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4题)
2.
根据下表中的相关信息,判断出的元素名称不一定合理的是
| 常见元素的粒子结构或性质等信息 | 元素名称 |
A | 通常状况下其单质为淡黄色粉末状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生成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引起酸雨的物质之一 | 硫 |
B | 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且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粒子,其 化学性质不活泼 | 氖 |
C | 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其单质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 氧化性,加压降温时可由无色气体变成淡蓝色液体 | 氧 |
D | 通常状况下其单质为紫红色固体,常用作导线,能置换出 硝酸银溶液中的银 | 铜 |
A.A | B.B | C.C | D.D |
4.
百合中的秋水仙碱具有润肺止咳功效,其化学式为C22H25N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秋水仙碱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
B. 秋水仙碱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1:4
C. 秋水仙碱由22个碳原子、2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D. 秋水仙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A. 秋水仙碱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
B. 秋水仙碱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1:4
C. 秋水仙碱由22个碳原子、2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D. 秋水仙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7.
如图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对应图形正确的是


A.向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
B.在试管中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
C.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
D.向含有HCl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
9.
下图所示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
B.t1℃时,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a大 |
C.图中A、B两点对应溶液均为饱和状态 |
D.将t2℃时a、b两种物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t1℃,a析出的晶体质量大 |
12.
分离、除杂和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面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是
| 实验内容 | 实验设计 |
A | 除去铜粉中少量的铁粉 |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 |
B | 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固体 | 先加入水溶解,蒸发到大量固体析出时,把剩余的少量液体倒掉,晾干即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 |
C | 验证某溶液为稀硫酸 | 先测溶液的pH<7,再加入锌粒有无色气体产生 |
D | 分离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物 | 先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掉二氧化碳分离出一氧化碳,再向该溶液中加足量稀硫酸“释放”出二氧化碳 |
A.A | B.B | C.C | D.D |
13.
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CH4、NH3、H2、CO、CO2和HCl中的某几种气体组成。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将此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时,总体积基本不变;通过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在O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使CuSO4粉末变色。则混合气体的成分是
A.一定有HCl、CO、CO2,可能有H2 | B.一定有HCl、H2、CO,可能有CH4 |
C.一定没有CH4、NH3、CO2,可能有CO | D.一定有HCl和CO,可能有CO2 |
2.选择题- (共2题)
3.填空题- (共6题)
17.
某同学利用“多米诺骨牌”效应,设计了如图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该选 (填序号)。当产生的气体从B的左边导管通入时,很快看到E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且溶液由紫色变红色。请看图回答问题:

(1)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B中白磷不燃烧,原因是
(2)C、D中看到的现象分别是 、
(3)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
(4)用F装置收集气体的依据是

(1)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B中白磷不燃烧,原因是
(2)C、D中看到的现象分别是 、
(3)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
(4)用F装置收集气体的依据是
18.
根据下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a仪器名称
(2)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C装置来收集氧气,待集气瓶中的水排完以后,应当 ,小心地把集气瓶移出水槽, 放在桌面上。
(3)实验室通常利用B、D装置的组合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检查B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如果用E代替B,优点是

(1)写出a仪器名称
(2)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C装置来收集氧气,待集气瓶中的水排完以后,应当 ,小心地把集气瓶移出水槽, 放在桌面上。
(3)实验室通常利用B、D装置的组合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检查B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如果用E代替B,优点是
19.
(4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序号)。
E.食盐
(1)农田施用的复合肥料是 ;
(2)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的是 ;
(3)可用于食品干燥剂的是 ;
(4)可用于做装饰品的是 。
A.钛合金 |
B.硝酸钾 |
C.生石灰 |
D.金刚石 |
(1)农田施用的复合肥料是 ;
(2)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的是 ;
(3)可用于食品干燥剂的是 ;
(4)可用于做装饰品的是 。
20.
海水的综合利用可以制备金属镁,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1)若在空气中加热MgCl2·6H2O,会生成氧化镁,所以要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MgCl2·6H2O制备氯化镁,分别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上述流程中母液加入石灰乳后,过滤,写出实验室里从滤渣得到纯净氢氧化镁的方法。

(1)若在空气中加热MgCl2·6H2O,会生成氧化镁,所以要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MgCl2·6H2O制备氯化镁,分别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上述流程中母液加入石灰乳后,过滤,写出实验室里从滤渣得到纯净氢氧化镁的方法。
21.
已知某粗盐样品中含有泥沙和Na2SO4、MgCl2、CaCl2等杂质。实验室提纯氯化钠的流程如下:

(1)第①步操作时蒸馏水的最佳使用量约为 (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增加蒸馏水的用量虽然能加快粗盐的溶解,但会引起的不良后果是 。实验时若加入的氯化钠没有达到饱和,得精盐产率 (填不变、偏大、偏小)
(2)第②步操作时,两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 、 。
(3)第⑤步操作加入试剂的顺序是
(4)第③⑧步操作a的名称是 ,此步操作中,如果不使用玻璃棒,常常会使产率 (填不变、偏大、偏小)。
(5)在第⑦步操作中,向滤液中滴加足量盐酸的目的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1)第①步操作时蒸馏水的最佳使用量约为 (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增加蒸馏水的用量虽然能加快粗盐的溶解,但会引起的不良后果是 。实验时若加入的氯化钠没有达到饱和,得精盐产率 (填不变、偏大、偏小)
(2)第②步操作时,两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 、 。
(3)第⑤步操作加入试剂的顺序是
|
(4)第③⑧步操作a的名称是 ,此步操作中,如果不使用玻璃棒,常常会使产率 (填不变、偏大、偏小)。
(5)在第⑦步操作中,向滤液中滴加足量盐酸的目的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22.
如图中的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且均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其中A的饱和溶液加热后会变浑浊,B、C是氧化物;E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E、G分别与足量F反应的生成物相同.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去.

(1)写出C的化学式_____。
(2)在B和C的混合物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显_____色。
(3)写出F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写出G的一种用途_____。

(1)写出C的化学式_____。
(2)在B和C的混合物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显_____色。
(3)写出F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写出G的一种用途_____。
4.实验题- (共1题)
23.
某兴趣小组对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和含量进行了探究。
I.定性探究
实验一: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鸡蛋壳中含钙元素。
(实验步骤和现象)取一些鸡蛋壳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写出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二:做无壳鸡蛋
(实验步骤和现象)如图所示:将一个新鲜鸡蛋放入水中,鸡蛋沉入水底。加入量浓盐酸后,鸡蛋会出现上浮、下沉、再上浮、再下沉的现象,反复多次。最后变成无壳鸡蛋。

(解释与交流)用化学和物理知识解释鸡蛋上浮、下沉多次的原因
Ⅱ.定量探究
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鸡蛋壳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其它成分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做如下实验。取用2.00 g鸡蛋壳样品,把20.00 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取滤渣,洗涤、干燥、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
(1)从以上数据可知,这四次实验中,第 次样品中主要成分已完全反应。
(2)(3)计算过程中和最后数字精确到0.01,若是百分数,则精确到0.1%]
(2)求鸡蛋壳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和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在上述实验所得滤液中加30.00g水,加入 g氢氧化钙能使溶液pH等于7。此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4)用36.5%的浓盐酸配制20.00g上述稀盐酸需加水的体积为 (保留一位小数)。
I.定性探究
实验一: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鸡蛋壳中含钙元素。
(实验步骤和现象)取一些鸡蛋壳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写出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二:做无壳鸡蛋
(实验步骤和现象)如图所示:将一个新鲜鸡蛋放入水中,鸡蛋沉入水底。加入量浓盐酸后,鸡蛋会出现上浮、下沉、再上浮、再下沉的现象,反复多次。最后变成无壳鸡蛋。

(解释与交流)用化学和物理知识解释鸡蛋上浮、下沉多次的原因
Ⅱ.定量探究
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鸡蛋壳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其它成分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做如下实验。取用2.00 g鸡蛋壳样品,把20.00 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取滤渣,洗涤、干燥、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
稀盐酸的用量 | 剩余固体的质量 |
第一次加入5.00 g | 1.50 g |
第二次加入5.00 g | 1.00 g |
第三次加入5.00 g | 0.50 g |
第四次加入5.00 g | 0.30 g |
(1)从以上数据可知,这四次实验中,第 次样品中主要成分已完全反应。
(2)(3)计算过程中和最后数字精确到0.01,若是百分数,则精确到0.1%]
(2)求鸡蛋壳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和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在上述实验所得滤液中加30.00g水,加入 g氢氧化钙能使溶液pH等于7。此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4)用36.5%的浓盐酸配制20.00g上述稀盐酸需加水的体积为 (保留一位小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6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