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7届九年级5月中考押题卷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6975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7/6/1

1.科普阅读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味精,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增鲜调味品之一,为白色柱状结晶体,其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C5H8NO4Na)和食盐。味精被摄入人体中,谷氨酸钠与胃酸作用生成谷氨酸和氯化钠,很快被消化吸收为蛋白质,并参与人体中的多种新陈代谢。
最初的味精是水解蛋白质然后纯化得到的。现代工业生产采用某种擅长分泌谷氨酸的细菌发酵得到,发酵的原料可以用淀粉、甜菜、甘蔗等,使得生产成本大为降低。这个过程跟酒、醋、酱油的生产是类似的。
味精的使用浓度占食品重量的0.2% ~ 0.8%能最大程度增进食品的天然风味。
味精的鲜味受什么因素影响呢?经实验测定发现,当加热至100℃以上时,会引起部分失水,生成焦谷氨酸钠,失去鲜味,且有轻微毒性。下表是焦谷氨酸钠含量与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的关系。
加热时间
(小时)
焦谷氨酸钠含量(%)
100℃
107℃
115℃
0.5
0.3
0.4
0.7
1.0
0.6
0.9
1.4
2.0
1.1
1.9
2.8
4.0
2.1
3.6
5.7
 
实验表明,味精的鲜味与水溶液的酸碱度有关,当pH值在5.5-8.0时,鲜味最强;当pH值小于4.0时鲜味较弱;当pH值大于8.0时由于形成二钠盐而鲜味消失。
实验研究还表明,味精对婴幼儿,特别是几周以内的婴儿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它能使婴幼儿血中的锌转变为谷氨酸锌随尿排出,造成体内缺锌,影响宝宝生长发育,并产生智力减退和厌食等不良后果。因此产后3个月内乳母和婴幼儿的菜肴不要加入味精。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谷氨酸钠的物理性质有
(2)谷氨酸钠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    
(3)谷氨酸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下列关于味精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炒菜时加入味精后生成焦谷氨酸钠的含量只与加热时间有关
B.烹饪时加入味精的最佳时间是大火翻炒时
C.婴幼儿的食品中不应该加入味精
D.味精应避免在酸性或碱性较强的条件下使用
(5)请你为饭店的厨师们提一条使用味精的建议:

2.计算题(共1题)

2.
利用酸洗钢材时产生的废液(主要成分为FeCl2)为原料,在高温下经氧化得到可作为高档永磁铁氧体原料的高纯氧化铁,同时产生的氯化氢气体可制成盐酸返回酸洗钢材车间重复使用。其工艺原理为:4FeCl2+O2+4H2O2Fe2O3+8HCl。现有 1.5t 某酸洗钢材废液,其中FeCl2的质量分数为 25.4%。试计算:
(1)氧化铁中铁、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1.5t 上述酸洗钢材废液中含FeCl2的质量为    kg。
(3)用上述废液经高温处理后,最多可以得到氧化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3.简答题(共1题)

3.
化学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铁的金属活动性。

(1)若要证明Fe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X溶液可选用______,其现象为______。
(2)若X溶液为少量硫酸铜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待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放入金属R,观察到R表面有黑色固体析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Fe、Cu、R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______。

4.科学探究题(共1题)

4.
学习酸碱盐知识后,同学们知道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能发生反应,可观察到溶液变浑浊。甲组同学进行右图所示的实验,却未观察到预期现象。

(提出问题)未观察到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和假设)
①与氢氧化钙溶液的浓度有关。若使用更大浓度的氢氧化钙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
②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碳酸钠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经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①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
(进行实验)乙组同学针对猜想②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探究猜想②
取4支试管,向其中分别加入
碳酸钠溶液浓度/%
是否浑浊
10
不浑浊
5
不浑浊
1
浑浊
0.5
浑浊
 
(解释与结论)
(1)补全上述实验操作:取4支试管,向其中分别加入____。
(2)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出现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3)乙组实验证明:猜想②不成立,碳酸钠溶液浓度在0.5~10%的范围内,能否出现浑浊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其关系是____。
(实验反思)
(1)丙组同学对乙组所做实验中未出现浑浊的原因进行探究。设计了多组实验,其中部分同学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丙组同学的实验目的是____。
(2)依据乙、丙两组的实验探究,丁组同学仍使用甲组的仪器和药品对甲组实验进行了改进,当滴入几滴某溶液后,溶液迅速变浑浊。其实验操作是____。

5.单选题(共15题)

5.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金属拉丝B.粮食酿酒C.酒精挥发D.冰雪融化
6.
下列各种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石墨作铅笔芯
C.用稀盐酸除去铁锈D.用铜丝作导线
7.
工业上用甲和乙反应制备燃料丙。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甲的化学式为CH2B.甲、乙、丙都是氧化物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D.反应中甲、乙、丙的分子个数比为2:1:117
8.
工业用盐中含有的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①NaNO2+NH4Cl===NaCl+NH4NO2
②NH4NO2===N2↑+2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NH4NO2由三种元素组成
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C.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
D.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四种
9.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B.石油C.海水D.蒸馏水
10.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B.CO2C.Na2CO3D.Ca(OH)2
11.
氢元素与氧元素化学性质不同的本质区别是
A.原子的质子数不同B.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C.原子的中子数不同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12.
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氧分子的是(  )
A.O2B.2O2C.2OD.O2-
13.
区别下列各组物质,选用的方法或试剂正确的是   
选项
物   质
方法或试剂
A
空气、氧气和氮气
燃着的木条
B
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酚酞溶液
C
稀盐酸和稀硫酸
氧化铁
D
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稀盐酸
 
A.AB.BC.CD.D
14.
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垃圾分类处理B.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C.使用节水龙头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15.
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蒸馏水B.豆浆C.酸奶D.医用酒精
16.
根据下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A的溶解度大于B
B.t2℃时,A、B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3℃时,将A、B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掉10g水,析出A的质量大
D.分别将A、B在t1℃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增大
17.
某花圃的花卉缺乏磷元素,应施用的化肥是
A.B.C.CO(NH2)2D.
18.
右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以下实验,最终U型管中两侧液面左高右低,则加入的X、Y分
别是
A.水和氧化钙
B.稀盐酸和镁条
C.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D.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
19.
下列图示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B.加热液体C.滴加液体D.过滤

6.填空题(共12题)

20.
学会审美。
学习插花。同学们发现鲜花保鲜营养液中含有硼酸(H3BO3)、阿司匹林(C9H8O4)等物质。硼酸中硼元素(B)的化合价是   ;阿司匹林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其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式是   
21.
物质由元素组成,请根据H、C、O、Cl、Ca、Na、Fe七种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某固体可以用于人工降雨,组成该固体的元素为______。
(2)A、B两种物质分别由1种或2种元素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物质
A
B
滴加的物质
稀盐酸
稀盐酸
现象
生成浅绿色溶液和一种可燃性气体
生成黄色溶液
 
① A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
② B中滴加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和胶塞,向放有少量固体C的甲中加入足量D的溶液,塞紧胶塞,观察到甲中有气泡,乙中溶液变浑浊。关闭止水夹,甲中无色液体流入乙中,乙中有气泡产生,浑浊液变为无色溶液。乙中溶液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甲中无色液体流入乙中时所含溶质可能的组成为___。
22.
为了研究反应中压强的变化情况,利用下图进行实验。

(1)检查装置气密性:打开a,关闭b,在A中加入水, ,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用同样原理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2)在A、B中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在集气瓶内放入一定量的大理石,将a、b都打开,用注射器加入足量稀盐酸直至液面浸没下端管口,保持注射器活塞不动。此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关闭b,集气瓶中持续产生气体,A中的现象是 。判断A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若没有反应,写出理由;若发生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23.
碳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检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电石的主要成分碳化钙(CaC2),遇水立即发生激烈反应,放出热量,生成乙炔(C2H2)气和另一种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其剥离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就像我们将写错的字用胶条从纸上粘下来一样。石墨烯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如图),图中每一个小球代表一个碳原子。它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关于石墨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
A.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烯属于物理变化B.石墨烯由碳原子组成
C.石墨烯中每个碳原子连接四个六元环D.石墨的导电性比银强
24.
大家开始烧烤食物,进行野餐。
(1)用下列物质腌制鱼肉,其中不属于调味品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食盐     B酱油 C水
(2)将鱼用铝箔包好进行烤制,很快鱼肉烤熟了,在烤制过程中体现了铝箔具有良好的______性。
(3)烤鱼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的体积很小
(4)野餐结束后,收集到一些垃圾,可回收利用的是______。
A矿泉水瓶 B金属饮料罐 C报纸
25.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以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煤的加工产品有很多用途,其中焦炭广泛应用于炼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
b.煤加工成焦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c.煤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2)以煤、空气、水为原料还可以合成氨(NH3)。主要生产流程如下:

设备1中主要反应:① C + O2CO2; ② C + H2OCO + H2。为了保持炉温,提高H2的产量,需要交替通入空气和水蒸气。
判断:设备1中反应②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设备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6.
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A可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实验B红磷燃烧后,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发现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原气体体积的1/5,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C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27.
水是重要资源。
(1)生活中常用来区分硬水和软水的物质是   
(2)电解水实验如右图所示,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中
产生的气体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利用右图所示的简易装置可把海水转化为淡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小容器中的水为淡水
b.获得淡水的速度与温度有关
c.大容器中得到的溶液一定是含有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28.
小明爸爸准备了一个急救小药箱。
(1)3%的双氧水作为治疗外伤的消毒剂,与伤口、脓液或污物相遇时,人体中的过氧化
物酶促使它立即分解生成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斯达舒” 可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其主要成分之一是氢氧化铝。氢氧化
铝与胃酸(主要成分为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9.
小明妈妈准备露营的食物。
(1)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填字母序号)。

(2)牛奶中还含有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磷、硒、钙、钠、镁、铁、锌、铜、锰、钾等元素,其中能够防止人体骨质疏松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30.
海水中含有MgCl2和NaCl等多种物质,利用海水提取金属镁的工业流程如图所示:

(1)在①~⑤的每个反应装置内都发生了化学反应,发生分解反应的装置有_______(填序号)。
(2)写出装置④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MgCl2溶液在进入结晶池之前需先加热浓缩,加热过程中,MgCl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会逐渐________。
31.
小明一家与朋友们决定拼车出行。
(1)拼车出行的好处有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降低出行成本
B.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C.减少使用汽油,节约能源
D.降低交通压力,缓解拥堵
(2)乘坐以天然气为动力的环保型大巴车去营地。
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7.实验题(共1题)

32.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普阅读题:(1道)

    计算题:(1道)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5道)

    填空题:(1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