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若10g粗锌(杂质不反应也不溶于水)与193.7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烧杯中有203.5g物质,求:①生成氢气的质量;
②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
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0.1%)。
②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
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0.1%)。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A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B实验用于确认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发生化学反应(实验前K1、K2均处于关闭状态).请写出实验中K2处于关闭状态下打开K1时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B实验全过程(先关K2开K1,再关K1开K2)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两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观察到液体呈红色,由此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烧杯的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一定含有的物质:酚酞、水和____________,还含有能使酚酞变红的物质.同学们猜想能使酚酞变红的物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CaCl2+Na2CO3=CaCO3↓+2NaCl
(猜 想)废液中能使酚酞变红的物质是:
A.只有氢氧化钠 B.只有碳酸钠 C.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猜想.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逐滴加入氯化钙溶液.
(结论解释)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确切的结论.(下图为同学们根据部分实验现象绘制的关系曲线).

猜想中一定不成立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1)写出A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B实验用于确认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发生化学反应(实验前K1、K2均处于关闭状态).请写出实验中K2处于关闭状态下打开K1时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B实验全过程(先关K2开K1,再关K1开K2)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两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观察到液体呈红色,由此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烧杯的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一定含有的物质:酚酞、水和____________,还含有能使酚酞变红的物质.同学们猜想能使酚酞变红的物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CaCl2+Na2CO3=CaCO3↓+2NaCl
(猜 想)废液中能使酚酞变红的物质是:
A.只有氢氧化钠 B.只有碳酸钠 C.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猜想.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逐滴加入氯化钙溶液.
(结论解释)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确切的结论.(下图为同学们根据部分实验现象绘制的关系曲线).

猜想中一定不成立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3.单选题- (共13题)
3.
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的质量(g) | 7.6 | 2.0 | 0.2 | 0 |
反应后的质量(g) | 3.2 | X | 5.8 | 0.4 |
A.X=0.4 |
B.丁一定是单质 |
C.甲和乙是反应物 |
D.反应中的甲、丙发生改变的质量比是11:14 |
8.
化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和能源利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途径 |
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
C.生活中常用的合金、塑料、蚕丝等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
D.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主要包括:SO2、CO、NO2、CO2、臭氧等 |
4.填空题- (共6题)
16.
在下列转化关系中,各物质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甲、乙、丙属于单质,A为黑色固体(一种金属氧化物),C属于盐。

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式表示:A________B________
(2)写出甲单质在生活中的一个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式表示:A________B________
(2)写出甲单质在生活中的一个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请用化学用语表示。
(1)2个氯原子_________________(2)葡萄糖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
(3)铵根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4)硫酸亚铁中的阳离子______________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_____
(1)2个氯原子_________________(2)葡萄糖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
(3)铵根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4)硫酸亚铁中的阳离子______________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_____
18.
2007年3月22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应对水短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下列除去污水中臭味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
(2)某同学用相同的铁钉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的实验如图。经过一周观察:试管A 和C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试管B中的铁钉明显锈蚀。

①通过探究发现:铁生锈是铁与_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存在时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②A中加入的蒸馏水要事先煮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其步骤如下:①计算: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_;②称量;③溶解;④装瓶并贴标签。请在装有所配制溶液的试剂瓶(见下图)标签上标明相应信息。___________
(1)下列除去污水中臭味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
A.搅拌 | B.吸附 | C.静置 | D.过滤 |

①通过探究发现:铁生锈是铁与_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存在时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②A中加入的蒸馏水要事先煮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其步骤如下:①计算: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_;②称量;③溶解;④装瓶并贴标签。请在装有所配制溶液的试剂瓶(见下图)标签上标明相应信息。___________

19.
厨房中蕴藏着许多化学知识.
(1)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_________(填“调大”或“调小”)
(2)防止菜刀生锈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
(1)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_________(填“调大”或“调小”)
(2)防止菜刀生锈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
20.
25℃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_____
(2)图2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填“甲”或“乙”)
(3)图3中固体甲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__.

(1)图1中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_____
(2)图2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填“甲”或“乙”)
(3)图3中固体甲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__.
21.
化学与健康息息相关.
(1)“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使我们更健康.
①下列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青菜 B.馒头 C.鸡蛋
②为了预防佝偻病,幼儿及青少年每日必须摄入足量的________元素;
(2)下列做法,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食用霉变的食品 B.食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海产品 C.常喝牛奶或豆浆.
(1)“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使我们更健康.
①下列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青菜 B.馒头 C.鸡蛋
②为了预防佝偻病,幼儿及青少年每日必须摄入足量的________元素;
(2)下列做法,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食用霉变的食品 B.食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海产品 C.常喝牛奶或豆浆.
5.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3道)
填空题:(6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