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2题)
1.
化学课上教师演示了加热炭粉(过量)和氧化铜混合物的实验,课后课外活动小组同学对教师演示中获得的灰红色粉末样品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D中盛放的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实验主要原理:称取样品粉末W g,放入C中;D中装入ag药品;反应结束,冷却后,称量D中药品质量为b g。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w-(b-a)×12/44]/w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主要实验内容

②实验讨论
装置E中盛放的试剂是 ,其作用是 。
按上述实验,得到铜的质量分数不精确,你认为是 (填:偏大、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如果要得到了较正确的结果,对该装置改进的方法是 。

实验主要原理:称取样品粉末W g,放入C中;D中装入ag药品;反应结束,冷却后,称量D中药品质量为b g。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w-(b-a)×12/44]/w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主要实验内容

②实验讨论
装置E中盛放的试剂是 ,其作用是 。
按上述实验,得到铜的质量分数不精确,你认为是 (填:偏大、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如果要得到了较正确的结果,对该装置改进的方法是 。
2.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下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①判断实验B中是否发生反应的方法是(13)。
②A、B两个实验结束后,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倒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如上图所示),混合,观察到烧杯中有蓝色沉淀,等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过滤烧杯内的物质后,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③(假设)假设1: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假设2: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假设3: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H2SO4;
假设4:滤液中的溶质还可能是(14)。
(讨论)你认为上述假设中(15) 一定不合理,理由是 (16) ;
如果滤液为无色,还可排除的假设是 (17) 。
④(实验)某同学通过以下实验方案及现象证明假设4成立,请补充完成下表实验。

①判断实验B中是否发生反应的方法是(13)。
②A、B两个实验结束后,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倒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如上图所示),混合,观察到烧杯中有蓝色沉淀,等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过滤烧杯内的物质后,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③(假设)假设1: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假设2: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假设3: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H2SO4;
假设4:滤液中的溶质还可能是(14)。
(讨论)你认为上述假设中(15) 一定不合理,理由是 (16) ;
如果滤液为无色,还可排除的假设是 (17) 。
④(实验)某同学通过以下实验方案及现象证明假设4成立,请补充完成下表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 (18) | (19) | 假设4正确 |
2.简答题- (共1题)
3.
空气、水、天然气、石油和煤等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存、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生活中常用作溶剂的是 (1) ;生产中可用从 (2) 中获取充霓虹灯的气体。
② 天然气用作燃料,其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3)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而被称为“工业血液”的是 (4) 。
③ 因为煤中含有 (5)元素,所以燃烧生成的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因此,工业上煤燃烧后气体要通过盛有石灰浆(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的吸收塔,吸收塔吸收的气体是 (6) 。
① 生活中常用作溶剂的是 (1) ;生产中可用从 (2) 中获取充霓虹灯的气体。
② 天然气用作燃料,其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3)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而被称为“工业血液”的是 (4) 。
③ 因为煤中含有 (5)元素,所以燃烧生成的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因此,工业上煤燃烧后气体要通过盛有石灰浆(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的吸收塔,吸收塔吸收的气体是 (6) 。
3.单选题- (共14题)
9.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用数轴表示正确的是
A.不同物质的着火点:![]() |
B.硫及其化合物与化合价的关系:![]() |
C.50g19.6%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
D.物质形成溶液的pH:![]() |
10.
下列有关化合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NaCl和HCl里,氯元素均为–1价
B. 在H2中,氢元素显+1价
C. FeCl2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D. 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里,一定显负价
A. 在NaCl和HCl里,氯元素均为–1价
B. 在H2中,氢元素显+1价
C. FeCl2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D. 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里,一定显负价
12.
如图是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关于对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 B.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 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A.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 B.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 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3.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
B.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食醋是酸性溶液,所以食醋的pH小于7。 |
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
14.
现有甲、乙、丙、丁四种化合物,甲能跟BaCl2溶液反应生成两种盐;乙能跟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丙能跟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丁呈中性并能跟CaO反应生成碱。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甲是任何一种硫酸盐 | B.乙一定是酸 |
C.丙是所有的非金属氧化物和碱 | D.丁一定是H2O |
16.
实验室里Na2CO3试剂可能混有Ba(NO3)2、KCl、NaHCO3杂质,今取10.6g样品,溶于水得澄清溶液,另取10.6g样品,加入足量的盐酸,收集到4gCO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样品中只含有NaHCO3 B. 样品中混有KCl,也可能有NaHCO3
C. 样品中有NaHCO3,也有Ba(NO3)2 D. 样品中混有NaHCO3,也可能有KCl
A. 样品中只含有NaHCO3 B. 样品中混有KCl,也可能有NaHCO3
C. 样品中有NaHCO3,也有Ba(NO3)2 D. 样品中混有NaHCO3,也可能有KCl
4.填空题- (共1题)
18.
下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① 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 ,氯化钠与碳酸钠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 。
②10℃时,分别配制表中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物质是 ;20℃时,100g水最多能溶解 gNaCl;
③ 向烧杯中加100g水和50.0g碳酸钠配成40℃的溶液,再冷却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为 g(不考虑结晶水);若在碳酸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则分离的方法可采用 。

① 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 ,氯化钠与碳酸钠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 。
②10℃时,分别配制表中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物质是 ;20℃时,100g水最多能溶解 gNaCl;
③ 向烧杯中加100g水和50.0g碳酸钠配成40℃的溶液,再冷却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为 g(不考虑结晶水);若在碳酸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则分离的方法可采用 。
5.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4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