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2题)
1.
植多家庭开始使用“扫地机器人”,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扫地,而且简单实用。如图是某品牌扫地机器人内部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机身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铝合金,它属于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与单质铝相比,它的硬度更_____(填“大”或“小”),写出铝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
(2)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金属铁、铝的活动性顺序_____。
(3)根据扫地机器人的制造、使用情况,谈一谈化学与生活的关系_____。

(1)机身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铝合金,它属于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与单质铝相比,它的硬度更_____(填“大”或“小”),写出铝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
(2)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金属铁、铝的活动性顺序_____。
(3)根据扫地机器人的制造、使用情况,谈一谈化学与生活的关系_____。
2.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相信你已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号a、b仪器的名称:a ;b .
(2)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
(3)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 (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

(1)请写出图中标号a、b仪器的名称:a ;b .
(2)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
(3)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 (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
2.计算题- (共1题)
3.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回收一块质量为40 g的铜锌合金中的铜,将该合金放人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时,恰好用去稀硫酸100 g,烧杯内剩余固体27 g。请完成下列计算:
(1)40 g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是________g 。
(2)计算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1)40 g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是________g 。
(2)计算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3.综合题- (共1题)
4.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实验:
实验1: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
在烧杯中加入5毫升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________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用玻璃棒__________,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实验2: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
小明同学取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无水醋酸(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1)实验①②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试剂后,要迅速塞紧橡胶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探究酸和碱反应过程的热效应
在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利用温度传感器测量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液体温度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为该反应中温度与滴加的硫酸质量变化关系的理论值和测量值的曲线比较情况.

(1)图示说明酸和碱的反应是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实验中测得的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比理论值_________(填“高”或“低”).
(2)请指出造成理论值和测量值差异的一点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温度达到最高值后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1: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
在烧杯中加入5毫升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________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用玻璃棒__________,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实验2: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
小明同学取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无水醋酸(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1)实验①②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试剂后,要迅速塞紧橡胶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探究酸和碱反应过程的热效应
在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利用温度传感器测量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液体温度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为该反应中温度与滴加的硫酸质量变化关系的理论值和测量值的曲线比较情况.

(1)图示说明酸和碱的反应是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实验中测得的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比理论值_________(填“高”或“低”).
(2)请指出造成理论值和测量值差异的一点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温度达到最高值后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共9题)
5.
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A B. B C. C D. D
A.陶瓷烧制 | B.火药使用 | C.粮食酿醋 | D.活字印刷 |
![]() | ![]() | ![]() | ![]() |
A. A B. B C. C D. D
6.
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广泛存在于变质的花生、玉米和谷物等农产品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黄曲霉素有很强的毒性 |
B.黄曲霉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7:12:6 |
C.黄曲霉素是有机物 |
D.1个黄曲霉素分子由35个原子构成 |
8.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则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碘酒均一稳定,则碘酒属于溶液 |
C.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D.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则利用木炭也可以 |
10.
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变大﹣﹣受热后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 |
C.钠原子和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
12.
下图是我国《可再生资源法》倡导的碳资源的转化与循环利用示意图。下列做法与该图体现的理念不符的是

A. 将秸秆加工转化为酒精燃料
B. 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尿素
C. 过度开采煤、石油作为燃料
D. 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

A. 将秸秆加工转化为酒精燃料
B. 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尿素
C. 过度开采煤、石油作为燃料
D. 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
13.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
B.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C.t2℃时将40g甲溶于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
D.将M点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常采取的方法是加水 |
5.选择题- (共1题)
14.
阅读《老人与海鸥》选段回答问题。
①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②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6.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2道)
计算题:(1道)
综合题:(1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