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
⑴镁带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磨好的镁带用_____________夹持(填仪器名称),该反应属于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⑵加热碳酸氢铵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该固体应该__________保存。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的二氧化锰是__________。
⑴镁带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磨好的镁带用_____________夹持(填仪器名称),该反应属于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⑵加热碳酸氢铵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该固体应该__________保存。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的二氧化锰是__________。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数字化实验”丰富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它可将实验过程中某些因素(酸碱性、气压等)的变化以数据、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请回答: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Ⅰ.图1中可观察到甲试管中的紫色液体变为_______色,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乙试管的作用是_______;
Ⅱ.由图2坐标图中的曲线可知,烧杯内溶液的酸性逐渐变_______(填“强”或“弱”)。
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Ⅰ.如图3所示,用注射器在蜡烛外焰部位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_______,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若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_______,证明反应生成了水。
Ⅱ.如图4所示,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同时监测容器内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坐标图所示,曲线_______(选填“a”、“b”、“c”)能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③ 比较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速度

Ⅰ.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图5中,乙试管中稀盐酸的浓度C%应为_______;
较之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更为剧烈,原因是_______。
Ⅱ.按图6所示进行实验,倾斜锥形瓶使小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接触发生反应,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坐标图所示。对比分析坐标图中的点_______(选填a~d)可知:两个锥形瓶内达到相同的压强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所需时间更短。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Ⅰ.图1中可观察到甲试管中的紫色液体变为_______色,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乙试管的作用是_______;
Ⅱ.由图2坐标图中的曲线可知,烧杯内溶液的酸性逐渐变_______(填“强”或“弱”)。
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Ⅰ.如图3所示,用注射器在蜡烛外焰部位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_______,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若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_______,证明反应生成了水。
Ⅱ.如图4所示,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同时监测容器内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坐标图所示,曲线_______(选填“a”、“b”、“c”)能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③ 比较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速度

Ⅰ.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图5中,乙试管中稀盐酸的浓度C%应为_______;
较之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更为剧烈,原因是_______。
Ⅱ.按图6所示进行实验,倾斜锥形瓶使小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接触发生反应,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坐标图所示。对比分析坐标图中的点_______(选填a~d)可知:两个锥形瓶内达到相同的压强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所需时间更短。
3.单选题- (共19题)
4.
科学家发现,利用催化剂可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置换反应 |
B.可解决甲醛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
C.其中甲醛属于氧化物 |
D.化学方程式为:HCO+O2===CO2+H2O |
7.
下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个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
C.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D.反应了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
8.
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的“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中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相等 |
B.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一定相等 |
C.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如钠原子和钠离子)核外电子数一定相等 |
D.把m克食盐放入n克水中,得到溶液质量与m克食盐和n克水的总质量一定相等 |
11.
在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在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a=2和b=8 |
B.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2个电子生成S2- |
C.硫原子里,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16 |
D.一个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0克 |
12.
N(NO2)3是一种新型火箭燃料,下列关于N(NO2)3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NO2)3相对分子质量为152g |
B.N(NO2)3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 |
C.N(NO2)3中含有10个原子 |
D.N(NO2)3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8% |
14.
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年提升 |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 |
C.积极倡导“低碳”行动的目的是消除大气温室效应 |
D.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能保持相对稳定 |
17.
下列现象或事实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合理解释的是
A.实验室不能用铜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
B.金属铝比金属锌更耐腐蚀,说明锌比铝的金属活动性强 |
C.铜能将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 |
D.等质量的镁、铁分别与等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前者产生气泡速率较快,说明镁比铁的金属活动性强 |
18.
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
B.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C.该实验中所得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2:1 |
D.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
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 ,100 g水中能溶解32 g KCl,所以20℃时KCI的溶解度是32 g |
B.将5g二氧化锰投入95 mL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 |
C.100 g硫酸铜溶液中含有17g硫酸铜,若再往其中加入1g硫酸铜,并使其完全溶解,则溶质质量分数变为18% |
D.向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盐酸溶液中加入20 mL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5 % |
21.
2017年常熟市荣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我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下列做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是
A.焚烧落叶,减少垃圾的运输量 | B.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
C.为增加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 D.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增加农作物产量 |
4.填空题- (共2题)
22.
物质的变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请根据下列变化的现象或结果的差异以及题给示例,说出相应的影响因素。
现象或结果的差异 | 影响因素 |
示例:生铁容易锈蚀,而钢则不易锈蚀。 | 物质的组成 |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后会变浑浊,但持续通入二氧化碳后浑浊又会变澄清。 | |
(2)一氧化碳能将红棕色的氧化铁还原成黑色铁粉,二氧化碳则不能。 | |
(3)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在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内二氧化碳和水却能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 |
(4)石灰石粉末和稀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速率。 | |
23.
用化学符号填空
(1) ①3个磷原子_________; (2) 铵根离子_________ (3) 2个碳酸分子_________ ;
(4) 地壳中含量前二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
(1) ①3个磷原子_________; (2) 铵根离子_________ (3) 2个碳酸分子_________ ;
(4) 地壳中含量前二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
5.实验题- (共2题)
24.
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 ,b .
(2)用A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填装置编号).用B装置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如图F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装置.实验时,打开分夜漏斗活塞,通入干燥氧气约10秒,引燃铁丝下端火柴杆,伸入塑料瓶内,并对准玻璃管口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
铁丝剧烈燃烧, .
改进后的优点是 (填序号).
①氧气无需提前制备和收集,操作更方便
②塑料瓶代替集气瓶,防止集气瓶炸裂,更安全
③装置集氧气的制取、干燥和性质验证于一体,实验更优化
(4)某兴趣小组同学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内,木条复燃,拿出木条,盖好集气瓶.过一会儿,再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仍然复燃.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木条不再复燃.据此现象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 ,b .
(2)用A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填装置编号).用B装置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如图F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装置.实验时,打开分夜漏斗活塞,通入干燥氧气约10秒,引燃铁丝下端火柴杆,伸入塑料瓶内,并对准玻璃管口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
铁丝剧烈燃烧, .
改进后的优点是 (填序号).
①氧气无需提前制备和收集,操作更方便
②塑料瓶代替集气瓶,防止集气瓶炸裂,更安全
③装置集氧气的制取、干燥和性质验证于一体,实验更优化
(4)某兴趣小组同学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内,木条复燃,拿出木条,盖好集气瓶.过一会儿,再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仍然复燃.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木条不再复燃.据此现象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9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