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实验室制取乙酸丁酯的实验装置有如右下图所示两种装置供选用。其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下表:
(1)制取乙酸丁酯的装置应选用_______(填“甲”或“乙”)。不选另一种装置的理由是 。
(2)该实验生成物中除了主产物乙酸丁酯外,还可能生成的有机副产物有(写出结构简式): 、 。
(3)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为提高1-丁醇的利用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4)从制备乙酸丁酯所得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乙酸丁酯时,需要经过多步操作,下列图示的操作中,肯定需要的化学操作是___________(选填答案编号)。

(5)有机物的分离操作中,经常需要使用分液漏斗等仪器。使用分液漏斗前必须 ;某同学在进行分液操作时,若发现液体流不下来,其可能原因除分液漏斗活塞堵塞外,还可能 。

如下表:
| 乙酸 | 1-丁醇 | 乙酸丁酯 |
熔点(℃) | 16.6 | -89.5 | -73.5 |
沸点(℃) | 117.9 | 117 | 126.3 |
密度(g/cm3) | 1.05 | 0.81 | 0.88 |
水溶性 | 互溶 | 可溶(9g/100g水) | 微溶 |
(1)制取乙酸丁酯的装置应选用_______(填“甲”或“乙”)。不选另一种装置的理由是 。
(2)该实验生成物中除了主产物乙酸丁酯外,还可能生成的有机副产物有(写出结构简式): 、 。
(3)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为提高1-丁醇的利用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4)从制备乙酸丁酯所得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乙酸丁酯时,需要经过多步操作,下列图示的操作中,肯定需要的化学操作是___________(选填答案编号)。

(5)有机物的分离操作中,经常需要使用分液漏斗等仪器。使用分液漏斗前必须 ;某同学在进行分液操作时,若发现液体流不下来,其可能原因除分液漏斗活塞堵塞外,还可能 。
2.单选题- (共11题)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葡萄糖能水解生成2 mol CH3CH2OH和2 mol CO2 |
B.在鸡蛋清溶液中分别加入饱和Na2SO4、CuSO4溶液,都会因盐析产生沉淀 |
C.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1 mol油脂完全水解生成1 mol甘油和3 mol高级脂肪酸(盐) |
D.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二者反应原理相同 |
3.
乌头酸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乌头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式为C6H6O6 |
B.乌头酸能发生水解反应和加成反应 |
C.乌头酸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D.含1 mol乌头酸的溶液最多可消耗 3 mol NaOH |
4.
已知,有机化合物A只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且能使溴水褪色,其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A、B、C、D、E有如下关系:

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
A. 鉴别A和甲烷可选择使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 B中含有的官能团为羟基,B物质可以做燃料和造酒原料,也可以用来杀菌消毒
C. 物质C的结构简式为CH3CHO,E的名称为乙酸乙酯
D. B+D→E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CH3COOH→CH3COOC2H5

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
A. 鉴别A和甲烷可选择使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 B中含有的官能团为羟基,B物质可以做燃料和造酒原料,也可以用来杀菌消毒
C. 物质C的结构简式为CH3CHO,E的名称为乙酸乙酯
D. B+D→E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CH3COOH→CH3COOC2H5
5.
如图是甲、乙两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与乙互为同分异构体 |
B.甲与乙都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
C.在一定条件下,甲与乙均能发生取代反应 |
D.甲与乙都能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 |
6.
下列有关有机物结构、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的分馏、裂化和煤的气化、液化、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
B.乙烯与苯都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说明二者分子中所含碳碳键相同 |
C.甲烷、苯、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
D.蔗糖、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都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7.
下列关于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苯的分子式为C6H6,它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属于饱和烃 |
B.从苯的凯库勒式(![]() |
C.在催化剂作用下,苯与液溴反应生成溴苯,发生了加成反应 |
D.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 |
8.
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氨基与羧基间的取代反应可生成多肽与水,现有两种氨基酸间的反应为:aCH3—CH(NH2)COOH+bH2N—(CH2)4CH(NH2)COOH―→C30H58O8N10+dH2O,则a∶b等于( )
A.4∶3 | B.2∶3 |
C.3∶2 | D.3∶4 |
9.
某有机物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该有机物可消耗3 mol NaOH |
B.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16H17O5 |
C.最多可与7 mol H2发生加成 |
D.苯环上的一溴代物有6种 |
10.
下列关于乙酸乙酯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除去乙酸乙酯中含有的乙酸,最好的处理方法是用足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
B.制乙酸乙酯时,向乙醇中缓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
C.可将导管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收集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 |
D.1 mol乙醇与2 mol乙酸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不能合成1 mol 乙酸乙酯 |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煤经处理变为气体燃料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 淀粉、油脂和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 乙烯和乙醇均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 乙酸乙酯和植物油均可水解生成乙醇
A. 煤经处理变为气体燃料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 淀粉、油脂和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 乙烯和乙醇均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 乙酸乙酯和植物油均可水解生成乙醇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醇和乙酸都是常用调味品的主要成分 |
B.75%(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常用于医疗消毒 |
C.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氧化反应 |
D.乙醇和乙酸之间能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和皂化反应互为逆反应 |
3.实验题- (共1题)
13.
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如下:

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在温度稍高的情况下会生成间二硝基苯,有关数据如表:
实验步骤如下:
取100 mL烧杯,用20 mL浓硫酸与18 mL浓硝酸配制混合液,将混合酸小心加入B中,把18 mL(15.84 g)苯加入A中。向室温下的苯中逐滴加入混酸,边滴边搅拌,混合均匀,在50~60 ℃下发生反应,直至反应结束。

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倒入分液漏斗中,依次用少量水、5% NaOH溶液和水洗涤。分出的产物加入无水CaCl2颗粒,静置片刻,弃去CaCl2,进行蒸馏纯化,收集205~210 ℃馏分,得到纯硝酸基苯18 g。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名称是___________,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配制混合液时,________(填“能”或“不能”)将浓硝酸加入到浓硫酸中,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使反应在50~60 ℃下进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4)在洗涤操作中,第二次水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蒸馏纯化过程中,因硝基苯的沸点高于140 ℃,应选用空气冷凝管,不选用直形冷凝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实验所得到的硝基苯产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在温度稍高的情况下会生成间二硝基苯,有关数据如表:
物质 | 熔点/℃ | 沸点/℃ | 密度/ g·cm-3 | 溶解性 |
苯 | 5.5 | 80 | 0.88 | 微溶于水 |
硝基苯 | 5.7 | 210.9 | 1.205 | 难溶于水 |
间二硝基苯 | 89 | 301 | 1.57 | 微溶于水 |
浓硝酸 | | 83 | 1.4 | 易溶于水 |
浓硫酸 | | 338 | 1.84 | 易溶于水 |
实验步骤如下:
取100 mL烧杯,用20 mL浓硫酸与18 mL浓硝酸配制混合液,将混合酸小心加入B中,把18 mL(15.84 g)苯加入A中。向室温下的苯中逐滴加入混酸,边滴边搅拌,混合均匀,在50~60 ℃下发生反应,直至反应结束。

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倒入分液漏斗中,依次用少量水、5% NaOH溶液和水洗涤。分出的产物加入无水CaCl2颗粒,静置片刻,弃去CaCl2,进行蒸馏纯化,收集205~210 ℃馏分,得到纯硝酸基苯18 g。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名称是___________,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配制混合液时,________(填“能”或“不能”)将浓硝酸加入到浓硫酸中,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使反应在50~60 ℃下进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4)在洗涤操作中,第二次水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蒸馏纯化过程中,因硝基苯的沸点高于140 ℃,应选用空气冷凝管,不选用直形冷凝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实验所得到的硝基苯产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1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