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9题)
2.
某有机物R和氧气置于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测得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如下表: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x的值为5
B. R物质中只含有碳、氢元素
C. R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
D.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2∶3
| R | O2 | CO2 | H2O |
反应前质量(g) | 51 | 96 | 0 | 0 |
反应后质量(g) | x | 0 | 88 | 54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x的值为5
B. R物质中只含有碳、氢元素
C. R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
D.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2∶3
3.
“水是生命的源泉”。下面对水化学式(H2O)意义的理解,错误的是
A.水是一种氧化物 |
B.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
C.水分子中含有氢、氧两种原子 |
D.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 |
5.
X是一种合成纤维的原料,低毒,其化学名称为二甲苯,化学式为C8H10.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二甲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
B.对二甲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5 |
C.对二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 |
D.对二甲苯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构成 |
8.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重要的溶剂.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
B.用肥皂水不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
C.将黄河水经沉降、过滤、吸附,灭菌等净化操作后,可供人们生活用水 |
D.水体有一定的自净功能,部分工业污水可直接排放 |
9.
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
B.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
C.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
D.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
2.选择题- (共5题)
3.填空题- (共6题)
15.
A~D是初中化学所学的常见物质,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A、B常温下为无色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C、D均为黑色粉末.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2)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3)物质A的一种用途

(1)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2)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3)物质A的一种用途
16.
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_____(填字母代号)。
(2)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易失去电子的是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3)C中x =__________。

(1)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_____(填字母代号)。
(2)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易失去电子的是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3)C中x =__________。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图中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2)为什么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必须浸没在液面以下?
(3)验证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
(3)小彭同学设计了如图乙实验装置并验证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F中现象是 ;G中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1)图中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2)为什么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必须浸没在液面以下?
(3)验证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
(3)小彭同学设计了如图乙实验装置并验证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F中现象是 ;G中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9道)
选择题:(5道)
填空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