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贵州贵阳卷)化学部分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6064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试卷考试时间:2011/10/31

1.简答题(共1题)

1.
有NaOH和Na2CO3混合物l8.6g。为测定其中NaOH的质量,将固体溶于水,并逐渐加入稀硫酸至100g时,开始产生气体;再加入稀硫酸至100g时,不再产生气体,生成气体共4.4g(提示:Na2CO3+ H2SO4 = Na2SO4+ CO2↑+H2O)
(1)在图28中画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质量的关系曲线。
(2)求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是多少?
(3)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单选题(共5题)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B.物质都由原子直接构成
C.Mg2+表示两个镁离子D.2H表示两个氢离子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气体是
A.N2、O2B.N2、CO2C.O2、H2OD.CO2、H2O
4.
“实验→现象→结论”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实验对应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实验内容
操作或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
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过一会整杯水变红色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铁丝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集气瓶瓶底炸裂。
实验前瓶中没有加少量水
C
区别KCl和NH4Cl两种固态化肥。
分别加入Ca(OH)2固体,研磨。
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是NH4C1,没有的KCl
D
测定肥皂水的酸碱性
用pH试纸测得pH约为9。
肥皂水呈酸性
 
A.AB.BC.CD.D
5.
“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为我市“三创一办”的深化注入了新的内涵,而2010年会议期间公布的(贵阳市2010~2020低碳发展行动计划(纲要)》则把生态文明建设从“责任”落实到“行动”。下列做法与低碳行动计划不相符的是
A.保护好贵阳市环城林带的森林资源B.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和塑料盒
C.公交车使用液化天然气、乙醇等清洁燃料D.街道照明,大量使用太阳能LED灯
6.
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或装置,不正确的是
A.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B.闻气体气气味
C.向试管里滴加液体D.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3.选择题(共1题)

7.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1949年,我国人口总数为5.4亿,而2001年3月18日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我国人口已达12.95亿,50年间翻了一番多。
材料二:我国所拥有的各项自然资源总量,很多都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占有的数量就不多了。巨大的人口数给社会的治安、交通、住房、医疗、环境等诸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材料三:

时间(年)176418401949198219902000
人口(亿)2.14.15.410.311.612.95

   (1)材料一说明: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blank#}1{#/blank#},人口{#blank#}2{#/blank#}。
(2)材料二说明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blank#}3{#/blank#}(任意列举一点)。因此我国政府把实行{#blank#}4{#/blank#}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自1764年至1949年,我国人口增长了{#blank#}5{#/blank#}亿,增长缓慢;自1949年至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了{#blank#}6{#/blank#}亿,分析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主要原因是{#blank#}7{#/blank#}.

4.填空题(共4题)

8.
某探究小组的同学用H2SO4、Ba(NO3)2、NaOH、K2CO3四种溶液进行“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及应用的实验探究。
(1)将四种溶液两两混合,其中用H2SO4与另三种溶液分别混合的现象如下:
 
Ba(NO3)2
NaOH
K2CO3
H2SO4
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体
 
①由于有白色沉淀生成,H2SO4与Ba(NO3)2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式为  
②实验中的H2SO4与NaOH混合“无明显现象”实际上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反应过程如图26所示,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同理H2SO4与K2CO3发生反应的实质是 

由此同学们总结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2)若某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中有NaCl,则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写出两组)。
(3)若将原四种溶液混合反应后过滤,其滤液经检验:溶液呈碱性且不含Ba2+、SO42—。滤液中除可以肯定存在的离子外,设计实验证明还可能存在的离子  
9.
(1)2011年3月,年产10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在清镇开工建设,这对贵阳市落实“工业强市”的战略起到了积极作用。聚氯乙烯是以氯乙烯为原料生产的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材

(2)基本反应类型还有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各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3)我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如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变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反之是非氧化还原反应。请写出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0.
联合国第63届大会确定2011年为“国际化学年”,以纪念化学学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其主题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中学生更应该热爱和学好化学。学好化学的方法很多。如:
(1)分类方法。下面是对单质、化合物的分类。请用恰当的物质的化学式填空。

(2)对比方法。图21是教材中探究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学科思想”方法。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氧原子(核电荷数为8)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其结构决定了氧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能与C、Mg、CH4等物质反应,从而决定了O2可用作_________。“具体→抽象”的思想。通过对盐酸、硫酸性质的认识,抽象得出酸类物质的共性。酸共同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只写两点)。
11.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全面、均衡和适量的从食物中摄取营养物质,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下到食物中富含糖类的是
A.鸡蛋
B.米饭
C.黄瓜
D.菜籽油
 
(2)铁制品的锈蚀过程,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反应。故生活中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有  ① (写一种)。除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的方法也很多,如用稀盐酸除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
(3)“尾气催化转化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图25为反应的微观示意图。A物质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①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实验题(共2题)

12.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化学实验中的一种重要物质,下列实验都与水有关。

(1)图22实验中,水发生的是  ① 变化;图23实验中,水发生的是  ②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水的电解实验得到氢气、氧气,证明了水由氧、氧两种元素组成,其本质原因是  ③
(2)图24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你能得到的信息有 (只写一条)。
(3)某同学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根据图24的溶解度曲线,判断a~f对应的溶液中,为饱和溶液的是    
(4)由实验1、2可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13.
在查阅资料时,小明得知CO2在高温条件下能与木炭反应生成CO。他决定对该反应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CO2与木炭在高温条件下反应是否生成CO?
[实验探究]小胡设计了如图27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1)A中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B中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HCl气体。C中装有浓硫酸。其作用是
(3)E中装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实验结论]经检验F处的气体为CO。结论:CO2在高温条件下与木炭反应生成了CO。
[实验反思] (4)有同学对A装置作如下改进: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试管,将长颈漏斗下端
插入小试管中。改进后的优点是  
[实验拓展] (5)撤去B,按A→C→D→E顺序连接。然后A中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生成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 。此时要检验该实验条件下D中木炭所发生反应的生成物,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实验是  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单选题:(5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