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在图28中画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质量的关系曲线。
(2)求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是多少?
(3)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单选题- (共5题)
实验内容 | 操作或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
A |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 | 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过一会整杯水变红色 | 分子在不断运动 |
B | 铁丝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 集气瓶瓶底炸裂。 | 实验前瓶中没有加少量水 |
C | 区别KCl和NH4Cl两种固态化肥。 | 分别加入Ca(OH)2固体,研磨。 | 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是NH4C1,没有的KCl |
D | 测定肥皂水的酸碱性 | 用pH试纸测得pH约为9。 | 肥皂水呈酸性 |
A.A | B.B | C.C | D.D |
A.保护好贵阳市环城林带的森林资源 | B.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和塑料盒 |
C.公交车使用液化天然气、乙醇等清洁燃料 | D.街道照明,大量使用太阳能LED灯 |
3.选择题- (共1题)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1949年,我国人口总数为5.4亿,而2001年3月18日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我国人口已达12.95亿,50年间翻了一番多。
材料二:我国所拥有的各项自然资源总量,很多都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占有的数量就不多了。巨大的人口数给社会的治安、交通、住房、医疗、环境等诸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材料三:
时间(年) | 1764 | 1840 | 1949 | 1982 | 1990 | 2000 |
人口(亿) | 2.1 | 4.1 | 5.4 | 10.3 | 11.6 | 12.95 |
(1)材料一说明: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blank#}1{#/blank#},人口{#blank#}2{#/blank#}。
(2)材料二说明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blank#}3{#/blank#}(任意列举一点)。因此我国政府把实行{#blank#}4{#/blank#}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自1764年至1949年,我国人口增长了{#blank#}5{#/blank#}亿,增长缓慢;自1949年至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了{#blank#}6{#/blank#}亿,分析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主要原因是{#blank#}7{#/blank#}.
4.填空题- (共4题)
(1)将四种溶液两两混合,其中用H2SO4与另三种溶液分别混合的现象如下:
| Ba(NO3)2 | NaOH | K2CO3 |
H2SO4 | 白色沉淀 | 无明显现象 | 产生气体 |
①由于有白色沉淀生成,H2SO4与Ba(NO3)2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式为 。
②实验中的H2SO4与NaOH混合“无明显现象”实际上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反应过程如图26所示,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同理H2SO4与K2CO3发生反应的实质是 。

由此同学们总结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2)若某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中有NaCl,则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写出两组)。
(3)若将原四种溶液混合反应后过滤,其滤液经检验:溶液呈碱性且不含Ba2+、SO42—。滤液中除可以肯定存在的离子外,设计实验证明还可能存在的离子 。

(2)基本反应类型还有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各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
(3)我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如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变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反之是非氧化还原反应。请写出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分类方法。下面是对单质、化合物的分类。请用恰当的物质的化学式填空。

(2)对比方法。图21是教材中探究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学科思想”方法。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氧原子(核电荷数为8)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其结构决定了氧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能与C、Mg、CH4等物质反应,从而决定了O2可用作_________。“具体→抽象”的思想。通过对盐酸、硫酸性质的认识,抽象得出酸类物质的共性。酸共同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只写两点)。
(1)全面、均衡和适量的从食物中摄取营养物质,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下到食物中富含糖类的是 。
|
(2)铁制品的锈蚀过程,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反应。故生活中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有 ① (写一种)。除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的方法也很多,如用稀盐酸除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 。
(3)“尾气催化转化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图25为反应的微观示意图。A物质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①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 。

5.实验题- (共2题)

(1)图22实验中,水发生的是 ① 变化;图23实验中,水发生的是 ②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水的电解实验得到氢气、氧气,证明了水由氧、氧两种元素组成,其本质原因是 ③ 。
(2)图24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你能得到的信息有 (只写一条)。
(3)某同学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根据图24的溶解度曲线,判断a~f对应的溶液中,为饱和溶液的是 。
(4)由实验1、2可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提出问题]CO2与木炭在高温条件下反应是否生成CO?
[实验探究]小胡设计了如图27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1)A中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中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HCl气体。C中装有浓硫酸。其作用是 。
(3)E中装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
[实验结论]经检验F处的气体为CO。结论:CO2在高温条件下与木炭反应生成了CO。
[实验反思] (4)有同学对A装置作如下改进: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试管,将长颈漏斗下端
插入小试管中。改进后的优点是 。
[实验拓展] (5)撤去B,按A→C→D→E顺序连接。然后A中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生成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 。此时要检验该实验条件下D中木炭所发生反应的生成物,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实验是 ② 。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单选题:(5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