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福建漳州卷)化学(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5775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试卷考试时间:2016/8/17

1.流程题(共1题)

1.
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某工业废料含氧化铜和氧化铁,经过处理后可得到铜和硫酸亚铁溶液.主要流程如图:

已知:CuO+H2SO4═CuSO4+H2O Fe+ Fe2(SO4)3═3FeSO4
(1)流程Ⅰ中氧化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2)流程Ⅲ充分反应后,还应有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
(3)A﹣E中,含有铁、铜两种元素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2.科学探究题(共1题)

2.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_________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发现问题)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实验验证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试管(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




镁条长度
1cm
2cm
3cm
4cm
相同的实验现象(省略题干现象)
快速反应,试管发热,镁条全部消失
沉淀量差异(恢复至20℃)

少量
较多
很多
 
(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_________有关.
(追问)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g.
②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
③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做出猜想)猜想一:镁;猜想二:氯化镁;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验证2)将白色沉淀洗涤干净,分别取少量沉淀于A、B、C试管中,进行如表实验:
试管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加入足量盐酸
_________,白色沉淀_________
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
B
加入足量水
白色沉淀_________
猜想二不正确
C
加入适量稀硝酸
白色沉淀消失
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Mg2+、_________
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拓展延伸)足量镁与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会经历从酸性到碱性并且碱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从而促使白色碱式氯化镁的生成.

3.单选题(共13题)

3.
如图表示四种物质的密闭容器中反应一段时间后质量的变化,则其化学反应表达式是()

A. a+b→c+d B. c→a+b   C. a+bc    D. ca+b
4.
漳州市诏安县红星乡是“长寿之乡”,与当地富硒有关.如图是硒(Se)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是相对稳定结构     B. 核电荷数为34
C. 共有4个电子层     D. 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
5.
表示“两个氮原子”的符号是()
A. 2N B. N2 C. 2N2 D. N+2
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点燃H2前,要先检验其纯度
B.堆放易燃易爆物,不要堆得过密
C.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相同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沿器壁缓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7.
下列物质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泥土B.植物油C.牛奶D.食盐
8.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t1℃时,6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60g溶液
D. 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小于乙
9.
下列物质所对应的俗名,错误的是()
A.NaOH烧碱B.Na2CO3纯碱C.CaO生石灰D.NaHCO3火碱
10.
如图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 B. 点燃酒精灯 C. 滴加液体 D. 测定溶液的pH
11.
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碳和氧化铜反应后,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灰色
B.往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C.往5%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有大量氧气生成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2.
祖国文化灿烂辉煌.有关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理解错误的是( )
A.蚕“丝”是天然纤维
B.“蜡炬成灰”只发生化学变化
C.“泪”指液态蜡
D.“灰”是指蜡燃烧产生的CO2等物质
13.
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
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14.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酸雨是pH<7的降雨
B.白色污染是废弃塑料造成的污染
C.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新型燃料,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D.运用CNG(压缩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可以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15.
“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践行绿色生活”.下列措施不符合建设“生态漳州”的是( )
A.不向水中丢垃圾 B.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C.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D.严查工厂排放的水是否达标

4.填空题(共4题)

16.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

(1)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反应物的方框内还应补充的粒子及数目是_________.
A一个
B两个
C一个
D两个
 
(2)两种生成物分子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反应.
17.
对物质进行归纳、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1)如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有关CO2的知识网络图.

物质①的化学式是_________;物质②的组成元素有_________种;物质③中的阳离子符号是_________;写出CO2转化为物质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物质⑤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价。
(2)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①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
②SO2+2NaOH═Na2SO3+H2O
以上物质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_,初中学过的_________也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一般是_________氧化物(填“金属”或“非金属”)
18.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从H、C、N、O、Ca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物质填空.
(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_____________
(2)具有可燃性的气体单质是_____________
(3)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
(4)有毒且能作为气体燃料的氧化物是_____________,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5)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_____________,它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19.
(1)喝口水缓解考试压力,我带的开水是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它已经通过______降低了水的硬度.
(2)化学考试结束回到家,啊,餐厅里飘来了饭的香味,这是因为______(从微观角度解释)…先吃一碗带汤排骨,再吃碗干饭拌青菜.这些食物中除了水、无机盐和油脂外,主要含有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家里煮菜用液化石油气,除了石油外,化石燃料还有____________.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C4H8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则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5.实验题(共3题)

20.
充有的蒸汽的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常用于道路和广场的照明.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可以与氧气、水反应,在实验室里,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放在滤纸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盛有水(滴有酚酞溶液)的烧杯中,发现钠块浮在水面上,很快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偶有火星出现,溶液变成红色.依据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钠保存在煤油中”说明钠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
(2)“钠块浮在水面上”说明钠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
(3)“溶液变成红色”说明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_______________性的物质.
(4)根据所学知识解释钠“熔化成银白色小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1.
漳州小吃手抓面,制作时要用发到大树碱,大树碱的主要成分是K2CO3.为了测定大树碱中K2CO3的质量分数,小文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用托盘天平称取10g大树碱样品,在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如图所示,则此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为了准确量取水的体积,还需要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
(3)把大树碱样品和水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大树碱完全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
(4)向配好的溶液中逐渐加入CaCl2溶液,生成1g沉淀(假设大树碱中其它成分不参与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K2CO3═CaCO3↓+2KCl).计算大树碱中K2CO3的质量分数.
(5)小文同学在配制好溶液后,发现纸片上还有残留固体,则计算出的大树碱K2CO3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填“偏大”或“偏小”)
22.
(1)写出图1A中一种玻璃仪器的名称_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_________;装药品时还需要的实验用品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3)如图2是a、b、c三部分组成的实验装置图.a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b处的现象是_________;一段时间后,c处0以上的棉花团比0以下的棉花团变红色的个数_________(填“多”或“少”),原因是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3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