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气体。请阅读有关甲烷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今年5月18日新闻联播报道:我国在南海成功完成了“可燃冰”试验开采工作。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高效清洁、储量巨大的新能源。甲烷作为燃料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性。
(2)一定条件下,氢气与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甲烷和水,这一化学反应被称作“产甲烷作用”。请写出“产甲烷作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来制取并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甲烷气体,则应选用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装置(填字母)。

(1)今年5月18日新闻联播报道:我国在南海成功完成了“可燃冰”试验开采工作。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高效清洁、储量巨大的新能源。甲烷作为燃料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性。
(2)一定条件下,氢气与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甲烷和水,这一化学反应被称作“产甲烷作用”。请写出“产甲烷作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来制取并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甲烷气体,则应选用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装置(填字母)。


2.简答题- (共2题)
2.
燃烧和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人类行为。
(1)海底能源“可燃冰”资源巨大,可供人类开采使用1000年。2017年5月18日我国宣布在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天然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2)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其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
(1)海底能源“可燃冰”资源巨大,可供人类开采使用1000年。2017年5月18日我国宣布在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天然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2)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其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
3.
能源问题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源的开采、开发、储存和综合利用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1)人类目前使用的化石燃料有煤、天然气和_____________。
(2)天然气是常见的燃料,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但含硫煤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会引起_______。为减少大气污染,某发电厂采用了“石灰固硫法”,即在一定条件下向煤中掺入生石灰,用来吸收二氧化硫,已知这一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写出“石灰固硫法”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预言,氢能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试从氢气的性质分析氢气作为能源的主要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人类目前使用的化石燃料有煤、天然气和_____________。
(2)天然气是常见的燃料,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但含硫煤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会引起_______。为减少大气污染,某发电厂采用了“石灰固硫法”,即在一定条件下向煤中掺入生石灰,用来吸收二氧化硫,已知这一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写出“石灰固硫法”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预言,氢能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试从氢气的性质分析氢气作为能源的主要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共12题)
4.
下图是我国《可再生资源法》倡导的碳资源的转化与循环利用示意图。下列做法与该图体现的理念不符的是

A. 将秸秆加工转化为酒精燃料
B. 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尿素
C. 过度开采煤、石油作为燃料
D. 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

A. 将秸秆加工转化为酒精燃料
B. 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尿素
C. 过度开采煤、石油作为燃料
D. 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
5.
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使温度高于240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①中,a、b中均无明显现象 |
B.实验过程②中,a中无现象,b中红磷燃烧 |
C.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D.实验过程①,能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
6.
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
B.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
C.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
D.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
7.
下列对意外事故的处理中,错误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时,应立即用水浇灭 |
B.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
C.洒出的酒精正桌上燃烧时,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
D.发生火灾时,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
9.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室内着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是因为会提供充足的氧气 |
B.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它接触不到氧气 |
C.扑灭森林火灾铲除前方树木设置隔离带,是因为清除了可燃物 |
D.在生煤炉时,可点燃木材来引燃煤,是因为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 |
13.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燃物燃烧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 B.在加油站使用手机可能引发燃烧、爆炸 |
C.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 D.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
15.
2016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确定的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下列做法与之相违背的是()


A.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 |
B.社会公共场所严禁吸烟 |
C.积极开展绿化国土行动 |
D.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
4.填空题- (共2题)
16.
近年来,公交车起火事件时有发生,事故发生时,消防员常用高压水枪进行灭火,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起火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公共交通消防安全问题的重视,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下列物品禁止携带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A.衣物 | B.酒精 | C.书刊杂志 | D.鞭炮 |
17.
下面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___________。
(4)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___________。
(4)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简答题:(2道)
单选题:(12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