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2题)
超市销售的一种加碘盐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碘酸钾中钾、碘、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每袋该食盐中碘元素的质量________mg.
(3)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一个18岁的青年每天摄入碘元素的质量为0.15mg.假设碘的来源仅靠这种加碘食盐,该青年每天摄入这种食盐应为__________g.
(1)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推断题- (共1题)

(1)物质B和E的化学式为B 、E ;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写一个能实现反应④的化学方程: .
3.单选题- (共4题)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A.鼓励开私家车出行 | B.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
C.鼓励用煤火力发电 | D.鼓励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 |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HCl(CO2) | 适量NaOH溶液 | 洗气 |
B | NaCl(NaOH) | 过量稀盐酸 | 蒸发结晶 |
C | CO2(CO) | 足量O2 | 点燃 |
D | 稀盐酸(稀硫酸) | 适量硝酸钡溶液 | 过滤 |
A.A | B.B | C.C | D.D |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B.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
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 |
4.选择题- (共5题)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学生要不要认识繁体字,向来有不同见解。赞成者认为,学生知晓繁体字, ① 知晓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化的由来, ② 便利与还在使用繁体字的港澳台地区以及部分海外华人群体的沟通和联系。反对者则认为,简化字推广使用几十年,已成为国家的通用文字, ③ 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在使用简化字。将繁简两套文字系统搬进学生课堂, ④ 违背国家语言法规, ⑤ 不符合汉字运用的现实, ⑥ 会使孩子不胜其“繁”,加重学习负担。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
A | 等于 | 也 | 甚至 | 既然 | 就 | / |
B | 就是 | 同时也 | 并且 | 既 | 也 | 还 |
C | 就同时 | / | 况且 | 不但 | 而且 | 进而 |
D | 才能 | 还 | / | / | 还 | 也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一部名为《低头人生》的2分钟48秒的短片获得了中央美院年度一等奖,作者用夸张和冷幽默的手法描绘了新时代手机一族的生活状态,每个低头已经到扭曲的人,都只关注着自己掌上的方寸天地,于是,行人走路撞上电线杆,医生给病人打针不专心,消防员没能救下跳楼的人,车祸现场经过的路人在自拍……
该短片爆红网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看过短片,有人表示片子发人深省,有人则认为太过夸张只能当笑料,有人认为,对任何事情有收有放就能收放自如……
请结合材料,充分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据《福布斯》报道,中国老年人拥有充足的养老金, ① 仍在从事少量的房地产和股票交易。 ② 与大多数有钱的游客不同,老年人出游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已经退休、有足够的时间, ③ 行程不用那么匆忙,旅行时长可达数周, ④ 不用纠结于他人看法。携程旅行网数据显示,近年来老年人游客数量大幅增长, ⑤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境外游的常客;老年人 ⑥ 倾向于在春秋季出行,每年春秋季成为老年人出游的高峰期。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
A | 可能 | / | 而且 | 更 | / | 还 |
B | 也许 | 但是 | 因此 | 也 | 并且 | 更 |
C | 而且 | 由于 | 因此 | 还 | 那么 | 就 |
D | 甚至 | 不过 | 所以 | 就 | 然而 |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5.填空题- (共1题)
(1)在空气中 制品(填“铝”或“铁”)更耐腐蚀.
(2)人们大量使用的是合金而不是纯金属,这是因为合金具有更多优良性能,例如钢比纯铁硬度 (填“大”或“小”).
(3)用下列试剂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达到目的是 (填序号).
A.硫酸铝溶液 | B.硫酸亚铁溶液 | C.硫酸铜溶液 |
6.实验题- (共1题)

(1)指出编号仪器名称:②________.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
(3)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从A——E中选择),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改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____端进入.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欲使个G、H装置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混合气体→______________(用端口字母表示).
(4)将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蒸馏水的洗气瓶一段时间后,测得该装置中溶液的pH____ (填“>”、“<”或“=”)7.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2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5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