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向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渐加入石灰石,产生气体质量与石灰石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恰好完全反应后称的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为108.1g,根据关系图分析并计算:

(1)稀盐酸完全反应时,产生CO2气体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
(2)该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1)稀盐酸完全反应时,产生CO2气体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
(2)该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流程题- (共1题)
2.
某干燥剂含有CaO、NaOH和CaCl2中的两种物质,为探究其成分,设计如图所示实验。依据实验流程回答相关问题。

(1)溶液a一定显________性。
(2)白色固体b一定是_______(填化学式)。
(3)加入过量的稀HNO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象c:①若无白色沉淀,干燥剂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有白色沉淀,干燥剂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
(5)稀HNO3溶液能否用稀HCl溶液替代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1)溶液a一定显________性。
(2)白色固体b一定是_______(填化学式)。
(3)加入过量的稀HNO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象c:①若无白色沉淀,干燥剂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有白色沉淀,干燥剂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
(5)稀HNO3溶液能否用稀HCl溶液替代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3.科学探究题- (共1题)
3.
化学课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实验探究1]
[提出问题2]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 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2]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填“部分”或“全部”,下同)变质。
[反思与评价]
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理解与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必须密封保存。
[提出问题1]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________,并不断振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变质了。 |
| | |
[提出问题2]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 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并不断振荡。 | 有______生成。 |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 |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 溶液变红。 |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____。 |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填“部分”或“全部”,下同)变质。
[反思与评价]
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理解与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必须密封保存。
4.单选题- (共14题)
4.
经典永流传。中国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焕发理性光辉。对下列诗词划线部分的化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
A.花气袭人知骤暖,喜鹊穿树喜新晴﹣﹣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 |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不发生化学变化 |
C.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 |
D.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变成钢 |
6.
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其中错误的是


A.向一定量的氯化铁和氯化钾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 |
B.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镁粉和铝粉 |
C.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Cu(OH)2和CuO 固体 |
D.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镁条,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 |
7.
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的是
① 2Fe——2 个铁原子 ②O2——2个氧原子 ③2H2O——2个水分子
④ 2H——2 个氢元素 ⑤
——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① 2Fe——2 个铁原子 ②O2——2个氧原子 ③2H2O——2个水分子
④ 2H——2 个氢元素 ⑤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①③⑤ | D.①②③④⑤ |
8.
青蒿素(C15H22O5)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中共含有42个原子 |
B.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5:22:5 |
C.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
D.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
10.
下列有关生活常识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我国规定食盐必须加碘,“碘”是指“碘元素” |
B.“绿色食品”是指颜色一定是绿色的食品 |
C.通常所说的“煤气中毒”是指CO中毒 |
D.“白色污染”是指某些难以分解的“塑料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
11.
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
12.
有关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检验某物质中是否含有碳酸根 | 加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
B | 除去KCl固体中混有的少量MnO2 |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C | 鉴别H2、CH4、CO三种气体 | 分别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
D | 鉴别稀盐酸、NaOH、NaCl三种溶液 | 分别滴入酚酞溶液,再相互混合,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A.A | B.B | C.C | D.D |
13.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碱都含有氢、氧元素,所以含有氢、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碱 |
B.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C.单质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
D.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所以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
14.
中国丝绸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处理丝绸,该“碱剂”可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其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这种“碱剂”可能是()
A.食醋 | B.烧碱 | C.草木灰 | D.生石灰 |
15.
生活处处有化学。从化学的角度看,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进入久未开启的枯井或地窖,先做灯火实验 |
B.铁制品生锈后不要轻易去除,以减缓铁的锈蚀 |
C.误服硫酸铜等含重金属离子的盐后,立即服用豆浆牛奶等缓解造成的中毒,并及时送医 |
D.室外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逆风及时逃离现场 |
16.
打造“成渝第二城”,共创美好生态南充。下列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焚烧落叶,减少垃圾的运输量 |
B.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
C.加高烟囱,减少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
D.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增加农作物产量 |
17.
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
5.填空题- (共3题)
18.
如图为元素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元素X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该元素属于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3)该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_________价。

(1)元素X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该元素属于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3)该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_________价。
19.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运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测土壤溶液的酸碱度常用______;
(2)检验软水和硬水常用__________;
(3)在水的净化中常用的除臭剂是____________;
(1)测土壤溶液的酸碱度常用______;
(2)检验软水和硬水常用__________;
(3)在水的净化中常用的除臭剂是____________;
20.
下表是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______(填化学式)。
(2)60℃时,按图示操作:

A中溶质是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C中溶液的总质量是________g。
(3)50℃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加热蒸发10g水后,再恢复到50℃,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溶液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KNO3溶液。
(4)由表中数据可知,若KNO3和NaCl在T℃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g,则X最小的取值范围是____(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下同),T最小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
溶解度/g | NaCl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37.3 |
KNO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0 |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______(填化学式)。
(2)60℃时,按图示操作:

A中溶质是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C中溶液的总质量是________g。
(3)50℃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加热蒸发10g水后,再恢复到50℃,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溶液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KNO3溶液。
(4)由表中数据可知,若KNO3和NaCl在T℃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g,则X最小的取值范围是____(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下同),T最小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6.实验题- (共1题)
21.
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有关化学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乙的名称:乙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_______________(填标号);若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用充满水的装置C收集氧气,则氧气需从____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应放在________________(填“a”或“b”)端,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是_________。
(4)用上述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的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蒸发的操作训练。
①选择D装置对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②取上述少量滤液进行蒸发,蒸发过程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

(1)写出图中仪器乙的名称:乙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_______________(填标号);若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用充满水的装置C收集氧气,则氧气需从____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应放在________________(填“a”或“b”)端,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是_________。
(4)用上述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的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蒸发的操作训练。
①选择D装置对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②取上述少量滤液进行蒸发,蒸发过程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4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