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苏州卷)化学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7521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试卷考试时间:2015/7/6

1.简答题(共1题)

1.
(10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3)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在高温下炼铁:    
(4)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5)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2.单选题(共25题)

2.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滴水成冰 B. 铁杵成针 C. 热胀冷缩 D. 百炼成钢
3.
钛具有硬度大、密度小、熔点高、抗腐蚀性强等优良性能,被誉为“未来金属”。钛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钛酸亚铁(FeTiO3)。冶炼金属钛时,主要发生以下两个反应:①2FeTiO3+6C+7Cl2=2X+2TiCl4+6CO,②TiCl4+2Mg ="Ti" + 2MgCl2则X为()
A.FeCl2B.FeCl3C.Fe2O3D.FeCO3
4.
下列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B.锌粒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C.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D.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生石灰
5.
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净水剂。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2 B. +3 C. +4 D. +6
6.
苏州的“碧螺春”享誉全国。“碧螺春”茶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一个单宁酸分子是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C. 单宁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7∶23
D. 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7.
下列符号表示2个氧原子的是
A.O2B.2O2C.2OD.O2-
8.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B.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C.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D.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9.
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案错误的是
A.用澄清石灰水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B.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C.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白酒和白醋
D.用稀盐酸鉴别碳酸钠粉末和碳酸钙粉末
10.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C.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D.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11.
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 图1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 图2所示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 图3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 图4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12.
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个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13.
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波尔多液的配制可以在铁质容器中进行
B.铝制品抗腐蚀能力较铁制品强
C.用FeSO4溶液、Cu和Ag三种物质可以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
D.铁制品生锈产生的铁锈是一种疏松多孔的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Fe3O4
14.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
B.稀释浓硫酸时,沿烧杯壁将水缓缓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C.过滤时,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不断搅拌
D.氢气、甲烷等可燃性气体点燃前进行验纯
15.
下列标志属于物品回收标志的是
A. B. C. D.
16.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矿泉水是纯净物
B.富含氮、磷的生活污水排放到江河中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C.水能够溶解所有的物质
D.长期饮用蒸馏水有利于人体健康
17.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5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1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B.氯化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硝酸钾固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除去硝酸钾
C.氢氧燃料电池可以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化学能
D.饱和石灰水溶液放置较长时间后表面形成了一层白膜(若水没有减少),该溶液仍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
19.
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20.
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苏打能作发酵粉,是因为小苏打能与面粉反应
B.洗洁精能洗去碗筷上的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于洗洁精
C.浓硫酸可用作干燥剂,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D.液氧可用于火箭发射,是因为氧气具有可燃性
21.
下列实验现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气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C.加热“铜绿”时,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管壁出现小水珠
D.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2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中
B.生活中常接触到的“高钙牛奶”、“碘盐”中的“钙”、“碘”指的是离子
C.通常把pH<7的降水称为酸雨
D.氯化铵可以与草木灰(含碳酸钾)混合施用
23.
下列除去杂质(在括号内)选用的方法(在箭头右侧)正确的是
A.CO2气体(CO)点燃
B.MnO2固体(KCl)加水过滤
C.CO2气体(HCl)通入NaOH溶液中
D.KCl溶液(K2CO3加稀H2SO4
24.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糖类的是
A.葡萄糖B.淀粉C.蛋白质D.纤维素
25.
今年的6月5日是第44个“世界环境日”,也是我国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个“环境日”。我国今年的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将农田中产生的秸秆就地焚烧
B.将废旧电池深埋
C.增加植树造林面积
D.高炉炼铁的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2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B.闻药品的气味
C.加热液体D.读取液体体积

3.选择题(共2题)

27.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二区”的历史功绩。认为隋文帝“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28.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二区”的历史功绩。认为隋文帝“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4.填空题(共3题)

29.
2016年合肥市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查内容之一为“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测得碳酸饮料的pH________(填“<”或“=”或“>”)7。
(2)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B.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C.将pH试纸湿润后放在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D.读数时,在30秒内将pH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本次实验中滴管使用出现了如图1~图4所示的四种常见错误操作。请你从这四幅图中任意选择两幅,具体说明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明所选图的序号和后果)。

(4)使用白色点滴板完成实验有显色明显、便于对比、________(填一项)等优点。
30.
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鉴别羊毛线和棉线的方法是   
(2)可用   (填名称)来检验大米、面粉等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4)铁元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食用“加铁酱油”可预防   
(5)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将其盖灭的原理是   
31.
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实验室除去粗盐中泥沙等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

①操作Ⅰ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②在蒸发过程中,待  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2)由于粗盐中含有少量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不能满足化工生产的要求,因此必须将粗盐进行精制。流程如下图。

①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除了能除去粗盐中的CaCl2外,它还有一个作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通过操作Ⅲ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有   (用化学式表示)。
(3)若有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不饱和溶液100 kg,要将其变成20 ℃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以满足化工生产的需要,可采用的最简便方法是   。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5.实验题(共1题)

32.
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对中和反应
进行研究。
(1)对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要证明它们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可通过如下实验来进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①盛有稀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上述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观察到   现象时,说明它们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且恰好完全反应。
②将稀盐酸逐滴匀速加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化仪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pH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10、图11所示。

由图10、图11可知,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已发生中和反应的判断依据是   
(2)对于某些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只要将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观察到   现象,就可说明反应已经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