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联合国决定2011年为“国际化学年”。
(1)如皋丝毯闻名全国,织造丝毯的传统材料有蚕丝、羊毛和棉花,它们都属于 纤维(选填“天然”或“合成”);洁净的饮用水经过了净化,在净化水过程中常用 吸附色素和异味。
(2)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用毒重石(主要成份为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工艺流程如下:

①毒重石要进行粉碎变成矿粉,目的是 ;气体X的化学式为 ;若所得滤液1仍浑浊,则应采取的操作是 。
②若操作Y为降温结晶,则滤液2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水外还有;洗涤氯化钡晶体最适宜的洗涤剂是 (填字母)。
(3)氢能是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科学家设想,水在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分解可制得氢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氧化碳和氢气虽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一氧化碳却不是新能源的发展方向,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原因是 。
(1)如皋丝毯闻名全国,织造丝毯的传统材料有蚕丝、羊毛和棉花,它们都属于 纤维(选填“天然”或“合成”);洁净的饮用水经过了净化,在净化水过程中常用 吸附色素和异味。
(2)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用毒重石(主要成份为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工艺流程如下:

①毒重石要进行粉碎变成矿粉,目的是 ;气体X的化学式为 ;若所得滤液1仍浑浊,则应采取的操作是 。
②若操作Y为降温结晶,则滤液2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水外还有;洗涤氯化钡晶体最适宜的洗涤剂是 (填字母)。
A.30℃水 | B.30℃饱和氯化钠溶液 | C.30℃饱和氯化钡溶液 |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甲组同学用下图装置制取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X的名称是 ;有孔塑料隔板上的固体物质为 (填名称)。
②实验前,关闭活塞,向X中加入水使X中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保持不变说明 。
③为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B装置中盛放饱和NaHCO3溶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要得到干燥的CO2,C装置应盛放 (填“试剂名称”)。
④装置B、C中所装试剂的顺序不可以颠倒,理由是: 。
(2)乙组同学围绕C还原CuO产生的红色固体是否一定是Cu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在空气中高温灼烧时,CuO会分解生成Cu2O;Cu2O粉末呈红色,在高温下性质稳定;②Cu2O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如在稀硫酸中:Cu2O+H2SO4=CuSO4+Cu+ H2O。
(提出猜想)猜想Ⅰ:红色固体是Cu;猜想Ⅱ:红色固体是Cu2O;猜想Ⅲ:红色固体是 。
(实验探究)同学们又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①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红色固体a g ,在空气中高温灼烧,直到质量不再发生改变,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b g 。并进行数据分析:若a = b,则猜想 成立;若b>a,则说明红色固体中一定含有 物质。
②第二组同学没有用测量质量的方法也得出了红色固体中含有Cu2O的结论。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法是 。(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解释与结论)根据实验探究,可知C还原CuO时除了发生2CuO+C
2Cu +CO2↑的反应外,还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拓展延伸)同学们又就Cu2O是否具有氧化性展开了讨论,请你设计实验方案: 。
(实验反思)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有何认识? 。
(1)甲组同学用下图装置制取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X的名称是 ;有孔塑料隔板上的固体物质为 (填名称)。
②实验前,关闭活塞,向X中加入水使X中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保持不变说明 。
③为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B装置中盛放饱和NaHCO3溶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要得到干燥的CO2,C装置应盛放 (填“试剂名称”)。
④装置B、C中所装试剂的顺序不可以颠倒,理由是: 。
(2)乙组同学围绕C还原CuO产生的红色固体是否一定是Cu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在空气中高温灼烧时,CuO会分解生成Cu2O;Cu2O粉末呈红色,在高温下性质稳定;②Cu2O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如在稀硫酸中:Cu2O+H2SO4=CuSO4+Cu+ H2O。
(提出猜想)猜想Ⅰ:红色固体是Cu;猜想Ⅱ:红色固体是Cu2O;猜想Ⅲ:红色固体是 。
(实验探究)同学们又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①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红色固体a g ,在空气中高温灼烧,直到质量不再发生改变,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b g 。并进行数据分析:若a = b,则猜想 成立;若b>a,则说明红色固体中一定含有 物质。
②第二组同学没有用测量质量的方法也得出了红色固体中含有Cu2O的结论。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法是 。(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解释与结论)根据实验探究,可知C还原CuO时除了发生2CuO+C

(拓展延伸)同学们又就Cu2O是否具有氧化性展开了讨论,请你设计实验方案: 。
(实验反思)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有何认识? 。
3.推断题- (共1题)
3.
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图是小纪同学在复习“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时构建的知识网络,其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表示物质之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类别看,“C”物质属于 (填“氧化物、酸、碱、盐”)。
(2)若反应③中金属为Fe,则盐可能是 (填“化学式”)。
(3)若反应①常用于工业上除铁锈,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反应④⑤⑥均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5)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碳来生产碳酸水,该技术的重要一步是保持高压低温的环境,其原因是 ;在家里可用小苏打粉和柠檬加在水中制作碳酸水,若取498mL的水和2g的小苏打粉混合溶解,则所得小苏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类别看,“C”物质属于 (填“氧化物、酸、碱、盐”)。
(2)若反应③中金属为Fe,则盐可能是 (填“化学式”)。
(3)若反应①常用于工业上除铁锈,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反应④⑤⑥均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5)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碳来生产碳酸水,该技术的重要一步是保持高压低温的环境,其原因是 ;在家里可用小苏打粉和柠檬加在水中制作碳酸水,若取498mL的水和2g的小苏打粉混合溶解,则所得小苏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4.计算题- (共1题)
4.
氮氧化物(如NO2、NO等)进入大气后,不仅会形成硝酸型酸雨,还可能形成光化学烟雾。因此必须对含有氮氧化物的废气进行处理。
(1)用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O2+NO+2NaOH===2NaNO2+H2O,产物Na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 ;已知“HNO2”读作“亚硝酸”,则NaNO2的名称为 。
(2)氨气(NH3)也可用来处理氮氧化物。例如,氨气与二氧化氮反应:8NH3+6NO2===7N2+12H2O。若某工厂排出废气中NO2含量为0.5%(体积分数),则处理1.0×103米3这种废气,需要多少千克氨气(假设此时NO2气体的密度为2.0千克/米3,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 (计算过程填写在答题纸上)
(1)用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O2+NO+2NaOH===2NaNO2+H2O,产物Na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 ;已知“HNO2”读作“亚硝酸”,则NaNO2的名称为 。
(2)氨气(NH3)也可用来处理氮氧化物。例如,氨气与二氧化氮反应:8NH3+6NO2===7N2+12H2O。若某工厂排出废气中NO2含量为0.5%(体积分数),则处理1.0×103米3这种废气,需要多少千克氨气(假设此时NO2气体的密度为2.0千克/米3,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 (计算过程填写在答题纸上)
5.单选题- (共5题)
5.
下图所示为某种“维生素C”说明书的一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维生素C属于有机化合物
B. 维生素C虽不能提供能量,但缺乏会患坏血病
C. 每片该维生素C含碳的质量为10mg
D. 维生素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A. 维生素C属于有机化合物
B. 维生素C虽不能提供能量,但缺乏会患坏血病
C. 每片该维生素C含碳的质量为10mg
D. 维生素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6.
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 |
B.干冰就是固态的水,可用于做致冷剂 |
C.CO2不能使被石蕊染成紫色的干花变红 |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
8.
今年4月同学们参加了南通市实验技能考查,切身体会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中,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 |
B.“粗盐的提纯”实验中,过滤时将悬浊液直接倒入漏斗里 |
C.“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收集好气体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 |
D.“探究酸和碱的性质”实验中,测定溶液pH时应先将试纸湿润 |
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 |
B.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因此有能量释放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
C.在煤中加入石灰石或生石灰,可以减少含硫煤燃烧对大气的污染 |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
6.选择题- (共5题)
1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分布较为密集。” ——《中国原始社会史》
材料二:中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图
7.填空题- (共1题)
15.
下列是氟元素、钠元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相应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氯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_。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填字母),B表示的微粒符号为___。
(2)在钠和氟气生成氟化钠的反应中,得到电子的是___原子;由氟元素和钠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生活中所用的含氟牙膏,其中的“氟”在人体内属于______元素(填“常量”或“微量”)。
(3)已知: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之间的体积比就是它们的分子数之比。一定条件下,物质A(
)与B(
)反应生成C(
),下图是其反应前后分子及其数目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和“
”分别表示碳原子和氧原子),若要与0.2L的A恰好完全反应,所需B的体积为___。

(1)氯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_。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填字母),B表示的微粒符号为___。
(2)在钠和氟气生成氟化钠的反应中,得到电子的是___原子;由氟元素和钠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生活中所用的含氟牙膏,其中的“氟”在人体内属于______元素(填“常量”或“微量”)。
(3)已知: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之间的体积比就是它们的分子数之比。一定条件下,物质A(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推断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5道)
选择题:(5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