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2012•宁波)2011年9月12日,中国宁波籍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得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1)青蒿素由 种元素组成;
(2)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1)青蒿素由 种元素组成;
(2)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计算题- (共1题)
2.
实验室中有一样品,已知是由氧化亚铁和氧化铜组成.小科把样品均分成两份,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其中一份样品加入过量盐酸得到溶液A;
步骤二:将另一份样品在加热条件下与过量一氧化碳充分反应得到粉末B;
步骤三:将溶液A、粉末B混合,结果产生无色气体0.5克,并得到不溶于物32克和不含Cu2+的强酸性溶液.
(1)溶液A的溶质中,除生成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外,还含有 ;
(2)计算原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
(3)计算粉末B中铁的质量;
(4)原样品中氧化亚铁和氧化铜的质量比为多少?
步骤一:将其中一份样品加入过量盐酸得到溶液A;
步骤二:将另一份样品在加热条件下与过量一氧化碳充分反应得到粉末B;
步骤三:将溶液A、粉末B混合,结果产生无色气体0.5克,并得到不溶于物32克和不含Cu2+的强酸性溶液.
(1)溶液A的溶质中,除生成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外,还含有 ;
(2)计算原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
(3)计算粉末B中铁的质量;
(4)原样品中氧化亚铁和氧化铜的质量比为多少?
3.选择题- (共14题)
7.已知M为△ABC的中线AD的中点,过点M的直线分别交两边AB、AC于点P、Q,设
{#mathml#}{#/mathml#} =x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记y=f(x).
4.单选题- (共4题)
17.
为提纯下列物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序号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杂试剂 | 分离方法 |
A | 氯化钠固体(碳酸钠) | 稀盐酸 | 蒸发结晶 |
B | 氯化铜溶液(氯化锌) | 金属铜 | 过滤 |
C |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 氢氧化钠溶液 | 洗气 |
D | 二氧化锰粉末(碳粉) | 水 | 过滤 |
A. A B. B C. C D. D
18.
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有关防灾减灾说法错误的是( )
A.煤矿矿井内严禁烟火 | B.地震发生时,尽量选择往室内躲避 |
C.通过人工降雨缓解旱情 | D.保护植被、植树造林,能减缓沙尘暴的发生 |
19.
一定温度下,有一杯食盐水,杯底尚有少量食盐固体不能溶解.现将新鲜的萝卜块放入其中,放置一段时间.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食盐水一定是饱和溶故 |
B.萝卜块质量一定减少 |
C.杯中的食盐固体一定全部溶解 |
D.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
5.填空题- (共1题)
21.
如图是初中科学常见的一些氧化物和单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单质Ⅰ为红色固体,氧化物Ⅰ和单质Ⅲ均为黑色固体,氧化物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
(1)反应①中 (填化学式)发生了还原反应;
(2)氧化物Ⅱ除图中所示的化学性质外,还具有 性,对人体有危害.
(3)根据题意,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1)反应①中 (填化学式)发生了还原反应;
(2)氧化物Ⅱ除图中所示的化学性质外,还具有 性,对人体有危害.
(3)根据题意,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6.实验题- (共1题)
22.
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小科同学发现生成物中有少量黑色固体.黑色固体是镁和什么物质反应所产生的?
他提出下列猜想:
猜想一:黑色固体可能是镁和氮气反应的产物;
猜想二:黑色固体可能是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
为了验证上述两个猜想,小科设想:
(1)让空气通过A、B装置,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 ;
(2)用C瓶收集通过A、B装置后的气体,并加入足量的红磷燃烧;待C瓶冷却后,再把点燃的镁带放入C瓶中.
经过思考发现,由于收集气体时相关气体的密度差异及C瓶冷却后瓶内外的气压差异,达不到预期效果.
于是,他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了这种气体,观察到镁带在该气体中燃烧并有淡黄色的固体产生;然后用D瓶收集一瓶 气体,把点燃的镁带放入D瓶中,观察到镁带在D瓶也能燃烧,同时有白色和黑色固体生成.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结论:猜想 正确.同时,他对燃烧有了新的认识: .

他提出下列猜想:
猜想一:黑色固体可能是镁和氮气反应的产物;
猜想二:黑色固体可能是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
为了验证上述两个猜想,小科设想:
(1)让空气通过A、B装置,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 ;
(2)用C瓶收集通过A、B装置后的气体,并加入足量的红磷燃烧;待C瓶冷却后,再把点燃的镁带放入C瓶中.
经过思考发现,由于收集气体时相关气体的密度差异及C瓶冷却后瓶内外的气压差异,达不到预期效果.
于是,他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了这种气体,观察到镁带在该气体中燃烧并有淡黄色的固体产生;然后用D瓶收集一瓶 气体,把点燃的镁带放入D瓶中,观察到镁带在D瓶也能燃烧,同时有白色和黑色固体生成.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结论:猜想 正确.同时,他对燃烧有了新的认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计算题:(1道)
选择题:(14道)
单选题:(4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