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山东省新泰市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7507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5/7/14

1.推断题(共1题)

1.
A~J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A是一种液体,H是一种红色固体,J的溶液呈黄色。
提示:(1)物质B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2)在高温下单质碳能与多种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F
(2)物质B在反应①中起 作用。
(3)反应①②③④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

2.计算题(共2题)

2.
2015年4月6日,福建漳州古雷腾龙芳烃PX项目联合装置区发生爆炸,造成严重污染,PX 是对二甲苯(p-xylene)的简写,其结构式如图,分子式为C6H4(CH3)2,它是一种透明液体,不溶于水,具有芳香气味,有毒,蒸汽可以和水蒸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请根据所学回答如下问题:

(1)对二甲苯属于     。(填“无机物” 或“有机物”)。
(2)对二甲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准确至0.1%),
(3)碳、氢原子个数之比是     最简比)
(4) g对二甲苯与3.2g甲烷含等质量的碳元素。
3.
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计算,

(1)生成气体的质量为  g;
(2)求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3)将所得不饱和溶液配置成1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多少克?(精确到0.1g )

3.单选题(共17题)

4.
钾—人体生命和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元素。下图是从元素周期表中得出的部分信息。下列关于钾元素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钾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钾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9
C.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10D.钾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9
5.
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容易锈蚀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向某固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D.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呈碱性
6.
我们每天都和物质打交道。以下物质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天然气燃烧B.铜制品锈蚀
C.太阳能热水D.铁矿石炼铁
7.
下列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微粒①易得到电子
B.微粒②和④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C.微粒③易形成+1价金属阳离子
D.微粒④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8.
下列各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一个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B.:一个氮分子由两个氮原子构成
C.:二个汞原子
D.:二个硝酸根离子
9.
下列各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 Fe2+:一个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B. N2:一个氮分子由两个氮原子构成
C. 2Hg:二个汞原子   D. 2NO3-:二个硝酸根离子
10.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A.AB.BC.CD.D
11.
加注“地沟油”调和而成的生物燃油首次载客试飞成功.一方面生物航油低碳环保,能够大幅减少温室气体,另一方面还有可能进一步改变餐饮废油的扭曲走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次载客飞行使用的生物燃油属于混合物
B.生物燃油的使用符合低碳的环保理念
C.生物燃油的出现标志着我们今后在餐桌上不可能再受地沟油的侵害
D.生物燃油开发利用,可以缓解目前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现状
12.
向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得滤渣中可能含有铜和锌B.所得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铜
C.所得滤液中可能含有Cu2+D.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Ag+、Zn2+、Cu2+
13.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为保证居民正常生活,必须对饮用水源净化处理。若用下述方法处理饮用水源:①消毒②自然沉降③过滤,处理先后顺序是
A.②③①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
14.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B. 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 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D.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21
15.
下列物质久置空气中质量都会改变,其原因只和水蒸气有关的是
A.固体烧碱B.浓硫酸C.生石灰D.洁净的铁钉
16.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个数为
A.3B.4C.5D.6
17.
如图表示了初中化学中一些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圈Ⅰ中发生的反应可能都是分解反应
B.利用反应②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C.圈Ⅱ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D.利用反应①可制得烧碱
18.
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检验、除杂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无色酚酞
B
鉴别硫酸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氯化钡溶液
C
除去氧化钙中的少量碳酸钙
加水溶解后过滤
D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HCl
氢氧化钠溶液
 
A.AB.BC.CD.D
19.
“水培”是一种室内植物无土栽培方式,又名“营养液培”。配制菠菜营养液时需要用到下列物质,其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H2OB.(NH42SO4C.KH2PO4D.Ca(NO32
20.
2015年1月2日,哈尔滨一仓库发生大火,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下列生活中处理火灾事故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档案资料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
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高层楼房失火时,要乘电梯迅速撤离

4.选择题(共3题)

21.有4条水平放置的平行线,有3条竖直放置的平行线(如图),数一数,它们一共组成了多少个长方形?

一共组成了{#blank#}1{#/blank#}个长方形.

22.710-230=(   )
23.710-230=(   )

5.填空题(共2题)

24.
为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全面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烟台市近日出台《2014年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意见》。请围绕“海洋”这个话题回答以下问题:
(1)从海水中提取出的粗盐中除了NaCl外,还含有Ca2、Mg2、SO42及泥沙等杂质,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A.②④⑤①③
B.⑤④②③①
C.⑤②④③①
D.②⑤④①③
 
(2)海水提取出粗盐后的母液中,还含有较多的氯化镁,用氯化镁可制得金属镁。
①工业上从母液中提取氯化镁的过程如下图:反应1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物质X是    (填名称)。

②海水制镁过程中对于如何富集镁离子,甲、乙、丙三位同学各自提出自己的设想:
甲:直接往海水中加入石灰乳
乙:高温加热蒸发海水后,加入石灰乳
丙:向晒盐后的卤水中,加入石灰乳
通过分析比较,你认为   的设想最为经济合理(选填“甲”、“乙”或“丙”).
(3)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的“侯氏制碱法”,是向滤出NaHCO3晶体后的NH4Cl溶液中加入NaCl粉末,析出可用作肥料的NH4Cl。NH4Cl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写出一条P点表示的意义
②将t2℃时NH4Cl饱和溶液的温度降到t1℃,溶液中NH4Cl的质量分数会 (填“变大”“变小”“不变”之一)。
③当NH4Cl固体中含有少量NaCl时,可采用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NH4Cl。
25.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厨房里蕴藏着许多化学知识。
①下列食物中,维生素含量比较丰富的是    (填字母序号);

②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品,食盐适量加碘可以有效预防碘缺乏引起的
③下列物品所用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填选项字母)
A、铝制高压锅 B、矿泉水瓶 C、玻璃杯
(2)南京市青奥会举行期间,为了控制汽车尾气给空气造成的污染,南京市在燃料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用节能环保车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①图1中公交车使用的天然气,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图2是上海国际汽车展中,我国自行研制的氢动力概念跑车。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是氢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图3是由上汽集团自主研发的“叶子”概念车,该车顶部的“大叶子”是一部光电转化器,可以把 能转化为电能。

6.实验题(共1题)

26.
下图所示是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后,A、B、C、D、E中均可观察到明显现象。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中的现象________,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F装置收集的气体是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计算题:(2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3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