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0题)
2.
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的种类②分子种类③元素的种类
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⑤原子的数目⑥物质的种类⑦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
①原子的种类②分子种类③元素的种类
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⑤原子的数目⑥物质的种类⑦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
A.①③④⑤ | B.①②③④⑤⑦ | C.①③④⑤⑦ | D.全部 |
4.
现取3.2克某物质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则该物质中
A.只有碳元素 |
B.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
C.一定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 |
D.一定含碳、氢、氧元素 |
5.
将A、B、C三种物质各16g 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2g A、27g C和一定质量的D,已知B完全反应.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6、32、44、18,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A. 2A+B=C+2D B. A+2B=C+2D C. 2A+B=2C+D D. A+B=C+D
A. 2A+B=C+2D B. A+2B=C+2D C. 2A+B=2C+D D. A+B=C+D
6.
阿斯匹林化学式为C7H6O3,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它每个分子含16个原子
B. 它由三种元素组成
C. 各元素的质量比为:C:H:O=7:6:3
D.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38
A. 它每个分子含16个原子
B. 它由三种元素组成
C. 各元素的质量比为:C:H:O=7:6:3
D.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38
7.
将一定质量铁粉和银粉的混合物加入Cu(NO3)2溶液中,反应结束后,过滤,下列对滤渣成分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铁 |
B.滤渣中一定有铁和铜 |
C.滤渣中一定有铜和银 |
D.滤渣中一定有铁和银 |
9.
CO2气体排放过多会造成地球温度升高,引起许多生态问题.1997年联合国各成员国就如何控制C02等的排放量达成一项《京都议定书》.下列措施中不利于控制CO2摊放的是
A.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提高核电在电力生产中的份额 |
B.积极开发利用氢能源,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 |
C.鼓励家庭购买轿车,适当限制公共交通的发展 |
D.开展绿化国土的行动,建立绿色家园 |
10.
选项 | 物质 | 所含杂质(少量)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H2 | HCl | 将气体通过NaOH溶液,干燥 |
B | MgCl2 | FeCl2 | 加入过量的镁粉、过滤 |
C | MnO2 | KCl |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D | CaO | CaCO3 |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
A.A | B.B | C.C | D.D |
2.填空题- (共8题)
11.
某无色气体可能由H2、CO、CO2和N2中一种或几种组成.当该气体依次通过:①澄清石灰水②灼热的氧化铜③澄清石灰水时(①②③中的物质都是足量的),①中石灰水没有变浑浊,②中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红色,③中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可能含有 .
14.
“非典”疾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新病种,对环境消毒是有效预防“非典”的重要途径,常用的消毒剂是过氧乙酸(C2H4O3),在它的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是 ,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17.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
(1)写出用CO和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为原料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盛水的铁锅与水面接触的一圈最易生锈,钢铁生锈的条件是 .
(2)设计从废水中回收硫酸亚铁固体和铜的实验方案如下:

金属X是 ,写出上述实验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 .
(1)写出用CO和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为原料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盛水的铁锅与水面接触的一圈最易生锈,钢铁生锈的条件是 .
(2)设计从废水中回收硫酸亚铁固体和铜的实验方案如下:

金属X是 ,写出上述实验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 .
18.
实验室提供以下常用仪器,供完成下列气体制取实验时选用

(1)写出上述仪器名称:a b
(2)若直接用G图所示装置来收集气体,
①O2由 口进入(填导管口编号,下同);
②若先将装置中充满水,则H2由 口进入.

(1)写出上述仪器名称:a b
(2)若直接用G图所示装置来收集气体,
①O2由 口进入(填导管口编号,下同);
②若先将装置中充满水,则H2由 口进入.
3.实验题- (共1题)
19.
课外小组同学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接触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
(1)实验准备
查阅资料
①过氧化钠能与水、二氧化碳,盐酸反应,反应过程中均有氧气放出.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碳酸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CO2能与碳酸钠水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CO2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设计方案1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②老师指出,应在M点前增加下列 装置(如图2),才能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论.
(2)实验过程
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K1、K2关闭;
②向装置中分别加入所需药品,写出装置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实验时,先打开 (填K1或K2),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口处,一段时间后,关闭它,再打开另一个弹簧夹,再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口处.
④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始终不复燃.
(3)实验分析
①为观察到最终木条复燃,甲建议在Ⅲ后安装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目的是 .
②乙认为即使采纳甲的建议且最终观察到木条复燃,也不能证明CO2与Na2O2发生反应,原因是 .
(4)实验反思
丙同学认为:应进一步证明CO2与Na2O2反应生成新物质.他补充的实验是:取Ⅲ中反应后所得固体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则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丁同学认为:丙同学实验时应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否则不能证明CO2与Na2O2反应,其理由是 .
(1)实验准备
查阅资料
①过氧化钠能与水、二氧化碳,盐酸反应,反应过程中均有氧气放出.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碳酸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CO2能与碳酸钠水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CO2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设计方案1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②老师指出,应在M点前增加下列 装置(如图2),才能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论.
(2)实验过程
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K1、K2关闭;
②向装置中分别加入所需药品,写出装置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实验时,先打开 (填K1或K2),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口处,一段时间后,关闭它,再打开另一个弹簧夹,再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口处.
④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始终不复燃.
(3)实验分析
①为观察到最终木条复燃,甲建议在Ⅲ后安装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目的是 .
②乙认为即使采纳甲的建议且最终观察到木条复燃,也不能证明CO2与Na2O2发生反应,原因是 .
(4)实验反思
丙同学认为:应进一步证明CO2与Na2O2反应生成新物质.他补充的实验是:取Ⅲ中反应后所得固体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则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丁同学认为:丙同学实验时应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否则不能证明CO2与Na2O2反应,其理由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0道)
填空题:(8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