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A~G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7 种物质,分别由C、H、O、Cl、Ca中的一种几种元素组成,已知A、B、C、D、E是不同类别的物质,G是可燃性气体单质,D的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G和E物质类别相同,这些物质之间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能相互反应,图中“→”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D、F的化学式:D__________,F__________。
(2)写出 E 的一种用途:________。
(3)B→G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一个由A转化为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1)写出D、F的化学式:D__________,F__________。
(2)写出 E 的一种用途:________。
(3)B→G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一个由A转化为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简答题- (共1题)
2.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装置A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证明二氧化碳已经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B所示,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应选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用装置C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细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装置A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证明二氧化碳已经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B所示,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应选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用装置C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细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探究题- (共2题)
3.
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铜、铝、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铜、铝、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探究铜、铝、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过程】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解释或化学方程式 |
(1)将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铝线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 铝线表面有________色物质生成,溶液颜色变浅。 | 用砂纸打磨铝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将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铜线浸入____________溶液中。 | 铜线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结论】铜、铝、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__________________。
4.
兴趣小组在做完盐的性质实验后,发现一瓶碳酸钠固体可能混入了氯化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为此,他们对这瓶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实验验证】
【实验反思】步骤(2)中滴入过量稀硝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拓展】兴趣小组还想测定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

(1)为达到实验目的,首先称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放入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填序号,可重复)。
a. 称量装置丙。
b. 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氮气,关闭弹簧夹。
c.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
(2)装置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 现象 | 结论、分析及化学方程式 |
(1)取少量该样品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溶解,得到溶液A。 | | |
(2)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滴入过量的稀硝酸,再滴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 | ______。 | 说明该固体中混有硫酸钠。写出证明有硫酸钠存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
(3)取步骤(2)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说明该固体中________。实验结束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_。 |
【实验反思】步骤(2)中滴入过量稀硝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拓展】兴趣小组还想测定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

(1)为达到实验目的,首先称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放入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填序号,可重复)。
a. 称量装置丙。
b. 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氮气,关闭弹簧夹。
c.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
(2)装置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共19题)
6.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氯化钠、硫酸铵、氯酸钾都属于盐 |
B.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
C.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
D.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
7.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充分反应 |
B.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
C.将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分别滴入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中 |
D.将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 |
8.
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H2SO3+2H2=S↓+3H2O的理解,错误的是
A.生成物有沉淀 |
B.反应物是H2SO3和H2,生成物是S和H2O |
C.该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
D.每1份质量的H2SO3和2份质量的H2完全反应,生成1份质量的S和3份质量的H2O |
9.
我国长征系列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对于该反应中甲、乙、丙、丁物质类别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甲属于混合物 |
B.乙属于化合物 |
C.丙属于单质 |
D.丁属于氧化物 |
12.
下列实验均来自初中课本,对其中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A B. B C. C D. D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 ![]() 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 | ![]() 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 |
A.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约至刻度“1”处 | B.产生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 C.玻璃管内红色粉末变为黑色 | D.软水中无泡沫,硬水中有大量泡沫 |
A. A B. B C. C D. D
15.
下列实验方案中,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序号 | 实验目的 | 实验设计 |
A | 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 向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B | 鉴别氯化钡、硫酸钾、碳酸钾、稀盐酸四种溶液 | 将组内物质相互混合,观察现象 |
C | 除去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 | 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
D | 验证某可燃性混合气体中是否有一氧化碳 | 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
A.A | B.B | C.C | D.D |
5.填空题- (共4题)
24.
用化学用语填空。
(1)汞元素________。 (2)2个氧分子________。 (3)铁离子________。(4)3个铵根离子________。 (5)氧化铝________。
(1)汞元素________。 (2)2个氧分子________。 (3)铁离子________。(4)3个铵根离子________。 (5)氧化铝________。
25.
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生活中常用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下列物质在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白糖 B. 汽油 C. 食盐 D. 高锰酸钾

(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的物质是________。
②t1℃时,分别向100 g水中加入20 g甲和20 g乙,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
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B. 分别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析出固体的质量为甲>乙
C. 从接近饱和的甲溶液中析出一定量的甲晶体后,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D. t2℃时,分别将50 g甲、乙、丙固体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甲<乙<丙
(1)生活中常用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下列物质在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白糖 B. 汽油 C. 食盐 D. 高锰酸钾

(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的物质是________。
②t1℃时,分别向100 g水中加入20 g甲和20 g乙,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
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B. 分别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析出固体的质量为甲>乙
C. 从接近饱和的甲溶液中析出一定量的甲晶体后,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D. t2℃时,分别将50 g甲、乙、丙固体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甲<乙<丙
26.
广西北部湾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1)食用海鱼、海虾等海鲜可为人体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________(填序号)。
A. 糖类 B. 蛋白质 C. 维生素
(2)如图所示,是利用太阳能将海水淡化的过程。由海水变成淡水的过程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从海水中获取粗盐的方法是采用蒸发结晶,而不是降温结晶,理由是___________。
(4)海水提取粗盐后剩余的母液叫苦卤,利用苦卤制取金属镁的主要流程如下:

①流程中,溶液A为________________。
②测定氯化镁溶液的pH: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镁溶液滴在____________上,然后再与______________对照,得出氯化镁溶液的pH。
(1)食用海鱼、海虾等海鲜可为人体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________(填序号)。
A. 糖类 B. 蛋白质 C. 维生素
(2)如图所示,是利用太阳能将海水淡化的过程。由海水变成淡水的过程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从海水中获取粗盐的方法是采用蒸发结晶,而不是降温结晶,理由是___________。
(4)海水提取粗盐后剩余的母液叫苦卤,利用苦卤制取金属镁的主要流程如下:

①流程中,溶液A为________________。
②测定氯化镁溶液的pH: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镁溶液滴在____________上,然后再与______________对照,得出氯化镁溶液的pH。
27.
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碳及其化合物占有重要的地位。
(1)金刚石和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物理性质却相差很大,原因是它们的原子______不同。
(2)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是因为它有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
(3)我国在可燃冰开采技术的领域率先取得了重大突破,截至2017年5月18日,利用降压法连续产气12万立方米。可燃冰主要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储量巨大,是未来的新能源。甲烷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甲烷燃烧是将________能转化成热能。
(4)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合成气(CO和H2),再将CO和H2合成甲醇(CH3OH)。在合成甲醇的反应中,CO和H2的分子数之比是________。
(1)金刚石和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物理性质却相差很大,原因是它们的原子______不同。
(2)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是因为它有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
(3)我国在可燃冰开采技术的领域率先取得了重大突破,截至2017年5月18日,利用降压法连续产气12万立方米。可燃冰主要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储量巨大,是未来的新能源。甲烷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甲烷燃烧是将________能转化成热能。
(4)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合成气(CO和H2),再将CO和H2合成甲醇(CH3OH)。在合成甲醇的反应中,CO和H2的分子数之比是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单选题:(19道)
填空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