的大理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测定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参与反应).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盛放大理石的隔板有小孔,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V.已知本实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ρ.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并不断注水,可观察到乙中稀盐酸进入装置丙中;②实验结束后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③丁中若没有植物油会导致测定结果会偏大;④装置中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无影响;⑤若将乙中的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反应速率会更快.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

37.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38.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6.填空题(共4题)

39.
人体摄入锌不足会引起多种疾病,缺锌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来补锌。已知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为C12H22O14Zn。
(1) 葡萄糖酸锌是 由种元素组成的,其中属于常量元素的是   
(2) 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55,其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现有一支20mL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其中葡萄糖酸锌45mg,那么这支口服液中锌的质量为    mg。
40.
铁、铝、铜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金属。
(1)上述三种金属中,人类最早大规模冶炼和使用的是____
(2)常温下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如下:
金属单质





导电性(以银的导电性为100作标准)
99
61
27
17
7.9
密度/(g·cm-3)
8.92
2.70
7.14
7.86
11.3
熔点/℃
1083
660
419
1535
328
硬度(以金刚石的硬度为10作标准)
2.5~3
2~2.9
2.5
4~5
1.5
 
分析上述数据,碎石用的大锤常用铁制而不用铝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属铝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能发生置换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4)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在实验室里,可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玻璃管内的粉末由红色变为 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1.
如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
据图回答:

(1)KNO3和NaCl两种饱和溶液的浓度相同时的温度是    
(2)要从KNO3的溶液中析出晶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3)在20℃时,某实验小组根据下表配制氯化钠溶液,计算并填写表:
烧杯编号
NaCl/g
H2O/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
10
90
 
2
30
70
 
 
(4)若要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0%以上的KNO3溶液,配制时的温度应不低于    
42.
用化学方程式描述下列事实:
(1)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制成的工艺品不能用盐酸清洗,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___________;
(2)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燃煤产生反应SO2和CO2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KI作为加碘剂的食盐在保存过程中,由于受到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的作用,生成了单质碘(I2)和氢氧化钾,容易使碘损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题(共1题)

43.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O2、CO2、H2的实验室制法和有关性质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1)甲同学用KMnO4固体制取O2,选用上图中的__装置(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乙同学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在B装置中反应,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产生的CO2直接使石蕊试液变红
B.产生的CO2与水反应生成H2CO3使石蕊试液变红
C.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3)丙同学用C装置制取了一瓶H2,写出用C装置制取H2的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8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