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3题)
1.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
B.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食醋是酸性溶液,所以食醋的pH小于7。 |
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
2.填空题- (共1题)
4.
下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① 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 (7) ,氯化钠与碳酸钠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 (8) 。
②10℃时,分别配制表中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物质是 (9) ;20℃时,100g水最多能溶解 (10) gNaCl;
③ 向烧杯中加100g水和50.0g碳酸钠配成40℃的溶液,再冷却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为 (11) g(不考虑结晶水);若在碳酸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则分离的方法可采用 (12) 。

① 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 (7) ,氯化钠与碳酸钠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 (8) 。
②10℃时,分别配制表中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物质是 (9) ;20℃时,100g水最多能溶解 (10) gNaCl;
③ 向烧杯中加100g水和50.0g碳酸钠配成40℃的溶液,再冷却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为 (11) g(不考虑结晶水);若在碳酸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则分离的方法可采用 (12) 。
3.实验题- (共3题)
5.
化学课上教师演示了加热炭粉(过量)和氧化铜混合物的实验,课后课外活动小组同学对教师演示中获得的灰红色粉末样品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D中盛放的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实验主要原理:称取样品粉末W g,放入C中;D中装入ag药品;反应结束,冷却后,称量D中药品质量为b g。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w-(b-a)×12/44]/w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主要实验内容

②实验讨论
装置E中盛放的试剂是 (15) ,其作用是 (16) 。
按上述实验,得到铜的质量分数不精确,你认为是 (17) (填:偏大、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18) ,如果要得到了较正确的结果,对该装置改进的方法是 (19) 。

实验主要原理:称取样品粉末W g,放入C中;D中装入ag药品;反应结束,冷却后,称量D中药品质量为b g。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w-(b-a)×12/44]/w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主要实验内容

②实验讨论
装置E中盛放的试剂是 (15) ,其作用是 (16) 。
按上述实验,得到铜的质量分数不精确,你认为是 (17) (填:偏大、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18) ,如果要得到了较正确的结果,对该装置改进的方法是 (19) 。
6.
实验室用铁片或铁粉、氧化铜、稀硫酸为原料制取铜,可选用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科技小组同学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请回答:
①写出上图中仪器a、b的名称。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
②若用方案一实验,应选用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装置(填序号);该方法制取的铜中可能含有的杂质可加_________除去。若用方案二,氢气制取可以控制的实验装置,应选用图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方案一用铁粉,方案二用铁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用上述两个实验方案,获得相同质量的铜,则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原料中,消耗量相同的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技小组同学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


请回答:
①写出上图中仪器a、b的名称。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
②若用方案一实验,应选用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装置(填序号);该方法制取的铜中可能含有的杂质可加_________除去。若用方案二,氢气制取可以控制的实验装置,应选用图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方案一用铁粉,方案二用铁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用上述两个实验方案,获得相同质量的铜,则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原料中,消耗量相同的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下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①判断实验B中是否发生反应的方法是(13)。
②A、B两个实验结束后,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倒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如上图所示),混合,观察到烧杯中有蓝色沉淀,等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过滤烧杯内的物质后,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③(假设)假设1: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假设2: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假设3: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H2SO4;
假设4:滤液中的溶质还可能是(14)。
(讨论)你认为上述假设中(15) 一定不合理,理由是 (16) ;
如果滤液为无色,还可排除的假设是 (17) 。
④(实验)某同学通过以下实验方案及现象证明假设4成立,请补充完成下表实验。

①判断实验B中是否发生反应的方法是(13)。
②A、B两个实验结束后,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倒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如上图所示),混合,观察到烧杯中有蓝色沉淀,等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过滤烧杯内的物质后,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③(假设)假设1: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假设2: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假设3: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H2SO4;
假设4:滤液中的溶质还可能是(14)。
(讨论)你认为上述假设中(15) 一定不合理,理由是 (16) ;
如果滤液为无色,还可排除的假设是 (17) 。
④(实验)某同学通过以下实验方案及现象证明假设4成立,请补充完成下表实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