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甘肃省定西市中考模拟(二)化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7861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3/11/20

1.计算题(共1题)

1.
盐酸和氯化坝的混合溶液40g,其中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向混合溶液中加入9%的硫酸溶液20g恰好完全反应.计算:
(1)生成沉淀的质量是多少克?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盐酸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单选题(共8题)

2.
玻璃工艺品如今做的越来越精美,如图是一块雕刻了精美图案的玻璃,小铭对它的制作过程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玻璃雕刻过程中用到的是氢氟酸,发生的反应为4HF+SiO2=SiF4↑+2H2O,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SiF4中Si元素显+4价
C. SiO2属于金属氧化物
D. 该反应前后无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3.
2011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饮用水质量检测结果,其中六种饮用水中含有高浓度的致癌物溴酸盐。溴酸盐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2B级”的潜在致癌物,是矿泉水或山泉水等天然水源在经过臭氧消毒后生成的副产品.下图是溴(Br)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涉及到的元素为第三周期元素
B.溴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氯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C.溴离子的符号为Br1
D.溴化镁的化学可能为MgBr
4.
红枣是一种非常可口的营养佳品。下图为红枣醋饮,其中含有一种酸(化学式:C4H6O5),具有美容养颜,解酒护肝健胃的重要用途。下列关于红枣醋饮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红枣醋饮是胃酸过多病人养胃首选饮料
B. 该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最大
C. 该酸为有机物,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4
D. 该酸是由1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
5.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C>B
B.t1℃时30g A物质加入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是80g
C.A、B两种物质的混合溶液可通过蒸发结晶的方式提纯A
D.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6.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
A
B
C
D




在一定量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Ca(OH)2溶液
等质量的Zn和Mg分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足量)反应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等质量CaCO3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
 
A.AB.BC.CD.D
7.
实验基本操作是学习化学的灵魂。以下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B.浓硫酸的稀释C.干燥氨气D.测定某溶液的pH
8.
“民以食为天”,我们青少年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要注意营养的均衡补充.下列有关健康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正常人每天去都应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②油脂会使人发胖,故禁食油脂③维生素由200多种,多数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饮食中要注意补充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较多的食品④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多摄入钙,成年人体格已经健全,可以不补充钙.
A.②③B.①②C.①③D.③④
9.
下列是四位同学分别设计的实验方案,用于区分下列各组物质,下列各选项中两种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需要鉴别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加稀盐酸
加氯化钙溶液
B
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颜色
加无色酚酞溶液
C
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
带火星的木条
加石灰水
D
锦纶和蚕丝
灼烧闻气味
观察颜色
 
A.AB.BC.CD.D

3.选择题(共12题)

10.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 {#mathml#}A=120°a=2b=233{#/mathml#} ,则B={#blank#}1{#/blank#}.
11.△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ab=60,面积SABC=15 {#mathml#}3{#/mathml#} ,△ABC外接圆半径为 {#mathml#}3{#/mathml#} ,则c={#blank#}1{#/blank#}.
12.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n}中,a2﹣a1=1.当a3取最小值时,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blank#}1{#/blank#}.
13.在△ABC中,∠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已知a+ {#mathml#}2{#/mathml#} c=2b,sinB= {#mathml#}2{#/mathml#} sinC,则 {#mathml#}sinC2{#/mathml#} ={#blank#}1{#/blank#}.
14.在△ABC中,∠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已知a+ {#mathml#}2{#/mathml#} c=2b,sinB= {#mathml#}2{#/mathml#} sinC,则 {#mathml#}sinC2{#/mathml#} ={#blank#}1{#/blank#}.
15.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 {#mathml#}Sn=n2+1{#/mathml#} ,则a1+a5={#blank#}1{#/blank#}.
16.在锐角三角形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满足b2﹣a2=ac,则 {#mathml#}1tanA{#/mathml#} ﹣ {#mathml#}1tanB{#/mathml#} 的取值范围为{#blank#}1{#/blank#}.
17.综合题。
18.在△ABC中,已知b=1,c=2,AD是∠A的平分线,AD= {#mathml#}233{#/mathml#} ,则∠C={#blank#}1{#/blank#}.
19.在△ABC中,已知b=1,c=2,AD是∠A的平分线,AD= {#mathml#}233{#/mathml#} ,则∠C={#blank#}1{#/blank#}.
20.直线l1:y=2x与直线l2:ax+by+c=0(abc≠0)相互垂直,当a,b,c成等差数列时,直线l1,l2与y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S={#blank#}1{#/blank#}.
21.已知数列{an}的首项为2,前n项和为Sn,且 {#mathml#}1an{#/mathml#} ﹣ {#mathml#}1an+1{#/mathml#} = {#mathml#}24Sn1{#/mathml#} (n∈N*).

4.填空题(共4题)

22.
甲、乙、丙三位同学在活动课上探究气体的制备.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常见的气体,并对它们的有关性质进行研究,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用KMnO4固体制取O2,发生装置应选用上图中的 装置(填编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O2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2)乙同学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在F装置中反应,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合理是   (填序号).
a.产生的CO2直接使石蕊变红
b.产生的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使石蕊试液变红
c.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3)丙同学在实验室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NH3).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①制取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Ca(OH)2CaCl2+2NH3↑+2X.X的化学式为:    
②制取并收集NH3,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③NH3是一种碱性气体,干燥时不能选用下列干燥剂中的 .(填序号).
A.固体氢氧化钠B.浓硫酸C.生石灰.
23.
合肥市早在几年前引进了天然气,相比煤、煤气天然气污染小,价格低廉,是市民们首选的经济、清洁能源.
(1)天然气属于 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2)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实际生活中为了防止危险使用时常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工业上利用甲烷隔绝空气高温加热制取炭黑,同时得到自然界最轻的气体,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4.
海水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某兴趣小组对海水晒得的粗盐进行提纯并配制NaCl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中含有的颜色、异味可以用     除去。
(2)下图为粗盐的提纯过程,其中操作①、②、③依次为 ;玻璃棒的作用依次是              

(3)若NaCl的产率偏低(),则可能的原因是(填字母)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
C.溶解含泥沙的粗食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
(4)用上述实验所得NaCl晶体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NaCl溶液,配制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滴管、
25.
(6分)通过化学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的物质,请回答以下问题
(1)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2)煤、石油和 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使二氧化碳过多的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科学家采用高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组合,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填字母,下同)。
A.节约使用纸张 B.分类回收处理垃圾
C.减少使用塑料袋 D.减少使用一次性纸杯
(4)上海世博会在环保节能方面有一些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下列表述不属于上述情况的是    
A.太阳能的利用     B.地源热泵节能技术的使用
C.世博会开幕倒计时 D.园区内交通工具实现零排放
E、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5.实验题(共1题)

26.
过氧化钠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药品,它是浅黄白色颗粒粉末.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与水中能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过氧化氢,方程式:Na2O2+2H2O=2NaOH+H2O2,过氧化氢又能分解放出氧气。
(1)区分水和过氧化氢的实验方法是: ,发生的反应方程式是:   
(2)某同学为了证明过氧化钠加入水中生成了氢氧化钠,在生成的溶液中滴加了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先变红后褪为无色,请你对此现象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什么导致溶液先变红再褪色?
猜想与假设:
猜想1:甲同学“可能是无色酚酞溶液变质导致溶液褪色”;
猜想2:乙同学“可能是生成的过氧化氢使溶液褪色”.
实验与结论:
a:甲同学提出的猜想,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因为   
b: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乙同学设计了以下方案并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稀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试液,变红后  观察现象
溶液依然为红色
 
 
 
讨论交流:你还能提出不同的猜想吗?如果还能提出新的合理的假设和方案你将获得奖励分4分.
猜想3:    
方案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12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