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5552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3/1/23

1.计算题(共1题)

1.
为测定一瓶久置的烧碱中氢氧化钠的含量,某同学取25.0g样品,溶于水得到100g溶液,再加入100g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至不再产生气体,测得溶液质量为197.8g。请计算:
(1)反应产生CO2的质量。
(2)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
(3)最后所得溶液中的钠元素的质量(结果保留至0.1)。

2.简答题(共1题)

2.
(2分)现有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其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是 g;若将此溶液稀释为4%的稀溶液,需加水 g。

3.单选题(共20题)

3.
甲物质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一定质量的甲和48g乙按下图所示充分反应,当乙完全反应时,可生成44g丙和36g丁,则甲中所含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A.C:H=12:1B.C:H=3:1C.C:H:O=6:1:8D.C:H:O=3:1:4
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氯化钠的水溶液不可能得到的物质是
A. NaNO3   B. H2 C. Cl2 D. NaOH
5.
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B.蒸馏水C.可乐饮料D.铝合金
6.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不能够再分的粒子D.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
7.
下列由“CO2”获得的有关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C.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
D.每个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
8.
锌铬黄(ZnCrO4)常用于制防锈涂料,锌铬黄中铬元素(Cr)的化合价为
A.+1B.+2C.+6D.+7
9.
下列物质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A.纯碱B.干冰C.蔗糖D.活性炭
10.
利用右图可以制取并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移动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实验中浸有石蕊溶液的棉花会变蓝
C.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完成实验
D.可以用铁丝代替铜丝来进行实验
11.
下列除去杂质(少量)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
CO
点燃
B
CaO
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C
NaCl溶液
Na2CO3
加入适量石灰水,过滤
D
FeCl2溶液
CuCl2
加过量铁粉,过滤
 
A.AB.BC.CD.D
12.
在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得到一定量固体。过滤后向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对固体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Zn ②一定含有Fe ③一定含有Cu   
④可能含有Zn ⑤可能含有Fe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④
13.
下列对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生铁和钢的性能完全相同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C.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D.回收废旧金属有利于节约金属资源
14.
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不发生变化的是
A.溶液的质量B.溶质的质量
C.溶剂的质量D.溶质的质量分数
1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乳化作用”
B.煤、石油、乙醇是三种重要的化石燃料
C.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D.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污染,节约石油资源
16.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食盐B.面粉C.食用油D.牛奶
17.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是
A.40℃时,丙的溶解度最大
B.由60℃降温至40℃时,甲析出的晶体最多
C.40℃时,乙和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D.40℃时,100 g水中加入50 g 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
18.
根据下表中pH的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盐酸
CuSO4溶液
NaCl溶液

Na2CO­3溶液
NaOH溶液
pH
<7
<7
=7
=7
>7
>7
 
A.pH<7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B.pH>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C.pH=7的一定是水D.盐溶液可能显酸性、碱性或中性
19.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A.氢气B.天然气C.酒精D.一氧化碳
20.
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C.发现燃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风扇D.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21.
对下列各主题知识的整理完全正确的是
 
A
环境保护
 
B
生活常识
废旧电池——随意丢弃
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
防煤气中毒——室内放一盆水
人体缺铁——引起缺铁性贫血
 
C
化学反应类型
 
D
性质与用途
盐酸和石灰水混合——中和反应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置换反应
乙醇有可燃性——用作燃料
活性炭有吸附性——用于净化水
 
22.
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SO2、NO2排入大气会形成酸雨
B.CO2的过量排放将导致温室效应
C.随意丢弃塑料垃圾会造成“白色污染”
D.推广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4.选择题(共16题)

23.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即{#blank#}1{#/blank#},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此不可见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blank#}2{#/blank#} m/s.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正在播放节目的彩色电视机屏幕,你会看见排列有序的红、{#blank#}3{#/blank#}、蓝三色点状或条状发光区域.
24.

如图所示,平面镜MN竖直放置,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现将平面镜绕M点从MN转到MN′位置过程中,物体S在平面镜中的像S′的轨迹为{#blank#}1{#/blank#}(选填“直线”或“曲线”);S′离M点的距离{#blank#}2{#/blank#}(选填“越来越近”、“越来越远”或“保持不变”).

25.

如图所示,平面镜MN竖直放置,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现将平面镜绕M点从MN转到MN′位置过程中,物体S在平面镜中的像S′的轨迹为{#blank#}1{#/blank#}(选填“直线”或“曲线”);S′离M点的距离{#blank#}2{#/blank#}(选填“越来越近”、“越来越远”或“保持不变”).

26.

如图为中华民国三十二年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制的货币,该货币有助于研究哪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    )

27.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反射光线是{#blank#}1{#/blank#}(用字母表示),界面的{#blank#}2{#/blank#}(选填“上”、“下”、“左”或“右”)方是玻璃.

28.诗句“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释义为“明月照在花林上,好像细密的冰粒在闪烁”,其中的“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blank#}1{#/blank#}(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冰粒,这个过程需要{#blank#}2{#/blank#}热量,下落时来不及变成雨滴,就以“霰”的形态出现.花林似冰粒在“闪烁”是月光被{#blank#}3{#/blank#}所致.
2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毅、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如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2℃左右.考虑到混合液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30.

米兰多拉(1463﹣1494)在《论人的高贵的演说》中借上帝之口说道:“亚当……你就像一个拥有主权和自由的设计者,你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来塑造你自己。”作者的观点属于(    )

31.

米兰多拉(1463﹣1494)在《论人的高贵的演说》中借上帝之口说道:“亚当……你就像一个拥有主权和自由的设计者,你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来塑造你自己。”作者的观点属于(    )

32.

“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    )

33.平静水面上的小鸟(A点)和水中的小鱼(B点),某时刻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水面一侧C点的人恰好看到它们在水中的像重合,请画出小鸟在水中像的位置A´以及人看到小鱼的光路图.

34.平静水面上的小鸟(A点)和水中的小鱼(B点),某时刻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水面一侧C点的人恰好看到它们在水中的像重合,请画出小鸟在水中像的位置A´以及人看到小鱼的光路图.

35.如图所示,光会聚于b点,在虚线区域内放一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c点,请在图中虚线框内画出这个透镜.

36.如图所示,光会聚于b点,在虚线区域内放一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c点,请在图中虚线框内画出这个透镜.

37.夏天,小明买了一支冰棒,他有以下发现:

①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上粘着许多“白花花的粉”;

②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

③把冰棒放进玻璃杯.不一会儿.玻璃杯的外壁就出了“汗”;

④再过一会儿,冰棒变成了“水”.

以上发现中,物态变化名称相同的有{#blank#}1{#/blank#}(填序号),这种物态变化名称叫做{#blank#}2{#/blank#}

3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5.填空题(共3题)

39.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依据此表回答有关问题。
第1周期
1 H
1.008
 
2 He
4.003
第2周期
3 Li
6.941
4 Be
9.012
5 B
10.81
6 C
12.01
7 N
14.01
8 O
16.00
9 F
19.00
10 Ne
20.18
第3周期
11 Na
22.99
12 Mg
24.31
13 Al
26.98
14 Si
28.09
15 P
30.97
16 S
32.06
17 Cl
35.45
18 Ar
39.95
 
(1)第2周期中,铍(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第3周期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有 (填元素名称)。
(2)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第3周期中某元素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则x = ,m =
(3)从原子序数分别为1、8、11、12、17的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物质,则这些物质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只写一个,下同) ,能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0.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保护空气。
(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人类生存离不开氧气,克服高原反应的方法之一是吸入氧气,其原因是
(2)下列变化中,没有氧气参加的是 (填序号)。
A.天然气燃烧
B.光合作用
C.食物变质
D.电解水
 
(3)二氧化碳和氨气(NH3)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经济”的是    (填序号)。
①提倡绿色出行 ②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③研制和开发新能源
④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⑤增强室内自然采光
41.
(6分) 小东按右图所示配方自制一瓶果汁汽水。请回答:

(1)蔗糖(C12H22O11)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该配方中能为人体提供维生素的物质是 ;含量最多且是人体 重要营养素之一的物质是 ;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是 (填序号)。
A.蔗糖     B.水   C.小苏打
(3)汽水中的气体是柠檬酸(注:属于酸类物质中的一种)与配方中的 反应生成的,人体胃液中的酸可与该成分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

6.实验题(共3题)

42.
根据下列三组实验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三组实验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2)指出甲实验中不正确的操作
(3)乙实验中,燃烧匙中装入的药品应为 ,其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4)丙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填序号):⑤→            → ②。
43.
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1)下图为实验室炼铁的装置图,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将反应后的气体通过装置B和C,收集较纯净的CO并循环使用,B中应盛放的试剂是 浓溶液。

(2)工业上可用酸清洗锈蚀的金属。将生锈的铁片和生锈的铜片[铜锈的成分Cu2(OH)2CO3]同时放入一定量盐酸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①铜锈溶解:Cu2(OH)2CO3+ 4HCl= 2CuCl2+ 3X + CO2↑,则X的化学式为    
②铁锈溶解:化学方程式为
③有金属单质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3)某化学小组欲测定一种钢样品中铁的含量,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

反应时间
t0
t1
t2
t3
烧杯和药品质量/g
55.7
55.6
55.5
55.5
 
①经计算,这种钢样品中铁的含量是 % (精确到0.1%)。
②有同学提出,灼烧可使钢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钢样品质量会减轻。但是他们将一定量的钢样品灼烧后,发现质量反而增加了,其原因是
44.
为探究四瓶未知无色溶液的成分,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已知四种溶液分别是Na2CO3、NaOH、Ca(OH)2和稀盐酸中的一种。
(实验过程)
甲组实验方案:将四瓶溶液标号分别为1、2、3、4,只利用紫色石蕊溶液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和操作
实验现象和结论
(1)如图所示:

① 2号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则2号溶液是
② 另三支试管中溶液均由无色变蓝色
(2)另取1、3、4号溶液,分别滴加2号溶液


 
① 3号溶液中有气泡放出,
则3号溶液是
② 另外二支试管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3)另取1、4号溶液,分别滴加
 
①1号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
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 另一支试管中溶液中无明显变化
 
乙组实验方案:不用其他试剂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任取三种溶液于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第四种溶液
①一支试管中有气泡放出
其余二支试管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① 第四种溶液为稀盐酸
② 一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析出,
其余二支试管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② 第四种为Na2CO3溶液
③ 三支试管中溶液均无明显变化
③ 第四种为NaOH溶液
 
(实验分析)
经过交流后,发现实验结论   (填序号)是不正确的;若该结论作正确,对应的实验现象应是
丙组实验方案:将四种溶液编号为1、2、3、4,不用其他试剂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如图所示:


 
①A、B、C均无明显变化
②D中有沉淀析出
标号为1、2、3、4的溶液依次为(用化学式表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6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0