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广西钦州地区九年级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7199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8

1.科学探究题(共1题)

1.
为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实验前需将金属丝打磨,目的是_____________.
(2)甲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乙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
(3)通过甲、乙实验探究,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
(4)若采用丙实验方案也可得出相同结论,则金属C是___________.

2.计算题(共1题)

2.
请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步骤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所用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7.3%.
(2)计算原混合物样品中CaCl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单选题(共18题)

3.
下列成语或谚语中描述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斩钉截铁B.铁杵磨针C.金光闪闪D.真金不怕火炼
4.
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颜色变化的是(  )
A.木炭粉与氧化铜共热B.澄清石灰水滴入稀盐酸中
C.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振荡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5.
判断下列化合物属于盐的是(  )
A.Na2OB.Mg(OH)2C.HNO3D.CaCl2
6.
实验室制取干燥的CO2气体,不会用到的装置是( )
A.B.C.D.
7.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化学学习中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Zn不能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
B.Ag能将硝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
C.在Al、Mg、Fe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Mg
D.铝不易锈蚀而铁易锈蚀,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弱
8.
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NaCl中含有Na2CO3
加水溶解
B
鉴别NaOH和Ca(OH)2溶液
加Na2CO3溶液
C
除去FeSO4溶液中的CuSO4
加适量Zn粉,过滤
D
除去CO2中的CO
通过足量NaOH溶液
 
A.AB.BC.CD.D
9.
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是Al(OH)3]治疗胃酸过多,胃液pH的变化
B.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投入到盛有足量同种稀硫酸的两个容器中
D.浓盐酸敞口放置
10.
名称中有“水”字的物质可能是溶液,下列有“水”字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食盐水B.油水C.泥水D.蒸馏水
11.
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D.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则溶质都以分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铵盐能与碱反应生成氨气,则化肥硫酸铵不能与熟石灰混合施用
D.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13.
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搅拌后,发现温度升高、石蜡熔化,塑料片掉了下来。该同学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
A.浓硫酸B.氢氧化钠
C.氧化钙D.硝酸铵
14.
下列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氧气具有助燃性
用于火箭发射
B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
干燥氢气
C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除铁锈
D
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吸收二氧化硫
 
A.AB.BC.CD.D
15.
下列转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
A.Fe →Fe(OH)3B.H2SO4 →HCl
C.BaCl2 → Ba(NO32D.CuSO4→Cu(OH)2
16.
下列各组中的化学式与俗名、学名能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A.Ca(OH)2 生石灰  氢氧化钙B.KOH    烧碱  氢氧化钾
C.Na2CO3  纯碱    碳酸钠D.NaHCO3 苏打  碳酸氢钠
17.
如图是X、Y、Z三种液体的对应近似pH,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X显酸性B.Y一定是水
C.Z可能是碳酸钠溶液D.Z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18.
能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
A.氧化铜B.氢氧化镁
C.碳酸钙D.硝酸银溶液
19.
欲使冬小麦根系发达,耐寒耐旱,往往需要施加磷肥,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你认为宜施加的肥料是( )
A.Ca(H2PO4 2B.NH4HCO3C.KNO3 D.CO(NH22
20.
以下是某些同学在“测定土壤酸碱性”实验中的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加土壤颗粒B.加水溶解C.振荡试管D.用玻璃棒蘸取清液

4.选择题(共1题)

21.一个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正方形的边都是1,则该三棱锥的体积为(  )

5.填空题(共7题)

22.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小华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和他一起完成实验活动。

(1)在白色点滴板上完成实验A,请将实验现象补充完整。
 
 稀硫酸
 氢氧化钙溶液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
 溶液变蓝色
 
(2)实验B是稀释浓硫酸的实验操作,液体a应为__________;
(3)实验B和实验C都用到了玻璃棒,作用并不同,实验C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
(4)实验D用于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看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碱的化学性质,氢氧化钠还可以和醋酸(CH3COOH)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 + CH3COOH = CH3COONa + H2O,则氢氧化钙与醋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3.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如图所示)的无色溶液,老师请各小组同学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经了解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原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
由此猜测:这瓶无色溶液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理论分析】为了确定该溶液,他们首先进行了分析:
甲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溶液______________。
乙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过滤,向白色沉淀中滴加____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消失。
 
【实验结论】
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丙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用化学符号填空:依据给定的元素化合价,从五种元素中选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物质:
(1)单质____________;(2)常用作调味品的盐____________;
(3)最常用于灭火的氧化物___________;(4)胃酸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
25.
我们现阶段所学的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中的一些阴、阳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水、气体或沉淀,如BaCl2溶液和Na2SO4溶液反应,实际参加反应的是Ba2+和SO42结合生成BaSO4沉淀,而Cl和Na+则是“旁观者”,并没有参加反应,仍然在溶液中。请在下图圆圈A、B、C、D填入适当的分子或离子符号,体现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实质:

(1)A_____________(2)B_____________
(3)C_____________(4)D_____________
26.
如图所示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其中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A和B发生中和反应可得到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调味品,固体C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A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B的溶液中存在的阴离子____________。
(2)长久敞口放置的B固体在空气中吸水潮解,此过程是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E、F的物质类别相同,且E与F能反应放热,F也能与A溶液发生反应,则F与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与D反应可得到B,则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将下列物质前的序号填入适当的空格中:
①稀盐酸   ②消石灰  ③碳酸钙   ④氢氧化钠    ⑤氢气  ⑥硝酸钾
(1)一种复合肥是_______;(2)在农业上常用来配置波尔多液______;
(3)理想的高能燃料是_______;(4)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是______;
(5)常用的补钙剂是_______;(6)炉具清洁剂中含有的是______。
28.
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了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同学们按如图1的操作进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③的名称是_______;
(2)如图2折叠纸的情形中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操作④中给蒸发皿加热时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垫石棉网;当观察到蒸发皿内_________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
(4)在计算精盐产率时,发现产率偏低,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