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程题- (共1题)

(1)X的化学式为_____.
(2)该厂生产过程中煅烧了含碳酸钙75%的石灰石12t,理论上可制得氧化钙_____t.
(3)足量的A与纯碱在反应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结晶得到的固体烧碱,经测定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9.2%,还含的少量的杂质,杂质是_____,原因是_____.
(5)滤液2中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你的建议是_____.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序号 | 样品 | 量筒起始读数 /mL | 量筒最终读数 /mL | 所需时间 /min |
① | 1 g铁粉、0.2 g碳和10滴水 | 100 | 70 | 约120 |
② | l g铁粉、0.2 g碳、10滴水和少量NaCl | 100 | 70 | 约70 |
③ | | | | |

(1)实验①和②说明NaCl可以 (填“加快”或“减慢”)铁锈蚀的速率。
(2)实验开始后,广口瓶内温度有所上升,说明铁的锈蚀过程是 (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3)实验结束后取出滤纸包,观察到有红棕色物质生成,该物质的化学式是 。
(4)实验①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写实验③的样品组成。
3.简答题- (共1题)
提供的试剂有:蒸馏水、氢氧化钠 提供的仪器有: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操作 | 预期现象与结论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4.单选题- (共17题)
A.铝片放置在空气中,不需加热就能在表面生成Al2O3 |
B.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SO4)3 |
C.硫粉加热后放入氧气中,燃烧产生SO3气体 |
D.铁丝加热后放入氧气中,燃烧产生Fe203固体 |
A.丁>丙>甲>乙 | B.乙>甲>丙>丁 | C.丙>丁>甲>乙 | D.丁>丙>乙>甲 |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杂方法 |
A | NaCl(泥沙) | 溶解、过滤、蒸发 |
B | FeCl2(CuCl2) | 加入适量铁粉 |
C | CaCl2溶液(盐酸) | 加入过量CaCO3 |
D | CO2(CO) | 通人澄清石灰水 |
A.A | B.B | C.C | D.D |
A.为使配制更为准确,在量筒中配制100毫升10%的NaOH溶液 |
B.为了防止滤液溢出,过滤时滤纸边缘应高于漏斗边缘 |
C.测定溶液酸碱性时,为使现象更明显,加入的指示剂越多越好 |
D.检验铵盐和碱共热时有无氨气放出,应将红色石蕊试纸用水湿润 |
A.用托盘天平称取2.9gNaCl固体 |
B.用10mL量筒量取8.3mL蒸馏水 |
C.向50mL小烧杯中倒入约20mL蒸馏水 |
D.用pH试纸(即广泛pH试纸)测得某盐酸的pH为2.5 |
A.CO(NH2)2(尿素)、K2CO3和Ca(H2PO4)2均可做氮肥 |
B.在K2SO4中加入熟石灰研磨能闻到刺激性气味 |
C.区分各种化肥一般先观察外观、溶解性,再观察化学反应中的现象 |
D.生产天然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的方法一样 |
5.选择题- (共18题)
①稀释浓硫酸时,将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②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③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④用食盐水浸泡可以除去水垢
⑤用紫色的石蕊溶液鉴别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⑥用降温结晶法除去硝酸钾中混用的少量氯化钠杂质.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稀释浓硫酸时,将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②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③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④用食盐水浸泡可以除去水垢
⑤用紫色的石蕊溶液鉴别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⑥用降温结晶法除去硝酸钾中混用的少量氯化钠杂质.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选项 | 横坐标 | 纵坐标 |
A |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锌粉的质量 | 产生氢气的体积 |
B |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 产生气体的质量 |
C | 向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 | 生成沉淀的质量 |
D |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食盐晶体的质量 |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并不断注水,可观察到乙中稀盐酸进入装置丙中;②实验结束后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③丁中若没有植物油会导致测定结果会偏大;④装置中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无影响;⑤若将乙中的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反应速率会更快.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
6.填空题- (共4题)
(1) 葡萄糖酸锌是 由种元素组成的,其中属于常量元素的是 。
(2) 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55,其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现有一支20mL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其中葡萄糖酸锌45mg,那么这支口服液中锌的质量为 mg。
(1)上述三种金属中,人类最早大规模冶炼和使用的是____
(2)常温下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如下:
金属单质 | 铜 | 铝 | 锌 | 铁 | 铅 |
导电性(以银的导电性为100作标准) | 99 | 61 | 27 | 17 | 7.9 |
密度/(g·cm-3) | 8.92 | 2.70 | 7.14 | 7.86 | 11.3 |
熔点/℃ | 1083 | 660 | 419 | 1535 | 328 |
硬度(以金刚石的硬度为10作标准) | 2.5~3 | 2~2.9 | 2.5 | 4~5 | 1.5 |
分析上述数据,碎石用的大锤常用铁制而不用铝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属铝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能发生置换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
(4)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在实验室里,可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玻璃管内的粉末由红色变为 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据图回答:

(1)KNO3和NaCl两种饱和溶液的浓度相同时的温度是 ℃
(2)要从KNO3的溶液中析出晶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3)在20℃时,某实验小组根据下表配制氯化钠溶液,计算并填写表:
烧杯编号 | NaCl/g | H2O/g | 溶质的质量分数 |
1 | 10 | 90 | |
2 | 30 | 70 | |
(4)若要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0%以上的KNO3溶液,配制时的温度应不低于 ℃
(1)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制成的工艺品不能用盐酸清洗,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___________;
(2)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燃煤产生反应SO2和CO2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KI作为加碘剂的食盐在保存过程中,由于受到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的作用,生成了单质碘(I2)和氢氧化钾,容易使碘损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题- (共1题)



A B C
(1)甲同学用KMnO4固体制取O2,选用上图中的__装置(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乙同学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在B装置中反应,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产生的CO2直接使石蕊试液变红 |
B.产生的CO2与水反应生成H2CO3使石蕊试液变红 |
C.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8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