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填充题- (共2题)
2.推断题- (共1题)
3.
A、B、C、D、E、F、G、H、I都是初中化学学过的物质.其中E、F、H均为黑色固体,B为紫红色固体,D为混合物.他们之间有如图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省去).

(1)用化学式表示C的组成 ;
(2)A→B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_____;
(3)写出F→E的化学方程式_____ _____;
(4)指出B的一种用途_____ _____.

(1)用化学式表示C的组成 ;
(2)A→B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_____;
(3)写出F→E的化学方程式_____ _____;
(4)指出B的一种用途_____ _____.
3.科学探究题- (共2题)
4.
小明在做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发现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于是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
(查阅资料)(1)6H2SO4(浓)+2Fe
Fe2(SO4)3+6 H2O +3SO2↑
(2)SO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
(进行猜想)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中可能有二氧化硫。
(实验探究)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并将E中收集到的气体进行如图乙所示的爆鸣实验。

请帮助小明完成下表:
(实验结论)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不同,当硫酸浓度达到足够大时,生成的气体产物中有二氧化硫。
(交流反思)(1)写出实验三中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一中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在初中化学教材中也有反应物浓度不同,生成的产物不同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
(查阅资料)(1)6H2SO4(浓)+2Fe

(2)SO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
(进行猜想)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中可能有二氧化硫。
(实验探究)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并将E中收集到的气体进行如图乙所示的爆鸣实验。

请帮助小明完成下表:
| A中硫 酸浓度 | 实验现象 | A中生成气体成分 | ||
B中品 红溶液 | D中品 红溶液 | 爆鸣实验 | |||
实验一 | 98% | 褪色 | 不褪色 | 无爆鸣声 | 只有SO2 |
实验二 | 45% | 稍有褪色 | 不褪色 | 有爆鸣声 | |
实验三 | 25% | | 不褪色 | _________ | 只有H2 |
(实验结论)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不同,当硫酸浓度达到足够大时,生成的气体产物中有二氧化硫。
(交流反思)(1)写出实验三中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一中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在初中化学教材中也有反应物浓度不同,生成的产物不同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学习完“酸、喊、盐的性质”后,老师将两瓶未贴标签的饱和石灰水、饱和碳酸钠溶液摆放在实验桌上,让同学们区分.下面是“雄鹰小组”同学们的探究过程:
(讨论交流)
李壮(组长):区分两种物质的原理是:依据物质的性质,选择一种试剂与两种物质混合,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大家椐此来说一说,区分这两种溶液应选用哪种试剂,并说明理由;
王志:我认为可以选择稀盐酸,理由是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有气泡产生,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无明显现象。
马凌:我选择的是碳酸钠溶液.理由是 .
(实验探究)大家按照王志的方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同学们根据现察到的现象,判断出甲试管中原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乙试管中原溶液为石灰水。则乙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后王志将甲、乙两试管中的废液倒入烧杯中,发现烧杯中液体澄清,大家对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
①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仍为无色,由此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可能含有HCl。
②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该废液中还含有HCl。
(反思评价)
欲从烧杯废液中得到纯净的NaCl,可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 溶液,经过滤后进行蒸发即可得到纯净的NaCl。
探究活动结束了,同学们充分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讨论交流)
李壮(组长):区分两种物质的原理是:依据物质的性质,选择一种试剂与两种物质混合,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大家椐此来说一说,区分这两种溶液应选用哪种试剂,并说明理由;
王志:我认为可以选择稀盐酸,理由是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有气泡产生,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无明显现象。
马凌:我选择的是碳酸钠溶液.理由是 .
(实验探究)大家按照王志的方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同学们根据现察到的现象,判断出甲试管中原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乙试管中原溶液为石灰水。则乙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后王志将甲、乙两试管中的废液倒入烧杯中,发现烧杯中液体澄清,大家对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
①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仍为无色,由此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可能含有HCl。
②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该废液中还含有HCl。
(反思评价)
欲从烧杯废液中得到纯净的NaCl,可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 溶液,经过滤后进行蒸发即可得到纯净的NaCl。
探究活动结束了,同学们充分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4.计算题- (共1题)
6.
石灰厂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4g石灰石样品,把2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2)计算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3)第三次加入5g稀盐酸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实验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稀盐酸的用量 | 5g | 5g | 5g | 5g |
剩余固体的质量 | 3g | 2g | 1g | 1g |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2)计算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3)第三次加入5g稀盐酸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5.单选题- (共5题)
7.
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 B.冰箱中放入木炭后,异味消失 |
C.自行车被雨淋一段时间后,出现锈渍 | D.夏天带到学校的咸菜表面有时出现食盐 |
6.多选题- (共1题)
12.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A.木炭粉(CuO)——在空气中灼烧 |
B.KCl溶液(CaCl2)——通入过量的CO2气体,过滤 |
C.H2气体(HCl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和浓硫酸 |
D.NaCl溶液(Na2CO3)——加入适量的,过滤 |
7.填空题- (共3题)
14.
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1)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右图实验中得到氧气的试管是_______________(填“1”或“2”)。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 。
(3)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下图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

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2分)。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②利用该装置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会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分)
(1)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右图实验中得到氧气的试管是_______________(填“1”或“2”)。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 。
(3)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下图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

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2分)。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②利用该装置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会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分)
15.
甲和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 ℃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将t2℃时等质量的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析出固体质量较少的是 (填“甲”或“乙”)。
③t1℃时,将60 g甲、乙物质分别放入100 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

①在 ℃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将t2℃时等质量的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析出固体质量较少的是 (填“甲”或“乙”)。
③t1℃时,将60 g甲、乙物质分别放入100 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
8.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填充题:(2道)
推断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5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