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7题)
1.
将甲烷(CH4)与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密闭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 CH4 | O2 | H2O | CO2 | X |
反应前质量/g | 8.0 | 28.8 | 0 | 0 | 0 |
反应后质量/g | 0 | 0 | 18.0 | 13.2 | m |
A.表中m的值为3.6 | B.物质X一定含有氢元素 |
C.物质X一定不含有碳元素 | D.若氧气为32g,则无X物质生成 |
3.
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根据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 根据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 根据结构观: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 根据守恒观:10mL质量分数40%的硫酸,加10mL水后质量分数变为20%
A. 根据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 根据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 根据结构观: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 根据守恒观:10mL质量分数40%的硫酸,加10mL水后质量分数变为20%
4.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 |
B.t1℃时,a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比为1∶5 |
C.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0℃后,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
D.t2℃时30 g a物质的饱和溶液稀释成20%溶液需加入水的质量为20 g |
5.
下列物质提纯或除杂所用试剂和分离方法正确的是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杂试剂 | 分离方法 |
A | CuO(Cu) | HCl溶液 | 溶解、过滤 |
B | NaCl(Na2SO4) | 适量BaCl2 | 吸附 |
C | KCl(MnO2) | H2O |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
D | SO2(HCl) | NaOH | 洗气 |
A.A | B.B | C.C | D.D |
6.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醋酸显酸性,可洗涤水垢 |
B.甲醛能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可保鲜食品 |
C.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可制造人造骨 |
D.某些植物花瓣浸出液在pH不同的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作酸碱指示剂 |
7.
石头纸——是一种新型、环保纸张。其外观与传统的木浆纸一样,但它的制作方法与木浆纸不同,是将碳酸钙粉末加上15%的聚乙烯和5%的胶合剂,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制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聚乙烯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 B.石头纸的应用不会减少对树木的砍伐 |
C.利用稀盐酸可以区别石头纸和木浆纸 | D.石头纸极易溶于水可以回收利用 |
2.填空题- (共3题)
8.
⑴下表为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X=___________;若X=8,请写出该离子的符号___________。
②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______ (填符号)。
③上述元素组成的酸有多种,试写出由三种元素组成的酸的化学式:
元素名称 | 氢 | 氦 | 氮 | 氧 | 钠 | 硫 |
元素符号 | H | He | N | O | Na | S |
原子结构示意图 | ![]() | ![]() | ![]() | ![]() | ![]() |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X=___________;若X=8,请写出该离子的符号___________。
②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______ (填符号)。
③上述元素组成的酸有多种,试写出由三种元素组成的酸的化学式:
9.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现有H、C、O、Na四种常见的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各一种(用化学式表示):
①葡萄糖 ;②温室气体臭氧 ;
③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④发酵粉中的主要成分小苏打 .
(2)家庭厨房实际上是一个化学世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它是由 构成(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②冰箱除味剂中的活性炭可以去除冰箱里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③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 .
④可以利用厨房中的 清洗水壶中的水垢.
(1)现有H、C、O、Na四种常见的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各一种(用化学式表示):
①葡萄糖 ;②温室气体臭氧 ;
③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④发酵粉中的主要成分小苏打 .
(2)家庭厨房实际上是一个化学世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它是由 构成(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②冰箱除味剂中的活性炭可以去除冰箱里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③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 .
④可以利用厨房中的 清洗水壶中的水垢.
10.
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2)实验室选用A、D装置制取O2,气体收集完毕时,应先 (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可用(NH4)2SO4固体和熟石灰混合加热制取NH3,应选择发生装置为 。
(4)选择发生装置B和收集装置 (选填序号)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CO2,若将发生装置由B改为F,其优点是 。

①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除杂装置(如右图)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 (选填字母);
a.1→2→4→3 b.2→1→3→4
c.4→3→1→2 d.3→4→2→1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 。
②写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1)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2)实验室选用A、D装置制取O2,气体收集完毕时,应先 (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可用(NH4)2SO4固体和熟石灰混合加热制取NH3,应选择发生装置为 。
(4)选择发生装置B和收集装置 (选填序号)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CO2,若将发生装置由B改为F,其优点是 。

①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除杂装置(如右图)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 (选填字母);
a.1→2→4→3 b.2→1→3→4
c.4→3→1→2 d.3→4→2→1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 。
②写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实验题- (共2题)
11.
以下是甲、乙两同学对有关镁与盐酸反应的系列研究。
研究一:镁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以及反应速率的变化:

(1)反应中试管外壁发烫,说明镁与稀盐酸反应是 反应(填 “吸热”或“放热”)。
(2)实验测得镁片产生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则t1~t2时间内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研究二:反应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探究:
(3)甲同学反应后用pH试纸测定试管中溶液的酸碱性,发现pH小于7,说明甲同学所得溶液呈 性(选填“酸”“碱”或“中”)。
甲同学:猜想Ⅰ:稀盐酸过量,使溶液pH小于7;猜想Ⅱ:氯化镁溶液pH小于7。为验证猜想,甲同学需测定 溶液的酸碱性,实验表明该溶液显弱酸性。
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4)乙同学重复甲同学实验时,发现反应后所得试管中溶液pH大于7。发现实验与甲同学实验不同的是,反应后的试管中镁条有剩余。乙同学猜想可能是镁与热水反应生成了碱性物质。乙同学为验证猜想,在滴有两滴酚酞的热水中放入一段打磨过的镁条,观察到溶液很快变为红色,同时还观察到镁条表面有气体生成,收集并点燃该气体,发现能燃烧,请根据实验现象写出镁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5)活泼金属能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实验发现钠与冷水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由此可见金属与水反应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填“有关”或“无关”)。
研究三:确定镁条的成分:
称取3.2g表面被氧化的镁条(表面物质作为氧化镁), 放入10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体0.2g。求:
(6)此镁条中金属镁的质量,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研究一:镁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以及反应速率的变化:

(1)反应中试管外壁发烫,说明镁与稀盐酸反应是 反应(填 “吸热”或“放热”)。
(2)实验测得镁片产生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则t1~t2时间内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研究二:反应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探究:
(3)甲同学反应后用pH试纸测定试管中溶液的酸碱性,发现pH小于7,说明甲同学所得溶液呈 性(选填“酸”“碱”或“中”)。
甲同学:猜想Ⅰ:稀盐酸过量,使溶液pH小于7;猜想Ⅱ:氯化镁溶液pH小于7。为验证猜想,甲同学需测定 溶液的酸碱性,实验表明该溶液显弱酸性。
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
(4)乙同学重复甲同学实验时,发现反应后所得试管中溶液pH大于7。发现实验与甲同学实验不同的是,反应后的试管中镁条有剩余。乙同学猜想可能是镁与热水反应生成了碱性物质。乙同学为验证猜想,在滴有两滴酚酞的热水中放入一段打磨过的镁条,观察到溶液很快变为红色,同时还观察到镁条表面有气体生成,收集并点燃该气体,发现能燃烧,请根据实验现象写出镁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5)活泼金属能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实验发现钠与冷水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由此可见金属与水反应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填“有关”或“无关”)。
研究三:确定镁条的成分:
称取3.2g表面被氧化的镁条(表面物质作为氧化镁), 放入10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体0.2g。求:
(6)此镁条中金属镁的质量,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2.
“对比试验”是化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走进实验室做了如下试验,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通过试验A,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性(填一条物理性质).
(2)对于实验B,一段时间观察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由此得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由于铁与水和直接接触.欲除去铁锈可用加 浸洗的方法,铁制品除锈时 (填“能”或“不能”)长时间浸在酸溶液中.
(3)实验C是利用体积相同并充满CO2的软塑料瓶、等量的水(瓶①)和NaOH溶液(瓶②)进行实验,根据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证明CO2和NaOH溶液中的溶质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D的烧杯②中呈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烧杯①中液体时浓氨水时,烧杯②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当烧杯①中液体换成浓盐酸,且烧杯②中液体换成滴有酚酞NaOH溶液时,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

(1)通过试验A,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性(填一条物理性质).
(2)对于实验B,一段时间观察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由此得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由于铁与水和直接接触.欲除去铁锈可用加 浸洗的方法,铁制品除锈时 (填“能”或“不能”)长时间浸在酸溶液中.
(3)实验C是利用体积相同并充满CO2的软塑料瓶、等量的水(瓶①)和NaOH溶液(瓶②)进行实验,根据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证明CO2和NaOH溶液中的溶质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D的烧杯②中呈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烧杯①中液体时浓氨水时,烧杯②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当烧杯①中液体换成浓盐酸,且烧杯②中液体换成滴有酚酞NaOH溶液时,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7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